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阶递进”产教融合模式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的应用
2022-05-30钱明
钱明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加快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受体制机制、社会认知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产学“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或多或少还存在着教学培训服务产业的精准性不够、教学培训内容相对滞后等不足。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培训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农广校教育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农广校教育培训质量、培养高素质农业从业者、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泰兴市农广校在近几年的教育培训过程中,创新“四阶递进”产教融合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高质量举办农民教育培训,实现了产教高质量融合,为提升农广校专业教学质量和农民教育培训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阶:“订单式”校体合作育标准
“‘订单式校体合作育标准”,就是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为主线,以从事生产、服务与管理的第一线的农业经理人、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技术能手等行业技术专家为主体,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体业”(“体业”主要指有一定知名度、生产经营标准化程度高,对当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有影响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如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需求、岗位需求,分析工作任务,从农民实际出发,形成基于“业、岗、课、赛、证”的粮食种植、畜禽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等不同职业类别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标准。
甜豌豆是南通如皋市和泰兴市东部乡镇出口的比较优势产品,却面临“两不高一不足”的困境(即种植水平不高、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为保证產业持续健康发展、保证农民持续增收,2019—2020年间,学校采取“订单式”校体合作模式,坚持问题导向,联合如皋、泰兴两市7家甜豌豆专业合作社,制订《甜豌豆生产技术规程》《甜豌豆生产经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如泰地区合作社用)》,在此基础上结合两市甜豌豆生产实际和产业发展需要,形成《如泰高素质农民甜豌豆生产经营(方向)培训标准(如泰地区合作社用)》。《培训标准》包括总则、培训机构组建、师资组成、学员遴选组织、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实施、培训监督、能力评价(技能等级评定)、培训奖励、技能竞赛、档案管理等11个部分,内容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对谁培训、培训谁、什么时间培训、培训什么、怎么培训以及培训的监督评价等工作做了详细、规范的规定,为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基础规范。2020—2021年,学校以《培训标准》为依据,联合11家专业合作社举办甜豌豆种植户培训班46期、培训农民2361人次,培养种植能手158人、营销高手21人,654人取得初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2人取得助理级职称;举行甜豌豆生产技术区域大赛4场次,参赛农民82人。通过培训,甜豌豆标准化种植面积达100%,甜豌豆出口同比增长5.8%、农民人均年增收2.5万元,新增甜豌豆种植面积2.2万亩,新增合作社成员1002人;推广“甜豌豆+”等种植新模式6项,培育省级示范型家庭农场12家。
此外,学校联合北大荒集团制订《家庭农场畜禽养殖》《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经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并据此形成《泰兴市高素质农民粮食生产经营方向培训标准(家庭农场主培训用)》《泰兴市高素质农民畜禽养殖方向培训标准(家庭农场主培训用)》。“订单式”校体合作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民教育培训与业、岗要求脱节的问题,《培训标准》的制订有效保障了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规范性。
二阶:精英共育式校体合作练技能
“精英”指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且全职务农、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具备一定经营规模、具有较高收入,对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现实从业者,主要是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负责人、技术骨干,农业经理人。“精英共育式校体合作练技能”,就是农广校和“体业”紧密合作,围绕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升技能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组织“精英”在生产一线进行生产(加工、销售)关键环节(领域)的技能训练,培养与岗位要求、生产实际高度适配技能的活动。实践表明,共育式校“体”合作模式能有效破解农广校实践条件不足、实践活动与“体业”生产实景相脱节、农民技能鉴定价值体现不充分的问题。
在充分发挥“体业”主动性和组织能力的前提下,学校的做法是:一是科学合理确定技能训练目标。根据“精英”的年龄性别、认知水平、从业时间、从业岗位、技能基础等方面的差异,确定每名“精英”技能训练的要求,明确其技能训练的层级(是初级技能,还是技巧性技能)和类型(是心智技能,还是操作技能)。对从业在两年内的重点进行初级技能训练,从业在两年以上的重点进行操作技能和技巧性技能训练。制订技能训练目标时充分考虑4个因素,即确定技能训练对象、确定可观察到的训练行为、确定在什么条件下明确训练的支持环境、明确行为的标准。
二是制订技能训练方案。按照“可量化、结构化、周期化、最优化”的原则,以农作物的1-2个完整种植时间段(农产品加工、销售完整过程)为训练周期,以植物生长(农产品加工、产品销售)过程为序,围绕主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制订包含“量化的训练目标内容、训练时间进度(训练周期、频次)、训练方法、训练达标要求、师资组织、训练评价”等内容的训练计划。
三是遴选实训基地。将一批教学实力好、示范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效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院校和产业基地作为实训基地。截止到2022年6月,先后遴选粮油、园艺、渔业、农机、农文旅融合、循环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实训基地32家。
四是科学组织实训。充分发挥“体业”技能训练、场地、设备和农广校教学、师资力量的优势,共同制订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实训教材和技能训练指导,通过“师带徒”、生产体验、岗位实操等多形式按照“先观察示范再模仿操作后熟练操作”的程序开展技能训练。训练过程中注意把握周期性、阶段性、训练频次、训练强度、训练内容复盘等细节。
五是进行技能鉴定验收。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0年发布的农业技术员、农业经理人等8项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组织“精英”进行技能鉴定。截止到2022年6月,先后利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生产条件,举办技能鉴定12场次、鉴定602人(其中482人取得初级技能等级证书、80人取得中级技能等级证书、40人取得高级技能等级证书)。精英共育式校体合作开展技能训练,有效提升农业从业者生产(加工、销售)技能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农广校教师的技能水平。
三阶:产业学院式产教融合建桥梁
2020年教育部、工信部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提出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了让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农业产业发展需要,让产学联系更紧密,进一步强化“政、产、学、研、用”各个环节的联动与配合,培育更适合于“体业”要求的高素质农民。2021年,在泰州泰兴市县级发改委、教育、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的指导下,学校与泰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江苏三零面粉有限公司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联合共建加工产业学院,建立起“政府+农广校+行业协会+‘体业”协同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新机制。通过产业学院平台建起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体业”链、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链、加工技术专业群紧密对接的桥梁。
学院领导班子(理事会)由泰兴农广校、园区、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行业骨干、技术专家等组成,承担“咨询和审议学院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项、聚集农产品加工优势资源,共同承担教学培训、科研项目,组建教学培训指导委员会、确定教学培训计划方案”等职责。产业学院以农产品加工类课程为核心,带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质量控制、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与检验等课程协同发展,以加工业共性技术为内核,实现专业课程核心内容的高度共享,形成“合力”,更好地服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产业学院坚持产业主导型运行模式,即学院运行紧紧围绕产业、“体业”发展需求这一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坚持“体业”出题、学院答题的工作原则。“体业”为产业学院提供科研需求项目、一线的生产设备、实践专家和技术能手;学院为“体业”提供教学场地、理论和科研型的专业教师、教材与课程资源、科研设备;各类成果共享,学院推广、“体业”应用。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合作方共同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共同组织技能鉴定(认定)、共同开展教学培训效果评价。
截止到2022年6月,产业学院共组织农产品加工专业高素质农民培训班3期,培训166人;编写培训教材、开发立体化、可选择的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6种;解决“体业”生产(加工、销售)难题18项,申请专利5项;申报市县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产品加工课题6项;获泰州市科技进步奖1项,省农技推广奖1项。实践表明,建设产业学院有效实现了“引体入教”“引体入训”,促进了教育培训内容与技术发展的衔接、教学培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高素质农民的培育与产业需求的融合。
四阶:实“体”帮扶式产教融合富农民
高素质农民不单单是知识水平、学历层次、综合素质高,更重要的是有更高层次的就业、更高质量的发展、更高的经济收入。近几年,学校围绕“培养更高收入农民”目标,积极与“体业”合作,通过学校教师担任“体业”技术顾问、“村第一书记”、驻“体”蹲点等多种方式,围绕技术服务、发展指导、实体建设三大领域开展全程服务,帮助“体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
一是围绕“体业”难题开展技术攻关。2019年,泰兴市分界镇甜豌豆生产合作社的一些社员片面追求产量,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导致甜豌豆农药残留超标,给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威胁。围绕“提升甜豌豆产量品质,降低农药使用”课题,学校与合作社紧密合作,组织种子、作栽、植保、土壤、农检、加工、营销、产业化等学科的教师组成攻关组,通过农户访谈、土壤检测、生产过程分析、现场查验、联合会诊等方式追根溯源,通过优选品种、对比试验、改变种植模式等途径寻找提高甜豌豆产量、减少农药化肥用量的方法。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当地的《甜豌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甜豌豆高产技术》《出口甜豌豆农药化肥使用控制技术规程》等技术规范,并组织教师指导农民应用,及时化解“体业”难题,确保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是全程指导,实现“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2018—2021年,学校教师蹲点滨江镇三联村指导成立葡萄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葡萄产业。在三年时间里合作社先后向农户推广玫瑰香、阳光明媚、红福士、夏黑等品种6个,推广葡萄病虫绿色防控、化肥减量施肥、科学精细化田管理等新技术4项;在葡萄疏果节点开展现场花果期管理技术培训4期;培养葡萄等水果种植能手27人,培育葡萄种植家庭农场18家。2021年全村水果总收入达200万元,人均增收2万元。黄桥镇祁巷村,曾是老区有名的贫困村,通过深挖资源禀赋,奏响了特色产业、高效农业、乡村旅游“三部曲”。2018年,学校联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培育“研学训产业”,建起泰州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催生了祁巷村的第四次产业升级。2021年,祁巷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5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862元。
三是全力支持“体业”硬件建设。2020年10月泰兴银杏批发市场因经营需要,拟建设冷藏容量2.5万立方米的大型冷库。学校组织产业学院农业、建筑、机电、经管等专业的教师,分别主持项目建设论证、技术方案设计、项目效益分析、建设资金筹措、冷库设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制冷设备选择、员工技術培训、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监管等模块工作,减少社会因素对项目的干预,累计为批发市场节省各类费用近100万元。通过3个月的建设,冷库顺利建成投产,工程设计水平、建设质量名列泰州市同类项目前茅,为批发市场发展增添新引擎,为全市银杏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广校泰兴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