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智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探究策略
2022-05-30李翠银
李翠银
分层教学是适应培智学生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针对培智学生年龄特征、身心特点、残障程度及补偿情况等个体差异导致的不同层次的特殊教育需要,对他们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分层实施,力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培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也提出:应实施分层教学,创造条件开展个别化教学,多层次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以促进培智生数学思维得到多层次的发展。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从备课、授课、练习这三个维度出发,在课堂上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一、备课分层
(一)“备”学生
以“得数是6的加法”的教学为例,该课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和6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是在二年级下册学习的,培智学生的记忆能力弱、遗忘快,因此要对他们进行学前测评,以了解每位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能力差异,再深入调查和研究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心理状况等,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A组“有效参与”、B组“协同参与”与C组“快乐参与”。A组学生:能独立完成得数是6的加法计算并说出算式表示的含义,能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B组学生:能正确认读、计算加法算式,知道两个数合并用加法计算,能正确说出算式表示的含义;C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点数的方法计算加法算式,知道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二)“备”教材
考虑到培智学生识记慢、遗忘快的特点,教材可采用小步子、多循环、难度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本节课沿用人教版二年级培智教材内容呈现的风格,增加了看一幅图列两道加法算式的新知识点,这样的编排充分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逐步提高学习内容的难度,使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挑战性。教材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情境,从贝贝和妈妈选购促销牙刷的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进而展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笔者根据教材情境,在课前交代家长陪学生去超市购买牙刷,让学生亲身体验情境素材,并让家长按要求拍成照片或视频发送给笔者,笔者根据三组学生的水平,选取、修剪、制作成教学主题图,使教材信息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让学生感受课堂所学内容与自己生活是贴近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三)“备”教法
一个课时一个教案,一个层次一个教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写出不同的教案,选择各自适宜的教学方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在备课“得数是6的加法”时,笔者采用单元主题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本单元的主题是“爱护牙齿”,因此,教师采用学生亲自购买牙刷的照片作主题图,分层次呈现引导学生学习,结合主题用学生亲身经历的情境素材导入,更能引起学生学习欲望,唤起学习动机。理解加法的意义是这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教师采用动手操作与语言表达相结合的方法,抓住学生动手操作的契机,分层次让会发声的学生把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达。
二、授课分层
课堂教学是分层教学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培智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统一的教学方法、素材图片和情境背景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实施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
(一)不同学生,不同情境
“得数是6的加法”有五幅主题图(第一、二幅安排在第一课时,第三、四、五幅安排在第二课时),笔者改编教材,全部用由学生亲自购买牙刷的照片作为主题图,第一、二两幅先出示A组学生提供的,第三、四两幅出示B组学生提供的,第五幅出示C组学生提供的,先出示谁,就由谁边操作边描述情境图。以第一幅主题图(先买5把牙刷,又买1把牙刷)为例,由提供主题图的那名A组学生边拿牙刷操作边描述:先买5把牙刷,又买1把牙刷,合起来是6把牙刷。再出示其他的A组学生和B组学生的购买图,让他们模仿第一名A组学生,边操作边描述。接着出示C组学生的购买图,让会发声的学生模仿着边操作边描述给大家看和听,不会发声的就操作,笔者给予适当的指导,争取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说出情境的题意。在此过程中,分层次地尝试让每一位学生都描述情境图,调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活动,使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加法的含义,激发他们语言表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不同学生,不同操作
在学生直观感知加法的含义后,教师应如何通过点子图的合并进一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进行反复操作,在操作中学习、理解并获得计算结果。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过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因此,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的较好方式。根据培智学生个体的能力水平,给予不同的操作。在体验情境时,经历了实物牙刷的操作。若撤掉牙刷,应引导学生用简单图形替代牙刷,在纸上画一画。笔者给A组学生分发白纸,启发学生画小圆点、三角形、小棒等图形替代实物;给B组学生分发学习单,学习单中印有左边5把牙刷,右边1把牙刷,提供给他们8个圆片,启发学生经过思考,一一对应地贴到学习单中的相应位置上;为C组学生分发的学习单跟B组学生是一样的,提供给他们6个圆片,提示一一对应整齐贴。在此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支持与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加法含义的基础上列出抽象的加法算式。
(三)不同学生,不同算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授多种计算方法,给予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同的策略支持,促使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运算能力。例如,笔者鼓励A组学生回忆6的组成得出总数;笔者引导B组学生记大数,用手指摆出小的数,以大数为起点,接着数手指来计算总数;教师引导C组学生直接點数图片得到总数。让每个学生都反复运用自己的运算方法去练习,从而巩固计算方法。
三、练习分层
练习是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的难度要适中,数量要适当,需符合培智生的实际。笔者在设计练习时也会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不同,设计适当的练习。如笔者在“得数是6的加法”这节课中,利用希沃白板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动画计算小游戏。为C组学生提供选择题游戏:出示一道计算题,答案两个,选择一个正确答案;为B组学生提供匹配题游戏:左边3~4道计算题,右边是答案,选择正确答案匹配;为A组学生提供竞技游戏:屏幕上持续落下得数是3、4、5、6的各道加法算式,把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归入正确组,得数不是6的算式归入错误组,邀请两名A组学生上台挑战,挑战结束后,屏幕上会出现学生做对几道题,并分出输赢的结果。设计有层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既重视了练习的难度梯度,又关注了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同时有效地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 责任编辑: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