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经典名著的导读策略

2022-05-30刘会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孙悟空名著教师

随着2022版本《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语文核心素养开始从高中走向义务教育阶段,这也契合了统编版教科书从精读到略读,最后到整本书阅读的编排用意。但以2022版新课标审视当下初中整本书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就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将名著导读课上成了阅读课,未能达成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定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之“导”,给予学生相应的支撑与帮助,纠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偏差,以精妙、适切的教学设计,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着眼书本全局,贯穿完整阅读过程

很多教师对名著导读课的认知与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仅仅将定位局限于介绍名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其量对学生阅读之前的方法以及整体规划进行指导。事实上,名著导读之“导”,即为指导,更为引导,不能局限在阅读之前,更需要融入到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之中,创设实实在在的活动以凸显名著的特点,在学生出现偏差时或者遭遇障碍时,给予及时引领和点拨。

比如组织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时,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的活动:

首先,游戏猜测,听听这是“何许英雄”。

游戏一开始,由一个小组用凝练而生动的形象描述一位英雄,或者直接朗读名著描写这位英雄的片段,而其他的学生一起猜测,这是哪一位英雄?教师事前划分好合作小组,并自由选择相应的人物类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水浒英雄的特点,将人物分为绿林硬汉,如武松、李逵、林冲、鲁智深等;水上英雄,如阮氏三兄弟、张顺、李俊等;巾帼英雄,如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由此,学生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自己选择的英雄人物以及具体的类型特点,一方面阅读与其相关的章节和片段,另一方面则尝试以简练的语言和白描化的手法,描述人物形象,勾勒人物形象。

比如某一小组在描摹“水上英雄”阮小七时,这样写道:这位好汉有着一身的水上功夫,是梁山泊水军的重要首领,曾一起参与智取生辰纲。招安之后,曾经假扮方腊,戏耍命官,后来遭受奸臣陷害,一怒之下,辞官归乡,寿终正寝。

无论是描述人物,还是猜测人物,都要以阅读为背景。这样的形式,有效地整合了学生的阅读收获,对人物的梳理和分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思辨争鸣,议论纷纷话招安。

众多英雄原本在梁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不痛快,后来宋江带领英雄们走向招安之路,在征方腊的过程中死伤无数,仅存的几位英雄也深受奸臣陷害。所以,不同的读者对于招安这一决策的看法,歷来都存在着较大争议。为此,教师在学生初读之后,可以设置思辨性话题,由学生自由选择站队方向进行思辨交锋。

这两项活动性任务,需要学生对《水浒传》的情节以及人物的特点拥有一定的认知,并在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展开,可以作为名著导读过程的第一阶段;紧接着下来的第二阶段,则就此转向精读,可以进行细节和语言的深度咀嚼。这就本着将教师导读贯穿于学生的名著阅读的基本原则,要在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之间设计链接性、过渡性的汇报活动。由此来看,教师所设置的这两个活动任务就显得匠心独运。

首先,关注水浒不同的英雄类型以及最敏感的招安话题,在尊重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将教学的关键点聚焦在阅读深处,引领学生将思维关注力从情节内容转向深度洞察;其次,以猜测的方式关注人物特点,旨在一起组织学生回顾自己的初步阅读,乍一看相对简单,但需要将思维从感性认知向着人物分类的理性概念不断融入,向学生有机地渗入了人物感知和类型划分的阅读策略,对于深入文本、鉴赏人物有着积极的指导性价值和意义;其三,紧扣招安话题进行思辨交锋,将思维触发点建构在人物鉴赏的层面上,就能够帮助学生脱离文本内容的表层信息,深入探究作品的思想内涵。

由此来看,导读不是脱离实际、漫无目的的指导,教师也不能做“甩手掌柜”,而是要基于阅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全程性的实践和指导,将“导”的价值和效能划分为阅读分享、实践交流、深入探究等不同的维度之中,最终以导促读,为推动学生名著阅读不断深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落实学生本位,开掘探寻阅读价值

名著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蕴藏着丰富的价值意蕴,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切不可面面俱到,而应该将学生的阅读关注点聚焦在名著最具特点、最为鲜明的学习价值上。教师尤其是要站在统编版教科书编者的视角,努力探寻和把握编者推荐这一名著的真实用意,找准名著与教材指向的内在联系,明确名著阅读的相关内容。

鉴于此,教师可以尝试从两个方面入手,开掘和把握名著阅读的核心价值。首先,从教材的角度,审视名著阅读的具体要求,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实践和指导。统编版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就曾经指出:“统编版教科书对推荐阅读的名著,要积极凸显‘一书一法的原则。”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够紧扣名著阅读的基本特点,提炼出对应的阅读方法,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统编版教科书在编排的过程中,就依循这样的原则,在简介名著之后,提供了具体明确的阅读策略,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积极促进学生阅读方法的形成。

《西游记》和《水浒传》,虽然同属于古典小说,但编者对于这两部书的阅读定位则是完全不同的。《西游记》位于统编版七年级上册,主要采用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方法;而《水浒传》则编排在九年级上册,则要求学生能够基于古典小说的文体特点展开阅读。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一共六册,先后推荐了近十二本经典名著,与此相配套的写作方法在编者的编排体系下,形成了有机的序列。经历了这样的系列化指导和实践,就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认知能力和阅读素养的形成。

当然,阅读能力的形成关键点不在于标签化的方法和策略,更在于实实在在的尝试和运用。鉴于此,教师就需要将教材中的方法,从原本的程序性知识转化成为策略性知识,将学生的关注力从原本的“知”,转化成为“行”,继而在反复实践运用的过程中熟能生巧。这就需要教师依循2022新课标的理念,将名著导读的阅读方法,从灌输信息转化成为历练方法,借助具体的策略迈向扎扎实实的活动。比如笔者曾经聆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昆虫记》,将导读的重点聚焦在把握昆虫特点、洞察作者写作方法上,但对于法布尔在书中所展现出来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关注不够,更没有将思维设定在观察实验的思路以及严密的推论过程中,而这一维度正与统编版教材推荐阅读这本书所重点关注的“观察实验”“科学探究”等内容遥相辉映,但教师却无视教材的基本定位。正是由于科学性思维的缺失,导致这样的导读课并没有将科普类文本的阅读方法真正落实到位。

三、贴合精准学情,巧妙设置活动任务

无论是阅读方法的渗透,还是名著核心内容的架构,亦或者是阅读过程的不断推进,最终都需要实实在在的任务设计,否则一切都将成为空谈。

笔者曾经参加一次教研活动,两位老师针对《西游记》这本书设置了不同的任务。甲老师将故事内容,移植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孙悟空帮助唐僧西天取经,修成成果之后,想要在人世间寻求一份工作。请你根据这一情境,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如果现在你就是孙悟空,请结合书本内容,为这位特殊的谋职者,制作一份个人简历,以便于在面试时使用;

【任务二】如果唐僧得知孙悟空要在人间找一份工作,作为他的师父、合伙人,想要为孙悟空写一封推荐信,请你为唐僧执笔;

【任务三】假如孙悟空参加面试,面对师父唐僧写的推荐信以及孙悟空自己的求职简历,请你给出一个面试结果,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为了解决这一任务,教师可以在导读之际,组织学生紧扣教材所设定的阅读方法,充分运用跳读和精读的策略,借助与人物相关的典型事件,共同解密人物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要求学生用四周的时间读完整本书,并设置后续性的阅读作业:1.以小组为团队,成员各自选择一个取经途中的故事,通过个人练讲、组内试讲、小组推荐的方式,开展西天取经故事会;2.根据西天取经的一路经历,以制作卡片的形式,将诸位神魔妖佛进行汇总、描绘,形成一个体系性的资料;3.针对取经路上九九八十一难,各自不同的表现,以评说的方式体悟人物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判断和感受;4.以续编的方式,想象创编取经的新情节、新故事。

而乙老师则是以孙悟空各种名号为抓手,着力引导学生探寻孙悟空最终获得斗战胜佛的内在根源。鉴于此,教师设置了两个关键性任务:

【任务一】基于整本书的情节内容,借助目录,回忆并讲述与名号相关的故事情节;

【任务二】紧扣取经的经历,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探寻成为斗战胜佛的原因:首先,孙悟空曾经三次离开取经团队,每次的原因是什么?离开时的表现,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其次,孙悟空三次遇到不同的强盗,所采取的方式又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除了关注教材所设定的精讀与跳读结合的方式之外,还根据核心任务的特点,强化指导了关联性阅读,着力引导学生尝试在对比中感受人物内在的成长奥秘。

而后续阅读的作业则可以相机设置为:从西天取经团队中选择一个人物,紧扣一开始直到最后的成长经历,制作一个成长档案,并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对照,说说可以从中学到哪些内容?

这两位老师无一例外地将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与人物形象的特点,作为导读的核心目标。从后续性作业的设计来看,甲老师主要是学生阅读之前的点拨和引领,以创造性地求职为具体情境,将制作简历、撰写推荐信以及签署考核意见作为着手点,形式新颖,也能关联到学生的阅读思维;而乙老师则是在学生初读之后,注重引导学生已经获取的资源,尝试整合资源,完成任务。

从预设的设计来看,两位老师各有千秋,从最终的教学效果来看,乙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的最终收获,则明显更胜一筹。深入反思,或许能够给我们进行名著导读教学带来不少启示。

首先,要精准把握学情,做到心中有数。从甲老师的设计来看,所设置的任务必须要建立学生对整本书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行。尽管每个任务都可以聚焦某一个具体的片段,但学生缺乏对整个书本的洞察与了解,无法综合性地调配相关的资源,课堂互动感以及对学生的推动就相对薄弱;乙老师的设计,则以讲述为基础,重在感受和体悟人物的成长故事,可以借助于学生初读之后所形成的感性经验,难度相对较小,为学生储备了相对轻松而愉悦的表达空间。

其次,要把握内在联系,做到内心澄明。不同的阅读任务看似各自断裂,如果练成一个体系,就能聚合成为更大的力量,使得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实际阅读更具有指向性。从这个角度加以审视,甲老师所设置的三项任务,无论是制作简历,还是撰写推荐信,亦或者是最后的签署意见书,看似都以求职为整体性背景,将三个任务都聚合在相同的背景之下,但细加分析就不难看出,这三项活动所动用的资源,其本质上是类同的,都需要紧扣孙悟空的言行表现以及展现出来的人物形象,导致三项活动最终所匹配的理由都如出一辙,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反观乙老师,以研究名号为抓手,将梳理名号、探寻名号聚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有序阶梯,将学生的认知从原本的课堂表层,逐步转向了深层的内在缘由上,形成了更加强大的阅读内驱力。

最后,设定阅读支架,助力深度阅读。以乙老师的设计为例,与学生一起探寻斗战胜佛这一名号的由来,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原本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想从故事情节和人物言行中,深度感知孙悟空敢打敢拼、不断成长的经历,就需要将思维聚焦在主人公一路蜕变、不断成熟的过程上。为此,教师并没有直接追问原因,而是从一路经历中提炼出“三次离队”“三次遇到强盗”的典型情节,借助前后之间的彼此关联,为学生实现从表象到内核的迈进提供了思维性支架。由此一来,学生不再将自己的感知力完全停留在表层的情节上,同时将孙悟空所在前后不同的状态进行对比,探寻其中所蕴藏的真实性价值,让学生的阅读和思维形成有效抓手,为推动学生完成整本名著的阅读、习得内在价值、感知经典魅力奠定基础。

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在一本教材之中,而需要进行广泛、大量、高效的阅读。为此,教师要站在统编版教科书的编排视角,将名著阅读与教科书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整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式的阅读结构,助力学生认知素养的不断形成。

刘会,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孙悟空名著教师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最美教师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