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型日记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2022-05-30姚园园

天津教育·上 2022年11期
关键词:日记常规小学生

姚园园

“微型日記”是一种符合日记体裁特色、以“微型化”形式表现内容的文体,它最直观的作用是记录生活、积累素材。将微型日记置于小学语文情境中,可以转化为作文教学的实践途径之一,对培养小学生良好写作习惯、提高写作综合素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一、微型日记、常规日记与语文作文异同辨析

微型日记、常规日记与语文作文,三者的相同点很容易定位,它们都属于“写作方式”的范畴,构思于脑内、倾泻于笔端,或记录下一日所见所闻,或抒发对生活所感所悟,然而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角度看,三者之间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第一,微型日记虽然继承了日记的大部分特征,如需要注明时间、地点、周围环境特征等,且具有一定的私密色彩,但它本质上是一种练笔途径,与常规日记相比并不强调“一日一记”的流程化要求。换句话说,微型日记在实操过程中是具有明确目标的,如根据当前语文单元学习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个“写作话题”或“日记主题”,所形成的微型日记内容需要围绕着一定话题、主题展开,这样就确保了练笔的实效性。而常规日记在实操过程中自主程度很高,记什么、怎么记、为什么记等主导权在学生手中,这容易造成写日记成为一种负担,并演化出“流水账”的应付形式。

第二,微型日记虽然属于“写作方式”的范畴,但与语文作文相比显得文体较不正式、要求较不严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通常会设定一系列的制约条件,如命题或半命题、字数要求、文章结构、要素逻辑等,最终成文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结构化,以便对作文质量进行评价、评分。微型日记写作则可以完全忽略以上要求,允许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自由表达。同时,微型日记作为一种“以记录为主要功能”的练笔形式,兼备了微体量、微难度的优势,它可以灵活地出现在小学生语文作业、课堂习作、自主学习等场景中,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作文任务”带来的强迫感,更便于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第三,微型日记可视为一种介于常规日记、语文作文之间的文体,除了体量微小、难度微弱之外,在写作过程中强调以“微视角”展开。即在微型日记体裁下,学生写作内容的切入点很小,既不需要像语文作文一样,必须强调完整的叙事结构、宏达的主题对接,也不需要像常规日记一样,将一天的所见所闻不分主次、详细地记录下来。只需要撷取一个场景或针对一个事件、事物,具体写作频次、字数多寡、情感喜怒等学生自己掌控即可,如此一来可以很好地实现写作素材积累的目的,且在不受外部限制的情况下,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动机也变得更加强烈。

综上辨析,微型日记是一种辅助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工具,它仅仅是借用了日记的形式外壳,且游离于语文作文形态之外,微体量、微视角、微难度等都是它优越性的表现。

二、微型日记对小学作文教学促进作用的实践

在明确微型日记种种优势的前提下,如何将它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中并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就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以“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为目的,语文教学场域内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可以简单概括为激发兴趣、积累素材、关注情感、多元评价、交流分享、自我创新等,下文结合微型日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方式,论证它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学生写作兴趣的生成

从语文教师视角看,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最大“拦路虎”当属兴趣寡淡,由于小学阶段识字量不多、阅读量有限,对现实的体会、生活的观察等能力较为匮乏。传统作文教学采用的方式,无非“模仿借鉴、强迫训练”,如教师根据课文或课外材料充当范文,要求学生提交一篇字数接近、形式雷同的作文,这容易造成作文教学走进“不会写→强迫学→没兴趣”的死循环。所有教师都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原理,在这种情况下要打破固有思维,充分利用微型日记灵活、简便、小压力、开放性等特点。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会写什么就写什么,避免导致学生一开始就产生对写作的恐惧。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持续开展对同一事物、同一场景或同一人物的写作。例如,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以“植物妈妈的办法”为话题,按如下日记形式写下来——

X年X月X日  星期X  天气晴朗

今天家里吃花生,

我发现花生妈妈真有办法,

给孩子穿上厚厚的盔甲,

保护好自己的娃娃。

如前文所述,微型日记要释放孩子的天性、不要设置过多要求,因此写作话题设计之初并没有强调“种子传播”。而小学生在不断寻找“新植物妈妈”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探索的乐趣,从而发挥对写作兴趣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

写作素材的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之一。然而,写作素材的积累意味着过程的漫长,它并非将美文佳句摘抄下来了事,还需要反复品读、融会贯通,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小学语文教育视域下的“常规日记”“平时练笔”等设计就是基于这一目的,但从实践成效看,以上方法取得的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是语文作文素材积累必须持之以恒,在个体主观认知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如果仅依靠外界的施压、制约、监督等方式,即便坚持几个学期,学生积累的内容要么是毫无营养的流水账,要么只是“积累在纸上”而不是“积累在脑海里”。微型日记在激活学生写作兴趣方面表现优越,故采取这种形式积累素材可以很好地避免形式主义现象,并且通过微型日记积累的素材本质上是经过学生思考加工的文本成果,而非纯粹的抄袭,这有助于增强“从素材到作文”的转化率。更重要的是,高度开放、自由的微型日记写作形式,有助于学生在长期训练中形成个性化风格。例如,一些学生文字掌控能力很强,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在修辞方面下功夫,通过大量阅读积累华丽的辞藻。又如,一些学生的想象力异常强大,看似完全不相关的文学物象、意象等,在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加工下,表现出逻辑性强的特征,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在文学情节、结构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对生活的观察积累趣闻趣事。

(三)促进学生丰富情感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是极平常的事。”“极平常的事”可以理解成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其中蕴含着人的真情实感。由此可以引申出小学作文教学中面临的一个尴尬问题,即“少年老成、心手不一”。客观上,语文学科框架内的作文是一种检验小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手段,自然存在一套程式化的标准,如作文内容与作文标题是否对照、表达方式是否符合语言规范等,执行这一标准虽然有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但在某种意义上,严格遵循这一标准会导致写作内容与生活情境脱节,过于正式、严肃的标准必然压抑小学生情感的抒发。尤其在学生进入小学高学段后,单篇作文的字数增加、难度增大,一些积累不足、缺乏灵感的学生为了满足纸面内容,不得不采用“凑字”的方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味同嚼蜡。而在微型日记的写作训练中,小学生具有完全控制权,在“我手写我心”的驱动机制下,一方面可以避免直接抄袭或“改头换面式”抄袭,规避语境与用词矛盾,回归到“少年郎”的写作心态上,促进自身情感的流露。另一方面,微型日记是以“微视角”展开的写作方式,即撷取生活中的某一点进行扩展、延伸,实现“看到、听到、想到、写到”的高度协同,有助于促进学生情感的进一步丰富。

例如,在教学完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微型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感受,而学生在了解琥珀如何形成后,在主观上的情感是存在差异的。一些学生同情苍蝇、蜘蛛的遭遇,一些学生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还有一些学生从琥珀身上看到了“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不同情感主导下形成的文字可以促进学生丰富情感的培养。

(四)促进作文评价体系的完善

直观上看,微型日记利用了常规日记形式,它的优势主要包括两点:其一,保障学生所写的内容“发生在当下”,有如“某年某月某日某地”等限制要素,规避了写作时空想、抄袭等问题。其二,基于常规日记形式有效地保障了写作训练的延续性,虽然微型日记不强调与常规日记一样“每日一记”,但“记”是硬性要求,规避了学生长时间不写或彻底中断写作的现象。这两点优势的作用也为小学作文教学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提供了便利条件。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评价应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评价方式应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型,很显然,传统小学作文教学是很难满足这一要求的,因为无论是以“作文本”“作文纸”还是“语文试卷”的媒介展开,最终都是以语文教师为单一主体、根据写作结果实施评价;而微型日记本质上是一种介于常规日记、语文作文之间的文体,它既不像常规日记一样强调客观,也不像语文作文那样长篇大论、一板一眼,且单篇微型日记的字数很少、结构简单,并不需要非常专业的文学分析能力,这便于多主体从多角度进行评价。例如,一段时间内教师可以从错别字、错句角度评价,而学生之间交换微型日记,就可以从内容、词汇、修辞等角度相互评价。

(五)促进写作交流分享的成效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都有采用“常规日记”“日常练笔”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惯例,从所取得的成果来看,这两种方式确实有助于积累素材、促进思考,在一定外力协助下,也可以做到“笔耕不辍”。但常规日记、日常练笔存在一个客观问题,就是它并不能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分享。一方面,日记在人们的印象中属于私密性很强的文本,学生日记中虽然不会出现过度真实的私人信息、情感表露,但在身处平等地位的学生之间仍然不会轻易流转借阅。而语文教师作为学习的管理者,本质上是基于一定特权才能读到日记内容的。另一方面,日常练笔主要依靠学生的积累,如“我的老师”“我喜欢的一种植物”等命题作文,练笔是建立在已储备写作素材上的,如果一名小学生从未见过兰花,那么他在写“我喜欢的一种植物”时很大程度上不会选择该植物,由此练笔活动甚少涉及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因为写作本质上是从主观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描述、分析,行文内容多是个人见解,即便是引用他人言论,也是建立在认同或反证目的之上的。无论是采用常规日记形式还是日常练笔,学生都被局限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微型日记不同,它可以介入特定目的、构建特定主题、提出争议话题,引导写作行为更多地侧重于技巧、灵感、积累,而当小学生认为自己写作出众时,自然愿意主动和他人分享、获得成就感,而当自己写作不出众时,更希望与他人交流、获得经验。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变形记”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围绕着“我变成了一盏灯”为题写微型日记。在特定主题下,学生对其他同学“变成什么样的灯”非常感兴趣,写作动机明显比常规写日记、练笔更强烈。出于好奇心,在此后的几天里,学生主动交换自己的微型日记内容,其中不乏构思巧妙、天马行空的作品,如以下两则。

X年X月X日  星期X  天气晴朗

我感到很痛苦。

头顶的蛾子扑棱着翅膀,在我脸上撞来撞去。脚下的蟋蟀一阵阵嘶鸣,发出难听的噪音。四周是无尽的黑暗,远处传来人们团聚的欢笑声,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站着。

我又感到很幸福。

因为我是一盏路灯啊,我要为人们照亮回家的路。

X年X月X日  星期X  天气晴朗

我是一盏车灯,自從我出生之日起,就经常挨骂!我感到很委屈,每天辛苦地为主人照亮前进的路,却得不到任何感谢,这是为什么呢?

直到有一天,交警同志把主人拦下来,严厉地批评他不要总开着远光,这样对交通行人会带来危险,我才恍然大悟!

希望每一盏车灯都能被正确使用!

以上两则微型日记虽然都是写自己“变成了灯”,但处理方式完全不同,路灯的写法先抑后扬,车灯的写法单刀直入,短短几行字出现了极大转折。这种写作既保留了日记的应用文形式,又发挥了练笔的作用,让学生将当天的灵感转化成书面形式,于个体而言是一种进步,于其他分享者而言获得了积累。整体上,小学生在写作微型日记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自身的知识经验,再通过交流分享将自己的构思、想象传递给他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借助微型日记的微体量、微视角、微难度的优势,让学生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灵活创作,可以很好地突破传统小学作文教学的约束。但需要注意的是,微型日记作为一种小学作文教学手段运用,要尽量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一味地摘录句段,美其名曰是积累素材,本质上陷入了形式化陷阱,会导致小学生的写作惰性不断出现。

(吴淑媛)

猜你喜欢

日记常规小学生
常规之外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别受限于常规
成长日记
我是小学生
成长日记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