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背景下语文跨媒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022-05-30顾芸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11期
关键词:跨媒体媒介语文

新背景指的是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自媒体等新技术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将跨媒介教学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提出要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和身边的资源,通过阅读和鉴赏、表达和交流、梳理和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提升综合水平。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跨媒介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在信息时代的读写综合能力。

一、指向核心素养,探析跨媒介教学内容

(一)熟悉不同形态,辨析语言特征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要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设计跨媒介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指向新课标的要求,关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他们在提升信息获取水平的同时,也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学生要尝试熟悉新媒体的各种不同形态,了解它们的语言特征,并试着运用其获得各种资料。

如在组织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时候,笔者引导他们运用跨媒体的方式改编《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学生要认识到跨媒体材料包括电影、电视剧、有声书、短视频等各种不同的形式,他们要通过上网搜索等方式获取,而且还要学会正确的搜索方法。笔者让学生思考不同媒体在展现同一段内容的时候,有哪些不同的语言特征。如在影视劇片段中,常常只保留对话的部分,而将文字载体中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都删除掉,直接用具体的形象来展现。通过对比,学生不仅了解了不同的媒体形象,而且还认识到不同媒体在语言特征上的差异点。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了各种不同媒体在信息呈现上的差异点,他们提升了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不同媒体形式的剧本改写活动中,进一步提升他们获取信息和语言应用的能力。

(二)根据信息需求,学会综合处理

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结合不同的信息需求进行综合处理,学会阅读、提取、整合跨媒体信息,并将其用到自己的创作中。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认识到审美赏析、文化理解等各种不同的需求下,对信息获取的要求并不一样,他们也能提升相应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在学生阅读《祝福》的时候,笔者设计了和不同语文核心素养有关的信息需求。任务一要求学生以审美赏析为基础,寻找各种评价祥林嫂形象的视频、音频、文字类资料,并尝试挖掘出作者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看看不同的作者对于祥林嫂的评价观点是否一致,如果有不同的部分,则要加以辨析,思考哪一位作者的论述更有道理。在任务二中,学生面对的信息需求是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任务,学生要结合“祝福”这个主题,寻找跨媒介资料,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传统习俗,流传于什么地方,其习俗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何要以其作为小说的题目。这样学生就要搜索一些和文化有关的视频、文字,并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然后将信息整合起来。

教师可以结合审美赏析和创造能力、文化理解和传承能力等各种不同的语文核心素养设计跨媒体信息搜索活动,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信息需求不同,需要获取的资料不一样,处理方法也不一样。

(三)辨识价值取向,发展逻辑思维

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和发展,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跨媒体信息进行价值判断,辨识其是非善恶,这样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在内容纷杂的网络世界中清醒地筛选信息。

如在学习《师说》的时候,当学生结合文章,认识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后,笔者组织其展开跨媒体任务群活动。任务一要找出网络上流行的和“教师”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看看有哪些正面新闻,有哪些负面新闻。在任务二中,则组织学生结合这些信息进行辩论,思考既然“教师”有部分负面新闻,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尊师,是否还要求老师学习,要如何甄别善恶,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老师。在任务三中,学生要结合跨媒体资料和自主辩论获得的感悟,写一篇论说性文章,以《新师说》为题,说说自己对从师求学的看法。在这样的任务群活动中,学生利用跨媒介阅读的方法了解了网络上的各种不同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辩证思考,得出结论,他们逐步学会明辨是非,理性地面对各种跨媒体新闻。

跨媒体信息内容纷繁复杂,学生需要有自己的思辨能力,这样才能在阅读浏览的时候保持冷静、理性的头脑,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应对各种虚假炒作信息、网络争论等,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二、基于认知特点,探析跨媒介教学策略

(一)设计学习任务,整体推进

新高考要求考察学生猎取和读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阐述和描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跨媒介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新高考的具体要求,设计自主学习任务群,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在学习了《“探界者”钟扬》等新闻报道类的文章后,笔者组织了跨媒介任务群,让学生逐步认识新媒介,善用新媒介。在任务一中,学生要自主搜索网络新闻,结合最近热门的新闻实践,展开调查活动,了解新媒介的传播特点,这能提升他们读取信息的能力。在任务二中,学生要和身边的同学探讨,思考哪些新闻是虚假新闻,总结虚假信息的特点是什么,学会辨析媒介信息。这能提升他们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任务三中,学生要结合虚假信息的具体例子,说说自己是如何分辨的,这能提升他们阐述和描述事物的能力。在任务四中,学生要小组讨论,说说如何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并总结真实信息源数据。这能提升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任务,让学生活动能力逐步提升,而且也符合新高考对学生的要求。

在设计学习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任务的综合性、有序性和高效性,要充分考虑新高考对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整体提升综合能力。

(二)整合学科资源,科学聚合

新高考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语文考试中也会夹杂其他学科的信息。所以在设计跨媒介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也要认识到这一点,合理整合各种其他学科的信息,并组织学生结合各种学科术语进行解释,提升分析事物的能力。

在学习《雷雨》的时候,笔者将文学和艺术表演结合在一起,组织了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在任务一中,学生要上网搜索各种不同的《雷雨》版本,除了话剧以外,还可以搜索电影、电视剧、戏剧的《雷雨》,并对比分析,看看它们的表现形式有什么不同。在任务二中,学生要带着自己在任务一中总结出的问题,上网寻找和戏剧表演有关的资料,如慕课课程、戏剧名家的微博等,若有条件还可以和专业人士进行在线沟通,并在交流中试着解决问题。在任务三中,学生要自主编排《雷雨》,在表演过程中,他们还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如服装、舞美、道具方面的设计等,这样就促使学生再次进行问题探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最后,他们将学习所得浓缩在戏剧表演中,展现了自己跨学科学习的收获。

教师要注意设计跨媒体、跨学科的学习共同体,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媒介了解各种不同学科的信息,联系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这样才能进行科学聚合,构建跨媒体学习的团体,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三)创设应用情境,躬身实践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都认为学习不能脱离具体的活动情境而孤立存在,要求教师创设具体的生活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这样才能让他们找到学习的载体,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教师要结合生活实践设计主题任务,让学生参与到过程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

《心有一團火,温暖众人心》要求学生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理解事实和观点之间的关系,把握行文线索,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笔者创设了生活情境,将撰写人物通讯和评选“三好学生”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为当选的同学撰写人物通讯,并选择优秀的作品发表在班刊上。在任务一中,学生要上网搜索其他的人物通讯,包括新闻稿、纪录片、根据优秀人物事迹改编的影视剧作品等,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和课文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思考一篇好的人物通讯要如何选择人物经历,将其和主题思想结合在一起,怎样合理运用细节描写。在任务二中,学生要读写结合,选择“三好学生”,展现其人格美。由于该活动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所以他们能积极参与实践,掌握写作要点。

情境越真实,越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那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言语实践的兴趣,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提升学习效果。

三、聚焦品质课堂,探析跨媒介教学方式

(一)专题式,融入单元活动

新教材的特点是将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结合在一起,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它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展现出与时俱进、科学教学的特点,其中有不少亮点。在设计高品质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基于新教材的特点,采用与时俱进的方法,将跨媒介的内容融入进去,设计多种不同形式的语文专题,融入单元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在学习了“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等和新闻有关的课文后,笔者组织了“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专题活动,设计了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辨识媒介信息这三方面的任务。在任务一中,让学生以“屠呦呦”为搜索对象,寻找和其有关的新闻资料、报告文学、新闻片段、纪录片等多媒介资讯,并总结归纳,说说新媒介的特点是什么。在任务二中,学生要思考如何才能利用多媒介,更好地传颂屠呦呦等优秀人物的事迹,并结合自己感兴趣的科学家,设计一段多媒体素材,展现该科学家的贡献。在任务三中,学生要展开辨识,思考如果在网络上发现了某些人物的负面新闻,要如何分辨其真假。在这一系列任务中,学生将了解多媒体,展开语言应用,进行思维编写等多方面的认为结合在一起,提升例子综合能力。

专题教学具有系统性、多样性、融合性的特点,更能体现“三新”的具体要求。教师可以设计微专题,将各种任务群的核心知识点融合在一起,组织学生系统学习,从而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二)渗透式,配合其它版块

渗透式教学指的是将跨媒介阅读和其他的学习认为群结合在一起,配合其他板块一起教学。在新教材中会根据文体、任务群等的差异,设计各个单元,跨媒介阅读虽然有自己的专属单元,但是教师也可以在教授其他单元的时候,渗透进去,让学生回顾掌握的知识点,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笔者基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将跨媒介阅读和其他的任务群融合在一起,设计了渗透式课堂。如在指导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时,组织学生搜索影视剧形式的《红楼梦》,和文本对比,找到异同点,并运用多媒体和他人分享阅读《红楼梦》的感受。在设计“当代文学参与”任务群时,让学生上网搜索,结合各种文体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的热点。结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笔者让学生在阅读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演讲稿后,上网搜索更多的演讲稿,观看演讲视频,搜索演讲稿的写作特点,并在自主创作后进行多媒体展示和交流。这一系列活动都起到了渗透融合的效果,能让其他任务群的活动形式更丰富。

教师可以将跨媒介阅读当成辅助其他单元语文学习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这样就能进行高效渗透,让学生全面提升综合水平。

(三)评价式,树立阶段意识

评价式学习指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自主评价的活动中,认识到跨媒介阅读和交流这个任务群贯穿了必修、选修和选择性必修等各个阶段,促使学生明确在每一个阶段自己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学习目标是什么,进而让他们树立阶段意识。

在学习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后,笔者以“名人名事”作为主题,引导学生参与到跨媒介阅读和交流任务群活动中。在必修阶段,学生要结合课本中的精读文章,上网搜索,综合信息,认识实用性文体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并自主评价,看看自己是否明确实用性文体的种类、功能、语言特点。在选修阶段,学生要扩展开来,搜索了解更多的跨媒介信息,在了解“名人名事”的基础上,学会辨析虚假的媒介信息,提升对媒介信息的敏感性。此阶段的评价重点在辨析能力。在选择性必修阶段学生自主拓展阅读,评价重点在于他们是否能结合具体情况辨析新闻真实性。

新教材采用阶段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必修、选修、选择性必修等各个阶段学习,促使他们先掌握学习方法,然后自主阅读,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采用评价式教学法,让学生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并自主审核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也能明确体现出“三新”的特点。

跨媒介教学指的是跨越不同的媒介,整合各种媒介信息,通过阅读和欣赏、表达和交流、梳理和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凸显出时代性。新教材设计了和跨媒体教学有关的学习任务群活动。新高考是新课标理念的贯彻和检验,也是语文教学的风向标。由此可见在新的背景下,展开语文跨媒介教学尤为重要。教师要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媒体获得信息,展开探究,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顾芸,江苏省苏州中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跨媒体媒介语文
“跨媒体表征学习及认知推理”专栏征文通知
“跨媒体表征学习及认知推理”专栏征文通知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跨媒体出版物的平台互动研究
基于跨媒体字典的图像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