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应让“人”成为教育的核心

2022-05-30秦敏亚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人性语文课堂个性化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科学获得知识的一部分”,而纵观当前的教育现状,对精神教育的忽视一直存在,其本质是对教育对象“人”的忽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这些都属于初级教育的范畴,是同一个层面的教育内容,无法有效渗透到精神层面,因此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不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教育必须要触及人的灵魂,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中,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在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向下,教师应该整合一切有利的教学资源,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人”的能动性,在语文的海洋中,帮助学生落实人性,感悟人生,厚实精神修养,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1]

一、把握语文学科本质,凸显人性

语文学科知识繁多,内容丰富,充满了人文性知识和内涵,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语文的本质是“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通过对语文相关知识和内容的学习,可以更好的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对语文的学科性质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凸显出语文的优势,同时也更好凸显出暗含其中的人性基因。

语文课堂应该将学生作为核心和主体,注重学生作为“人”的适应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培养。[2]语文课堂的构建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激情的,语文本身就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内容,比如语文中的童话、故事、寓言等内容;语文教学的各种情境的创设;语文游戏或活动的开展都是充满了趣味性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激情,爱上语文课程。另外,语文也是与学生生存和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学科之一,因此要将生活的内容融入到语文学科之中,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比如有很多的地方文化资源,教师可以进行开发和利用,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或纪念馆并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创设中接受语文知识的熏陶,感受语文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凸显语文的人文情怀。再比如,很多地方都有红色资源教育基地,教师组织学生参观,进行游学研讨,并结合具体的历史资源,进行研学报告撰写,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不能是单纯的语言和文字的教学,要把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上升到精神教育和人生教育之上,切切实实发挥出语文“人学”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语文学科的本质是为了凸显“人性”,因此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成绩和分数,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为了中考和高考,形成了急功近利和唯分数论的错误思想和观点,影响了人性的洋溢。多数语文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呈现出一种“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场面,教师强制性地将语文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语文课堂枯燥、无聊,毫无生机与活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降,激情不再。更严重的是,受传统教学思维的禁锢,在语文学科中“关注现实”的情况一直大于“关注人”的情况,导致“人”被异化和工具化,长久排斥在语文教育之外,产生的可怕后果可想而知,如此不健康的语文教育情况竟然存在于很多地方,值得教育者深思和变革。语文要“以人为本”和“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凸显学科性质和优势,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及时改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将语文真正交还给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紧紧围绕那“人”,落实核心素养构建,让人性开出更多人文之花。

二、着眼课堂主体,落实人性

语文本身充满人性化内容,尤其是在新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引领下,人性更加洋溢,因为只有在人性洋溢的地方,才能生长出健康的人性和自尊的人格。落实人性,必须要着眼于课堂主體,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化,激发学生主体的创造性,实现人性的自由舒张。[3]

首先,落实人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个性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学生主体自身的个性化,学生性格、家庭环境等造成的学习习惯的不同;另一方面指的是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之间不同的学习能力导致学习效果的不同,并且由于各自的性格和兴趣爱好的不同,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学习姿态,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些都是差异化的生动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同样对学生的“个性化”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并指出“阅读就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还要保护好这种个性化和差异性。一个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与一个优秀的学生回答出符号化事物背后的象征意蕴同样值得鼓励和尊重。学者杜威曾指出:“一个进步的社会把个别差异视为珍宝,因为它在个别差异中找到自己生长的手段。”个性化的语文课堂就是人性的课堂,是充满价值和活力的生命课堂。因此一定要鼓励学生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吐露出来,比如在讲授初中课外名著赏读时,教师选择了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其中两位学生对“猪八戒”这一角色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学生一:老师,我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每次一遇到困难或妖精的时候就嚷着要分家回高老庄,在他的身上存在着人的劣根性,是需要我们警醒和规避的缺点。

学生二:老师,我认为“猪八戒”这一形象十分的憨态可掬,虽然有时懒惰,爱占小便宜,还喜欢女色,但是骨子里充满了善良。另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的“猪八戒”才是更加真实的,更令人喜欢的,我们要宽容的对待他,看到他纯善的一面。

针对这两位同学的回答,老师都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让他们沉浸在初中语文课堂之中,尽情的吸收人文营养,是人性化教学的优秀例证。

其次,落实人性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个性化的延伸与发展,是人性教育的核心与关键,也是人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强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所谓创造性阅读就是自主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自主性阅读不是强制性阅读,也不是简单的重复或模仿,是学生在自由的阅读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文字世界,完成从未知到已知的构建,完成从未然到应然的发展,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体系上生成新的知识体系构建,这就是创造性阅读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当然,创造性阅读并不是毫无原则的随意创造,要根据教材和课堂需要以及自身的情况,更需要教师科学的引导和辅助,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

另外,强调“人”的教育,那么阅读就要是个性化的阅读。比如以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为例,有的学生站在骗子的角度思考,如何精进自己的骗术,获得皇帝的信任;有的学生从皇帝的角度思考,如何不让民众和大臣看出自己的不称职;有的学生从大臣的角度思考,如何骗过皇帝,让他认为自己是称职和忠诚的……所以,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阐述从童话中获得的道理,虽然出发点和角度不同,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指向“皇帝的新装”这个大骗局,实现了差异化阅读。当然创造性需要问题意识和想象的翅膀,问题是创造的大门,想象就是大门的钥匙,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不同的提问;尊重学生不同的答案;尊重学生不同的想法;构建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或平台;鼓励并肯定学生有价值的信息。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并积极鼓励学生创造和创新,落实人性化教学,让人性自由的生长,最终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全面的成长。

三、激活文本内容,体悟人生

文本是语文教育和教学的载体,也是进行人性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渠道,语文文本类型众多,涉及到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体裁。不同的体裁包含着不同的内容,渗透着不同的人性,通过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人生,体会生命的真谛,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要完成“人”的教育,对于文本的开發与利用必不可少。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文本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和人生感悟,也从侧面再次反映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化和差异性,教师要利用多元的手法,激活文本内容,让学生看到不同的人性,体悟不同的人生,不断厚实自己的人文素养,为自我的发展与提升积累更多营养。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文本内容进行引导,比如利用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学生们阅读以后就会带来不一样的生命感悟。有的学生会为小说中青年男女的爱情所感染;有的学生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爱而不得的命运而痛哭;还有的学生为四大家族的没落唏嘘不已,学生与文本和小说中人物共同呼吸,共通命运,共同体验人生和感悟生命,达到了良好的移情与共鸣。当然,面对近现代新式文本,学生们同样会有这样的体验和感受,带来不一样的人生体悟。

在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们可以被散文中浓郁的父子情所深深的感动,并让学生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父母,完成人性的渗透;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当读到孔乙己拖着残缺的躯体慢慢消失在人群之中时,有的学生已经开始眼眶红润,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的反思与同情,获得更多人性的润养;通过对宗璞写景散文《紫藤萝瀑布》的阅读和学习,学生们会惊诧于生命的伟大,感受生命的蓬勃与旺盛……这些精神的营养都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因此利用文本是开启以人为本的有效教育渠道。

当然,我们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也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现象,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比如一位同学在声泪俱下的诵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底下的同学有人竟发出轻蔑的讥笑,令人诧然,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初中学生情感的流失和灵魂的逃亡。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深度的走进文本,与作者和文本角色开展真挚的交流与对话,这是对人性课堂的漠视和对文本生命的亵渎。部分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部分语文课堂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忽略了学生精神的建设和人文情怀的培养,由此就会导致两种畸形课堂的出现。一是学生情感、想象、灵感和精神的缺失,被逐出个体的躯体和课堂;二是文本的生命和人没有被激活,依旧躺在死气沉沉的文字中,带给学生的只是抽象的概念,无法引起学生的移情与共鸣,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是没有“人”的课堂,是无生命的课堂,与前文生命课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给广到初中语文教师留下了严重的警醒。

文本是作者情感表达和精神传达的主要载体,承载着创作中的生命思考与关照,文本中的人不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而是经过创作者筛选,艺术化加工和变形以后创作出来的人,凝结着创作者的心血与智慧,是一个具有符号化象征意味的丰满的“人”,他们被创造出来以后就沉睡在文字世界之中,需要通过阅读者利用赏读技巧,调动自己的情思和逻辑去唤醒沉睡着的“人”,然后积极主动地走进这些“人”的生命和世界之中,与他们一同感受创作背景中的生存体验和人生感悟,完成自我与作者和文本的深度交谈。因此,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激活文本内容,才能帮助学生更容易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或想象引导的方式,创设真实的文本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感受文本中人物的所见所感,达到真正的移情与共鸣。

以杜甫的《石壕吏》为例,作为一首古典叙事诗,诗人杜甫将自我的形象融入其中,对自己的真实经历和见闻转化为诗歌文字内容,展现了他对当时时局的思考以及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与同情,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杜甫,然后沉浸到诗歌文本之中,与老妇和老翁展开对话,通过他们的诉说,记录下当时真实的情境,感叹历史的无奈与个人命运的无法掌控。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的提出问题:“《石壕吏》中表现了诗人杜甫怎样的家国情怀”?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们重新回到诗歌文本之中,继续诵读与思考,然后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如此就衔接起文本与课堂,让课堂充满“人”的身影,学生们也沉浸在问题之中,深度的与文本和作者对话,与自己的小组人员进行深度讨论,那“人”不用刻意的寻找就显现而出。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树人”,“人”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元素和主要对象,这里的“人”指的不仅仅是语文文本中的“人”,还是语文课堂的对象——学生。教师要以语文课堂为主要阵地,以语文文本为依托,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人性,感悟生命,在语文课堂中寻得那“人”,为自己的成长获得更多人文润养,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完成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

参考文献:

[1]邱丽玲.人文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渗透[J].知识文库,2021,(19):142-144.

[2]杨玉娟.生命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J].学周刊,2018(25):111-112.

[3]姜燕.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J].语文新读写,2021(14):85-87.

秦敏亚,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人性语文课堂个性化
逼近人性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