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高考文言文考查动向及备考方略

2022-05-30韩延明

广东教育·高中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实词常识文言

韩延明

众所周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届高考语文试题在材料呈现、考查内容、命题形式等方面随之发生变化。在充满“变数”的试题中,也有少数传统题目相对稳定,在较长的一个周期内基本保持不变,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就属于此类。然而,随着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纷纷出炉,人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内容和题型已悄悄“变脸”。在全国四套试卷中,甲卷和乙卷都没有考查持续多年的古代文化常识这一考点,取而代之的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新高考I卷和新高考II卷文言实词与文化常识兼顾,呈过渡趋势。乍一看,这只不过是一个微调,不足为奇,不足为虑,但静下心来思考,其中颇有玄机:这一变化暗示出高考语文命题的新动向,透露出众多信息,释放出许多信号,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通览并梳理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阅读是稳定性最强的一道考题。尽管文言文本的选择有些许变化,如由多年来以记人为主的人物传记到近年来以历史事件为主的纪事本末体的变化等,但考查的内容一直都是文言词语、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古代文化常识等。2006—2014年,连续考查了文言实词在文本中的含义;2015—2021年,连续考查的是古代文化常识。2022年高考全国卷一改七年来内容和题型的定式,撇开古代文化常识而回归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这看似不经意的变化,其实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仅是考查内容的简单“复古”,更蕴含了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规律、命题趋势与命题目标,可以将其视为高考备考的指挥棒和风向标。

我们先看看2022年高考试卷是如何考查文言实词的:

全国甲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 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義不同。

C. 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 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本题四个选项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项中,“‘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说法错误。“约车”的“约”意思是“准备”;“与诸将约”的“约”意思是“和各位将领约定”,两个“约”字含义不同。

全国乙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本题四个选项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项中,“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表述错误。“饥者则食之”,意思是“圣人给饥饿的人饭吃”,此处“食”读作“sì”,动词性质,意思是“喂食”,指拿东西给人吃。“食野之苹”,意思是“在原野上吃着艾蒿”,此处“食”读作“shí”,用作动词,译为“吃”。两句中的“食”字词性相同,但含义不同。

新高考I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 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 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 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本题四个选项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C项中,“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表述错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可译为“大王所受到的蒙蔽”,“蔽”的意思是“蒙蔽”;而文本中“为赵蔽”的意思是“为赵国作了屏障”,此处的“蔽”是“屏障”的意思。

新高考II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 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 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D. 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本题四个选项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B项中,“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理解错误。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差强人意”在文中的意思是“还能振奋人们的意志”,这里“差”的意思是“还”;“强”的意思是“振奋”。

从以上四题中可以清楚地看到,2022年高考对文言实词含义理解的考查,不是简单地要求把握实词在文本中的含义,而是与教材中经典篇目的相关文句相结合,比较同一个实词在不同句子中含义的异同。与以往高考试题相比较,这种命题与往届单独考查实词在文本某个句子中的含义有很大不同。现仅以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其他卷相同)为例,加以比较鉴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本题四个选项中,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励精”,意思是“振作精神”;“听受”,意为“听纳谏议”。句子可译作“肃宗从凤翔回到京城,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此题难度不大:其一,可用迁移联想法,由熟悉的成语“励精图治”的意思“指振奋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直接判断“专心致志”理解错误,因为二者“励精”的含义相同;其二,也可用排除法判断正误,“属文”“践祚”“荡覆”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相对熟悉的实词,在对应选项中的释义都是正确的,由此也可以轻松作出准确的判断。

通过比较可知,同是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2022年高考试题与往年试题相比有几个明显的不同点:其一,考查的内容范围不同。以往考题的考查范围仅仅局限在试题所提供的文本之中,内容单一,考查的范围较小;2022年的考查范围由文本扩展延伸到教材相关篇目之中,范围明显扩大。其二,试题的难易程度不同。通过比对可知,以往的考题难度系数较低,只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本功,辨析一句之中实词含义的正误并非难事,或直接作出正误判断,或用排除法作出正误判断,简便而且准确;而2022年考题,难度系数明显增大,既要准确辨析文本句中实词的含义,又要精准理解教材篇目里相关句中实词的含义,还要比较判断课内外两个句子中实词的含义是否相同,环环相扣,综合性很强,可谓一处误判,全盘皆输。其三,试题考查的能力层级不同。往届考题主要考查实词的积累及在单一的句子中的含义,能力层级较低;2022年除考查实词数量的积累外,还重在考查多义词的辨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及综合判断能力,能力层级大大提升,充分体现了对考生综合素养的能力要求。其四,命题的价值导向不同。像以往那样,只围绕文本材料命题,容易误导考生舍本逐末,忽视基础,沉浸在题海战中,一味靠海量刷题走捷径,投机取巧,不利于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而将课外与课内知识综合考查,引导考生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灵活变通,学以致用,避免备考时的忘“本”现象,把考生从“题奴”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培养科学学习、素质全面、能力出众的健康人才。

2022年高考对文言实词考查动向的这一新变化,充分体现了考查内容和命题趋向周期性变化的特点。一般来讲,一个新题型的出现,大都会在5—7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不变,如“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传主)‘××(品质特点)和‘××(品质特点)的一组是”“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考查内容和表达形式长期不变。根据这一命题规律可以预测,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对文言实词考查的这一新题型,将会保持连续数年不变的趋势。因此,在2023届高考备考时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紧扣教材重基础,以“本”为本。教材中所选的文言诗文都是经过精心甄选的经典篇目,内容丰富,体式规范,知识含量极大,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化常识、体例体式等,都是非常典型、科学、规范的,堪称文言文的“范本”和“模板”。对教材中的每一个篇章,都要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用心体会,举一反三。尤其是对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要列出詳尽实用的知识清单,确保重点突破,不留盲区。熟练掌握了课本知识,无论在备考或应试中遇到什么样的考题,都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和合理联想,游刃有余,轻松解答。相反,丢开课本盲目刷题的行为,舍本逐末,恰如空中楼阁,必定事倍功半,到头来搞得自己身心疲惫却收效甚微,难以稳操胜券。

第二,课内与课外结合,科学备考。毋庸置疑,课内知识尤为重要,不容忽视,理应作为高考备考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要做好同步配套练习,通过专项训练或综合考试的形式,加强对课内知识的消化和巩固。抓课内,重在落到一个“实”处,要静下心来,对课本知识逐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规律,寻求理解、识记、运用的方法技巧,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切忌好高骛远。抓课外,重在保证一个“活”字,将课内掌握、积累的知识和方法,灵活、巧妙地运用到练习和考试中去。特别是对实词含义的理解,要善于运用知识迁移,在明了词语不同义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特殊的句式等,进行精准理解和判断,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将课内积累和课外运用有机联系起来,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第三,实词与文化常识,双方兼顾。由2022年高考全国卷可以发现,命题由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转向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心发生显著变化,但文化常识并没有完全退出,而是适当兼顾,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新高考I卷和新高考II卷中。为此,高考备考时,在加大文言实词的时间、精力投入和能力提升力度的前提下,还要做到文言实词与文化常识双方兼顾,谨防顾此失彼。要分清主次关系,合理分配时间,科学高效训练,适应变化,顺势而为,如此才能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实词常识文言
靠不住的常识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回归常识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