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活动育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价值、内涵与实施路径
2022-05-30林惠丽
林惠丽
一、“多元活动育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价值与内涵
1.“多元活动育人”的价值。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主张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通过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深入体验探究、升华情感、强化践行。
2.“多元活动育人”的内涵。
“多元活动育人”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和提升关键能力,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内涵逻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多元化活动能更深层次地赋予课堂教学多样性,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良性提升。
二、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堂应服务于学生生活与道德成长。但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在育人形式、活动内容和实施效果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育人形式单一,重说理,轻实践。以往道德与法治课堂大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灌输式的理论教学使学生缺乏感悟的基础,容易使认知僵化,知识内化转化率低。二是育人活动单调,学生参与不足。部分课堂活动的设计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难以引发学生共鸣,导致学生缺乏深入探究、价值体验的动力,而且活动设计不够系统,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闭环。三是践行落实不足,效果转化不显。在多数情况下,体验活动随着课堂结束戛然而止,这就容易发生认知与行为两张皮的割裂现象,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雷声”颇大,生活中践行只两三点“雨点”,即归于原状,育人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多元活动育人”的实施路径
立足《课程标准》,结合课程实践,教师只有将“多元活动育人”的策略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才能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效度的思政课堂,助力学生明理、动情、践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地。
1. 初级活动,助力学生认知建构。
教材中已有的活动主题,教师要进行内容的创新应用,使活动的载体适切学生的真实生活。例如,一年级上册《健康过冬天》,教材中选取了大雪飘飞的情境,对于位于祖国东南部的厦门来说,不切合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教学时,教师可转化为厦门常见的场景开展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回忆,联结以往的生活经验,生发真实感受;之后,再通过来自其他省市的学生联结老家的生活经验,拓展不同地域的冬季生活,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材中没有明确应用情境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对其进行创造性设置。以六年级上册《依法维权有途径》为例,在教学“机智自救的梁小惠”的辨析活动时,笔者发现学生始终处在旁观者的角度,体验感受度低,且认知多停留在书面上的“正确做法”。至于为什么要冷静、机智?具体要怎么做?学生普遍沒有进一步的认知。有鉴于此,笔者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及语言的描述,将教学转化为模拟体验活动形式:学生闭上眼睛,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现场”,使其模拟“当事人”进行体验,在“被绑初期、囚禁期间、自救时机”三个关键节点引导学生展开辨析:现在你心里什么感受?你会怎么做?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思维深度,不仅懂得依法维权,而且记住了维权前首先要做好自我防护,建立“生命最重要”的理念。
2. 进阶活动,深化学生情感升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但在时空上距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有时候课堂教学会变成“说教式”,更多停留在认知层次,对于情感的触动仍比较浅层。只有体验活动有层次、设置问题有梯度,才能把学生的体验与思考引向纵深,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道德情感体验,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具温度。
以五年级下册《圆明园的诉说》为例,教材中设置的“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辨析,教师可这样设计进阶活动:首先开展“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辩论活动。学生课前采访家人后整理想法,课堂上快速分成“赞成、反对、都可以”三组展开讨论,说明理由,推选选手进行辩论。活动中,学生的眼睛明显亮起来了,不需要教师再三引导与鼓励,都跃跃欲试。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探秘国家宝藏》:“我是回归的文物__________,我曾经_______________,现在__________ ,我想_________________。”学生为了扮演好角色,主动去搜集大量关于文物流失和回归的材料进行阅读,认真回答。学生的情感在扮演活动中喷薄而出,他们自然而然说出:“感谢祖国的强大!”“为了祖国的强大,我们现在要认真学习,长大后为建设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不难看出,此时学生的爱国情感已经升华,报国志已内化于心,为将来的报国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3. 闭环活动,促进学生践行落地。
《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教学建议中指出:“ 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可见,育人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践行上,而通过设置闭环活动,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践行落地。
闭环活动包括课堂导学闭环和学生个体学习闭环。课堂导学闭环包括“课前—课堂—课后”:课前,通过预习单把学习任务前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通过观察、采访、调查等多种形式,联结自我生活经验,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课堂上,通过展示、分享、体验等多种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引发学生形成正确认知;课后,活动继续延展,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落实践行。学生个体学习闭环指根据学生需求,走进学生真实生活来创设学习情境,引导他们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经历“阅读—自评—反思”完整的学习闭环,引发探究学习,解决问题,促进课堂深度学习,提高学习效度。
以三年级下册《生活处处有规则》为例,笔者运用学生熟悉的游戏“掰手腕”导入,引发学生共鸣:首次游戏后让学生进行交流“你觉得怎么样才比较公平”,引导学生发现规则;然后追问“你遇到过这样不公平的情况吗?说说当时的感受”,联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规则的作用;接着,小组合作讨论拟订规则;最后再次游戏,验证规则是否合理,并追问“大家更喜欢哪次游戏?为什么”,为今后学习规则的修订作好认知的铺垫。本单元学习结束后,笔者还联合班主任利用班队课进行察学反馈与自评反思。课前观察思考,课堂体验探究,课后践行反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综上所述,多元活动策略能更好地尊重和释放学生的天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育人目标的落实,把学生培养成守道德、敬法律、知国情的小公民。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杏东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苏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