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研究

2022-05-30林智宏

新教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猎物劳动情境

林智宏

一、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必要性分析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要求课程内容要“反映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社会劳动,因此,数学与劳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数学学科的课程教学中融合与劳动相关的内容,符合数学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

1. 数学课堂合理融入劳育。

依据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学生经过知识的系统学习后,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才能够检验学习成果,而劳动又是实践的最佳途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深入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应该经常从生活的劳动场景中截取与数学相关的片段,嵌入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具体的劳动环境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育学生学习数学、思考数学以及应用数学的信心。

2. 数学教学有效渗透劳育。

数学的学科教育要针对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学习到的数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小学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概念性知识,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之上,因此应当引导学生遵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灵活运用的学习过程。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再将学到的相关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这个过程既能加深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接触到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培育其爱劳动、爱学习的观念。当学生日后再次遇到相关问题时仍然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路径初探

数学课程的编写是以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为导向,且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与之相关的有效成分,探寻、分析数学教材中贴近现实生活中关于劳动实践的情境和例题,通过对这些融合劳动教育的数学问题加以加工和编排,使之成为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有益成分,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延伸,同时获得劳动教育。

1. 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文化。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中的数学知识适当介绍一些与劳动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机渗透劳动创造文明的教育理念。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上“数的产生”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数的发展史:人类最早用手指和脚趾计数,当数目很多时,劳动人民又发明了打绳结、刻画记数等方法,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还发明了用木、竹或者骨头制成的小棍来记数。接着教师在课件上出示了自己创设的情境:“古时候有一对兄弟以打猎为生,他们每打到一只猎物,就在石头建造的墙壁上画一条竖线。有一天,哥哥提议两人比比看谁打的猎物多,他看了自己那面墙壁上有15条竖线,而弟弟那面墙壁上只有1条横线和6条竖线,弟弟却说自己打的猎物比哥哥多,这使哥哥产生了疑惑,于是哥哥指出弟弟画错了,而弟弟却坚持这样表示更好。”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弟弟的表示方法有错吗?请大家思考一下,是不是这样表示真的更好?”学生经过思考探究后表达:“弟弟的1条横线可以代表10只猎物,因此他一共打了16只猎物。如果用哥哥的方法一直一只猎物一只猎物的计数,整个墙壁会画满竖线;而像弟弟那样每计数到10条竖线就换1条横线,会让计数更简便。”教师发掘出的数学文化资料,并以此设计出与劳动相关的情境,能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数的累加,并为后续学习“十进制计数法”奠定基础。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入和问题引导,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如何利用劳动启发智慧、促进文明的发展,在劳动文化与数学思维相互促进的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巧用数学课堂操作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充分感悟数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针对所学知识进行动手操作,重在实践体验和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劳动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嵌入与劳动相关的操作活动,更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劳动的意义。

例如,在执教人教版四上“数学广角——优化”时,教师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会帮家长做家务吗?经常帮忙做些什么呢?”在学生纷纷进行讨论时,教师引出课本中“烙饼”的情境,并组织学生分组运用学具(每组分配1个塑料盘子和3张纸片)操作,并分配操作任务:有的组员负责用塑料盘子模拟烙饼,有的组员负责记录每烙一张饼所用的時间。学生尝试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操作,并记录各种方法所用的时间,最终获得最优方案。学生通过上述操作活动为优化策略作了积累,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后,教师再尝试以符合学生理解水平的方法,对课本中“烧水沏茶”的情境进行引导,让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要完成洗水壶、烧水、洗茶壶和茶杯、找茶叶以及泡茶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需要用怎样的步骤才能得到最优方案,在学生进行表述后,教师在课件中呈现各种方案所需时间,得到最优方案。最后鼓励学生回家针对“烧水沏茶”进行劳动实践。通过让学生在课内模拟劳动操作以及课后实践的方式,不仅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还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最优策略,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和顺序的习惯,提高劳动效率。数学实践操作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生活技能。

3. 加强家校联动,渗透劳动观念。

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可以发现教材中大量的情境、例题以及练习题等模块与社会劳动有一定的关联性,而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社会劳动的环境是在家庭生活中,如家务等劳动。教师可以发掘教材中与家庭生活中常见的、与劳动相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地呈现。还可以加强家校联动的模式,布置亲子合作的作业项目,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增进亲子关系。

例如,人教版一下“分类与整理”这一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分类的概念、方法与作用,并经历分类的数学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分类。在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后,为了进一步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家长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在家分担整理房间的家务劳动。由于一年级的学生一般都会整理书包,通过这项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房间进行分类整理。家长对学生的整理情况进行视频记录:有的学生整理书架的时候,按照图书类别进行分类;有的学生按照毛绒玩具、汽车玩具、乐高等类别对玩具分箱摆放;等等。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从事家务劳动,有效实现劳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铜盘小学 责任编辑:宋晓颖)

猜你喜欢

猎物劳动情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可怕的杀手角鼻龙
热爱劳动
霸王龙的第一只大型猎物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你是创业圈的猎人还是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