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前三季度就业形势分析和未来展望
2022-05-30唐聪聪
唐聪聪
随着稳住经济大盘的政策逐渐发力生效,我国第三季度经济开始回暖给就业市场带来了积极变化,主要就业指标持续向好,大概率能够实现全年就业目标。未来我国稳就业的基础依然牢固,但仍需注意结构性矛盾对就业市场的主要影响,以及警惕就业出现分化苗头。
一、前三季度我国就业形势分析
经历年初疫情的冲击影响后,第三季度以来我国就业形势伴随经济回暖呈现良好态势,主要指标出现积极转变,城镇调查失业率不断下降,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持续增加,制造业用工水平稳步提升。
城镇调查失业率“由升转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受疫情冲击,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不断走高,在4月份一度达到6.1%。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和经济回暖,各项稳就业保就业措施逐渐见效,自二季度以来,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不断下降,6月份下降到5.5%,与全年控制目标一致,8月份进一步下降到5.3%。从城市组别来看,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自5月开始也逐步下降,8月份已降至5.4%。从年龄组别来看,全国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虽处于高位,但自8月份开始已出现下降态势。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增加“由慢转快”。从总体水平看,因开年疫情影响,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增速慢于去年同期水平。1—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低于2021年同期的938万人。但从发展趋势来看,2022年以来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增长水平保持稳定,对比去年出现先慢后快的转变。月度增加量数据显示,自6月份开始,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增加量开始快于去年同期水平。3—5月,月均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为122万人,去年同期水平为142万人。6—8月,月均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为123万人,而去年同期水平约为121万人。
制造业用工水平“由动转稳”。前两个季度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生产受到冲击,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上下波动。2月至4月,PMI由50.2%一路降至47.4%,后续有所回升。三季度以来,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企稳提升,9月份PMI已突破50%,制造业经济持续扩张,总体景气水平突破临界点。从分类指数看,从业人员指数在前两个季度也呈现上下波动态势,三季度开始稳步回升,在7月至9月间分别为48.6%、48.9%、49.0%。制造业企业用工紧态势有所缓和,用工水平稳步提升。
二、未来就业形势展望
目前,我国稳就业基础依然牢固,就业市场指标变化呈现良好态势,年度就业目标大概率能够实现。但是,未来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同时也需警惕愈加明显的就业分化趋势。
(一)稳就业基础依然牢固,年度就业目标大概率能实现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季度数据来看,经济回暖推动就业形势好转,伴随相关政策的效力持续释放以及新政策的出台,年度就业目标大概率能实现。在城镇调查失业率方面,开年阶段受疫情扰动,该项指标不断上升。随着一些省市社会面动态清零,生产活动恢复常态,由此带来的影响会逐渐减少,自三季度开始,全国本地户籍人口、外来户籍人口、25—59岁人口等城镇调查失业率均逐渐降至5.5%以下。伴随着我国积累越来越豐富的疫情防控经验,有望达成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的预定目标。在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方面,指标水平稳步提升,8月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完成全年目标81.6%,无突发情况,大概率能提前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未来仍将深刻影响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
目前就业结构性矛盾已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供给规模持续增加,大学生群体给就业形势持续施加压力导致“就业难”现象,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等行业的大量企业长期面临缺工问题产生“招工难”现象,两种现象并存进一步深化了现阶段我国以结构性矛盾为主的就业市场特点。
未来一段时期,结构性矛盾仍将深刻影响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一是高等学校教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适应,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等仍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未来一段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仍将存在。二是劳动者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等仍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同时多数制造业企业存在工资收入低、生产条件差问题,缺乏就业吸引力,未来一段时期“招工难”问题仍将存在。三是“三新”经济蓬勃发展和高素质劳动力供应不匹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衍生出的新技术岗位仍面临高素质劳动力缺口问题,同时产业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冲击传统行业,对部分劳动者产生替代效应,进一步加深就业结构性矛盾。
(三)就业分化趋势愈加明显,劳动力市场迎来新挑战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分化苗头愈加明显。一是不同行业的就业景气情况差别较大。餐饮、航空、旅游、娱乐、零售等严重依赖线下的服务业受到疫情冲击较为严重,行业经营困难,市场主体受损,岗位需求程度大幅下降,而现代服务业、智能制造业等行业就业需求仍然强劲,存在较大高素质劳动力缺口。二是不同人群的就业情况差距较大。全国16—24岁人口城镇失业率调查长期处于高位,2022年7月高达19.9%,达到有统计以来历史最高位,而25—59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长期保持较低的水平。外来户籍人口的就业情况与本地户籍人口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未来一段时期,就业分化趋势将会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劳动力市场增添新的挑战。一是全球疫情久拖不决,叠加国家纷争加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进一步阻碍外部经济循环,外贸行业遭受冲击,加剧不同行业的就业分化。二是虽然我国积累了成熟的疫情防控经验,但疫情的冲击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要素流动,加大经济内循环阻力,损伤市场主体,造成国内市场分割,进一步分化劳动力市场。三是教育的改革滞后于市场需求调整,青年就业仍将面临挑战,但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整体劳动参与率下降,又存在劳动力供给水平跟不上的问题,“难就业”和“紧就业”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分割分化。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