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备考方略
2022-05-30梁静雯
梁静雯
文言文翻译综合性强,难度大,在高考中,“文言文翻译”失分的考生也不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到比较好的翻译分数,首先得注意平时的积累。积累什么内容呢?主要有三方面:1.常见常用的文言实词,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2.积累常见常用的虚词,主要放在《考试说明》规定的 18 个虚词上,尤其是高频虚词“以”“之”“于”等;3.积累常见常用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
例1(2022年新高考I卷)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重点词:岁(“年成、收成”,可以回忆“王无罪岁”《寡人之于国也》)、且(“将”,可以回忆“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岁不熟”“且”两处,每评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
除了基本积累之外,我们在实际的做题中,会发现还有不如意的地方,仍需要加强以下方法。
一、准确译出关键词语
对于考生而言,除了基本的积累外,在做题时难度最大的是句中一些陌生的关键词语,有的考生遇到此类词语的无奈之举是把原字照搬或者直接忽略掉。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予以攻克。
1. 根据词义和语境,推测关键词含义
例2(2021年新高考I卷)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装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关键词语主要在“赇”字。根据句内因果关系,因为“上患(担忧)吏多受赇”,所以“密使左右试赂之”。再根据下一句“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可以推测出“赇”的含义是“贿赂”。
参考译文: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
2. 形义相结合,推测关键词义
在中国的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最大,且形声字的“形旁”对字义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分析形声字的字形结构有助于了解字的内在意义。
如例2,“赇”的贝字旁与“金钱”有关,也可以推测出词义。同样偏旁的字有“财”“赃”“货”“贫”“购”。
例3(202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句子前面部分“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是苏轼在执政期间采取的三个具体措施,“粜”可由字形推测出“出售”的意思。“饘”这是一个不常见的字,偏旁是食字旁,跟食物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又减价粜常平米”目的是“救饥”,所以“饘粥”译为“稠粥”。而苏轼采取了三样措施的结果是“活者甚众”,由此可以推断出“活”是使动用法,可以翻译成“救活”。
参考译文: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二、瞻前顾后,梳理人物关系
例4(2021年八省联考)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光与左将军上宫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倢伃,数月,立为皇后。……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
考生答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盖主”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或者错误翻译为“大概的主人”;人物之间的关系错乱,如“上官桀把女儿送进宫里面”等。
因此,除了抓住關键分外,还需要正确把握文章的大意,把句子大意分拿下来。
1. 通读全文,找出涉及的人物。大意分主要落实在句子主干(主、谓、宾)理解正确,人物关系正确,句意理解准确。文中写了哪些人物,文章主要人物是谁,这个人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因此做题的时候要边读边圈画文中出现的人物的姓名。
如“盖主”的理解可以根据句中“帝姊盖主”和下文“桀父子既尊盛,德公主”“盖主皆自杀”,可以得知 “盖主”是皇帝的姐姐,就是“长公主”。
2. 理清人物关系,梳理人物所做事情。之所以出现人物和所做事情混乱的情况,是因为没有梳理清楚各人所做的事情和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要细读文章,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涉及的事件是什么,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如例4 2021年八省联考题,我们可以思考(谁)进宫?(谁)通过(谁)的帮助?(谁)被立为皇后?通过以下的人物关系图,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出现翻译中的人物事件关系错位。
参考译文:上官桀通过昭帝姐姐盖主把上官安女儿送进后宫当上倢伃,数月后,她(上官安的女儿)被立为皇后。关键词语2分:“因”(通过);“内”(通“纳”)。
3. 补全主谓宾,结构齐全完整
省略现象是文言文常见的现象。微言大义、言简意赅是文言文的魅力之一,但同时也加大了准确阅读文言文的难度。最常见的情况是省略主语和宾语。特别是主语的省略直接导致事件中心对象或施动者的隐藏,就会造成句意理解的失当。
例5(2022年湛江一模)弘荐沛国桓谭为给事中。帝令谭鼓琴,爱其繁声。弘闻之,不悦;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之。
我们需要理清:(谁)不给(谁)席,(谁)责备(谁)?(谁)向(谁)道歉?(谁)让(谁)离开?
参考译文:桓谭到了,(宋弘)不给(他,桓谭)席垫(座位)而责备他(桓谭),桓谭叩头道歉(谢罪);过了很久,(宋弘)才让他(桓谭)离开。
4. 句间逻辑应合理
例6(2022年新高考I卷)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所以大意分第一落在表假设关系的句式;第二落在魏国割一半的土地给秦国。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折节”“去”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如果燕国不能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以魏国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
三、根据上下文,整体把握文意
考生一般只重视对需要翻译的句子本身进行细读,却忽视了把译句代入文中。有效的做题方法是根据上下文,解决翻译句子的语意是否符合逻辑。
例7(22年3月份广州一模)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
1. 评分标准:关键词语2分“所以”(“之所以”“……的原因”等)、“徒”(“徒然”或“仅仅”,可译为“白白地”“徒劳”“只”“只是”“光”等);
2. 需要翻譯的句子上文提及“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这就可以猜出皇帝“爱小费”对应翻译里面的“恶衣菲食,蓄聚货财”,“贮之府库”的目的是后文下文提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
大意细则:第一层是唐宪宗表达积蓄钱财、平定天下的意愿,这一方面大意又分为两层,①是节衣缩食,积蓄钱财的做法(“恶衣菲食,蓄聚货财”)。②是平定四方的目的。两层意思完整、正确,得1分。另一层表达对积存、使用钱财的想法:只存钱是没用的,需要把钱用在要处。此方面大意1分。
3. 参考译文:我节衣缩食,积蓄钱财的原因,正是希望平定四方,不这样的话,白白积存钱财在国库里干什么呢?
例8(2022年广州8月份阶段测试)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燕、赵、吴、楚)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
1. 评分标准:关键词,2分。“绝”,可译作“断绝”“阻断”“阻绝”“中断”“打消”“取消”“使……被阻断”“使……取消”等。
“兵”,可译作“军事行动”“军事活动”“发兵”“用兵”“出兵”“进兵”“进攻”“进军”“发动战争”等。
2. 大意细则:此句为姚贾出使四国采取的措施和结果。大意理解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①姚贾辞别秦国出使四国,②打消了四国结盟攻秦的念头,③使他们停止了军事行动,没有进攻秦国(任意写出这三句中的两句大意即可给1分);另一方面是姚贾与四国结交,建立了友好关系,以此来报答秦王。写出这两大方面大意则得2分,如与文意相反或者不合,则不得分。
3. 参考译文:姚贾拜别秦王,打消了四国攻秦的念头,使他们停止了军事行动,并和他们结交,以此来报答秦王。
责任编辑 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