“三全育人”视域下融合思政、创新、实践的锅炉原理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
2022-05-30王泽华彭希林张俊霞
王泽华 彭希林 张俊霞
[摘 要]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发展“双一流”专业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文章首先介绍了“三全育人”和“双一流”专业建设的发展现状,然后以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能动专业锅炉原理“双一流”课程建设为例,充分发挥学校多层级教师参与育人的作用,实施课前、课中、课后融合思政、创新、实践的全过程育人,采用多种教学信息化手段实现全员育人。“三全育人”理念在锅炉原理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中的运用,使得学生将材料、电子、计算、设计、数学、外语、思政、实践相互融合,通过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成果产出为导向构建“两性一度阶梯”教学设计,充分实现思政、创新、实践融合下课程理念、结构、模式、质量和体系的创新。
[关键词]三全育人;混合式一流课程;锅炉原理;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1-0052-03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新理念,其实质是“课程思政”在“三全育人”中的贯彻和实施,从而为新工科背景下的育人模式指明方向。
针对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许多教师探索和实践了“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他们从顶层设计、专业特色、教学方式、信息多元化渠道等方面入手,提出要确立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构建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思政意识、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和课程的时代特征、重视教学设计、给出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完善“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1-9]。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金课”概念,强调指出本科教学的课程要合理增加难度,拓展深度,扩大选择性。同年11月24日,教育部高教司在第11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将“金课”建设的标准规定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金课”成为当前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最为紧迫的任务,推进高校“金课”建设成为振兴本科教育、落实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核心地位的主要着力点。由此,较多课程加入一流课程建设队伍行列,智能技术和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为一流课程建设提供了信息化元素。祝士明和郭琰[10]从国家、社会、高校、教师等方面提出深度融合智能技术的“金课”打造途径。孙云山、张立毅、费腾等[11]阐述了“金课”和课程思政的关系,并给出了几种思政元素的融入策略。宋原[12]就工科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不足、评价机制不完善两个方面给出了改进意见。地方性院校也开始制订适合区域性发展的“金课”标准。湖北工程大学的许中华[13]提出了地方工程院校在“金课”建设中的四个统一性标准,即课程目标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教学过程的主体性和主导性的统一,教学素材的丰富性和独特性的统一。更多的教师就具体某门课程开展了“金课”建设的探索和实践[14]。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中“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融合较多,鲜有文献报道其与新工科背景下“双一流”课程建设的融合与创新。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能动专业率先开展了“三全育人”下融合思政、创新、实践的锅炉原理“双一流”课程建设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四位一体育人机制下“一中心三元素五新构多元考评”课程育人模式构建
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能动专业的锅炉原理混合式“双一流”课程建设始终秉承“三全育人”的原则开展,采用多主体、多措施、多渠道、多方位来充分开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育人过程始终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成果产出为导向”。在以前的教学中,大家大都认为专业课仅仅是专业任课教师的事情,与学校其他部门和任课教师没有太大关系。然而,“三全育人”视域下,锅炉原理课程的教学和较多的校系级管理组织、教学组织建立了联系。这主要是因为锅炉原理课程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其他专业课、实习、实践有一定的关联。此外,锅炉原理课程充分利用线上平台资源开展预习、课堂面对面教学,通过课后的各种项目、竞赛、测试等形式开展复习,从而实现了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教学实践。
在全员育人中,课程组充分采纳“党、政、工、任课教师、辅导员、其他教师”的建议,调研了基础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报告,形成针对学生兴趣、辨析、思考、学习特点等的学情分析,为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把握准备充分的前期信息;通过谈心、微信讨论、写汇报材料、电子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锅炉原理课程教学的认识和看法;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习情况、已就业学生的单位评价、校友对往届本专业学生的评价、教学单位对学生课堂效果的评估、领导听课反馈、督导听课反映、班干部建议等多方面来了解学生对于锅炉原理课程教学、概念、应用等方面的建議。本课程采取的“全员育人”实质上是实现了“党政工师”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
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成果产出为导向”的引导下,锅炉原理课程充分利用网上的慕课资源,如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车得福教授的锅炉慕课和江苏省常州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纪晓剑教师的锅炉原理省级慕课,分别采用自建“超星通网络课程”开展线上预习、线下课堂面对面应用精讲、课后多种形式测试、项目、实验、实践等多元考评环节来实现锅炉原理课程的全方位育人。在混合式一流锅炉原理课程教学中,始终牢牢把握三个核心要素,即思政元素、创新元素、实践元素,以此来实现能动专业本科生立德树人、创新卓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由此,形成了锅炉原理混合式一流课程在四位一体育人机制下的“一中心三元素五新构多元考评”育人新模式,其中的五新构充分展示了该课程在育人理念、结构、模式、质量和体系上的创新。
(一)思政、创新、实践元素在育人模式中的实现
为了实现锅炉原理课程思政和新工科下培养创新卓越人才的目标,课程组在锅炉原理课程教学单元中充分挖掘隐性思政材料,比如锅炉历经几代人设计、制造、技术升级,充分体现了热能制造师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励精图治、奋发创新的航天精神。近年来,我国锅炉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锅炉向高容量、大规模方向发展。锅炉作为一套精密运行的水汽循环系统,是由多套精确计算流程来设计确定其构造和运行参数的,多家1000 MW级锅炉机组的兴建投产,离不开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科技创新、工匠精神的引领。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客观、求实、求是、精准、反复校核等认真踏实的作风。赋予新时代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这些优良的传统理念和精神品质,能使他们充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让这些素质成为他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坚实精神支柱。
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卓越人才的培养始终是教师们牢牢把握的宗旨。创新离不开实践,通过设计、实验、实习等实践过程,可以让学生认识自然现象、系统运行规律、设备工作原理,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锅炉原理、设计理论、零部件构造、运行知识等开展自主设计、调试运行实验装置,从而实现具体现象观察、测量仪表识别读数,最终达到控制锅炉运行过程。目前,创新实践的有效方式之一当属科教融合,针对一些已经获批的纵向和横向项目开展科学实验,不仅支持经费充足,而且经过多方审核把关的项目实验和创新也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主题。因此,教师通过多让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科学创造实践积极性,从而有效完成锅炉原理课程的多元创新实践环节。
(二)课程理念、结构、模式、质量和体系的创新
该门课程分别在育人理念、内容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课程体系上突破了原有的不足,转变为融入更多思政文化和时代特征的课程内容新颖、考评方式多元、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模式多维、内容结构逻辑有序的混合式一流课程。
在课程育人理念上,课程组将课程思政要素贯穿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中,内容涵盖了大国工匠、航天精神、革命传统、红色文化、职业道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丰富了锅炉原理课程的精神文化品质。
在内容结构上,课程组将锅炉原理结构拆分建构为不同层级的系统模块,比如从系统层级来说,可以分为汽水系统模块、燃烧系统模块、煤粉制备系统模块、除尘除灰系统模块等;从循环运行层级来说,有自然循环锅炉模块、控制循环锅炉模块、直流锅炉模块、复合循环倍率锅炉模块等;从燃料层级来说,有燃煤锅炉、燃油锅炉、燃气锅炉、燃生物质锅炉、燃混合燃料锅炉等。采用模块化教学能够使学生充分识别、描述、辨析、比较、设计、运用锅炉概念、原理、结构和工作模式,明确锅炉运行中的故障特点,实现锅炉运行的调节控制。
在教学模式上,课程组采用线上、线下、实验项目室、实践实习基地等多个平台,利用多元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不同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和平台、课程资源,从而实现人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质量上,课程组一改以往一成不变的考核方法,通过全员育人环节的反馈不断调整考评项目、考评方式,从而使得教学质量始终处于动态评估和调整中,由此呈现的总体教学质量应是螺旋上升、适应时代育人需求的。这要求教师终身学习、实事求是、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学习成果导出为终极衡量标准。
最终课程体系也呈现出动态更新可拓展型,由于教学内容的拆分和重组,模块化教学要求课程进度和内容排序更加合理、逻辑性更强。比如,可以将多层级的教学内容模块采用循环讲述的方法展开,通常针对不同的主题内容,比如针对洁净燃烧,燃料层级、循环层级、系统层级的不同锅炉都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可以分别展现为燃料的选择、循环的优化、系统优化等;如果针对节能主题,同样的三个层级可以分别展现为多燃料配组、循环控制优化和系统集控优化等。因此,课程模块可以分为很多层级,这样相对应的主题也可以随时增加,每一层级所体现出来的技术功能就有所不同。
二、结论
本文介绍了“三全育人”视域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锅炉原理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和实践。在该课程的第一轮建设中,学生的结课成绩84%为优秀,8.7%为中等,7%为及格。这充分展示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锅炉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良好教学效果,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 参 考 文 献 ]
[1] 葛慧.“課程思政”建设与“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探究[J].科技资讯,2020(7):233,235.
[2] 易湘斌,贾海深,杨嘉悦,等.“三全育人”背景下《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4):119-120,139.
[3] 曹辉,曲丹,刘敏,等.“三全育人”角度下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与探析[J].教育现代化,2020(18):88-90.
[4] 艾建平.“三全育人”理念下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路径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20(12):5-7.
[5] 张明,李财慧,杨中原.“三全育人”视角下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研究[J].才智,2020(11):94-95.
[6] 马喜宁.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的探析[J]. 法制博览,2020(19):233-234.
[7] 陈晓坤,宋朝红.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9):148-150.
[8] 邱磊,杜迎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体系[J].大众标准化,2020(1):72-73,75.
[9] 张凤翠.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科教导刊,2022(21):37-39.
[10] 祝士明,郭琰. 深度融合智能技术的金课建设:框架与路径[J]. 现代教育技术,2020(8):34-40.
[11] 孙云山,张立毅,费腾. 通信原理“金课”建设背景下思政元素融入策略的研究[J]. 大学教育,2020(9):127-129.
[12] 宋原.“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教育“金课”建设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20(11):60-63.
[13] 许中华. 地方新型工程大学“金课”建设的标准与方法[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0(4):74-79.
[14] 董维芳. 金课标准下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20(43):292-293.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