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022-05-30张金强

天津教育·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分母解决问题数学知识

张金强

在当前教育模式下,仍有部分教师都陷入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误区中,一味地注重学生数学纸面成绩的提升,导致教学环节出现了按图索骥的机械化结构。这一结构使学生在传统教学环节中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对知识的掌握上,教师也未能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脱离既定的教学框架,致使学生建立的知识体系缺乏灵活性,在实际解决问题时难以灵活调用知识结构,更不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在社会实践环境中,真正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将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为例,简要论述教师应如何系统地做好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究。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存在问题

(一)困于教材,缺乏生活联系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学的根本,但是部分教师却只做到了传道,他们通过教材提供的教育目标和知识框架结构为学生讲述理论知识,照本宣科地念教材、读PPT,这样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呆板,难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特性,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脱轨,导致学生只能解决学过的问题,而不能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二)目标局限,缺乏思维拓展

教学目标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着功利主义的思想,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中往往为学生灌输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过程,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在调查实践中发现,只有少数的学生在遇到数学难题时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的意向,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询问教师。同时,教育目标的局限性还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的解题过程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独特的思维见解。

(三)方法限制,忽视学习过程

现阶段的考试对学生的答题格式要求越来越严格,解题过程的分数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師对解题技巧的讲述慢慢转化为了对解题技巧的灌输,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解题能力,以便交出一份高分的答卷。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局限导致学生的解题过程以及解题方法受到了限制,学生只认标准答案和标准的解题过程,形成了思维定式,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教师因为只注重答题的标准性而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过程,固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不利于学生发展。

二、基于课堂的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优化策略

(一)在教材中挖掘数学与生活联系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应该是鲜活、和谐、互动的课堂。但是如果教师只注重教材,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框架和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虽然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但是却让数学课堂十分呆板、单一,难以体现数学本身的乐趣以及小学生应有的活力。新课改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知识灌输者的身份,应向促进者的角色发展,这样改变目的是让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而在数学教材中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是让数学课堂“活”起来的关键。同时,通过数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还能让学生将目光转移到生活知识的探究中,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认识数学和实践数学,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体检中的百分数——百分数(一)”为例,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情境的方式挖掘教学素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且打通数学知识点与生活之间的渠道,让学生在了解生活的同时认识数学,在知识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个科普的小视频,让学生了解人体每天需要摄入2500毫升的水分,其中从食物中会获得大约1200毫升的水分,而通过饮水大约会获得1300毫升的水分。在通过具体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师要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例如,教师提问学生:“我们从食物中获得的水分占每天摄水量的百分之几?饮水获得的水分占每天摄水量的百分之几?”教师通过提问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内容的联系,也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和教师提问掌握百分数的概念和求百分率的方法。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教师为学生播放利用百分数计算学生的出勤率、合格率的过程。通过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百分率在生活中的应用意义,并且能运用基础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相联系的问题。例如,教师让学生了解合格体重的指标,并计算全班学生体重合格人数与总人数的百分比,或者让学生计算班级中男生与女生的百分率、考试成绩中的合格率等问题。通过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也在不断地探究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实践中启迪学生的探索智慧

传统的教学更加注重教师理论知识的灌输,这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没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学生在整个课堂的参与度也不高,这使他们在学习时更注重教师的想法,而忽视了自己的学习进度与独特思维。这也就导致教师的教学难以准确地把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也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最终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更应该做好教育的启迪工作,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在猜想中进行多维度的思考与探索,这样既能使他们享受数学探索的过程和数学学习的乐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实际探索中启迪智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讲出自己的认知和观点。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并进行拼接。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两个三角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于是就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1/2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且给予肯定,还要鼓励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途径,如小组探讨交流、生生探讨交流等,使学生能在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指导之下不断总结规律,既提高解题能力,又拓展思维能力。

再如,教师在教学“趣味拼搭——观察物体”时,可以利用正方体、长方体拼搭出一个不规则图形,并让学生从自己座位的角度观察物体,在草稿本上画出自己看到的图形。当学生画完之后,教师让他们举起自己画的内容后相互观察,检验自己画的图形与其他人画的图形是否一致,思考“如果画的图形不一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时有学生表示:“因为从我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后边有一个正方体,如果从正面看,正方体就被前面三个正方体挡住了而看不到了。”于是笔者接着说道:“你观察得十分仔细,当我们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时,物体很有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说法,笔者又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亲自动手拼搭出一个物体,然后学生各自从物体的前、后、左、右四个角度进行观察,看看每个人看到的物体是否一样。通过该实践活动,学生能亲身体验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也能收获数学智慧。

(三)在互动中实现学生的思维拓展

新课改让教育不再是传统的机械式的教学形式,而是更加灵活地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利的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也应该构建一个更开放且具有多维互动形式的课堂,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让教学形式更加灵活,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自主发挥的空间。同时,互动式的教学还能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既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学生思维拓展的根本方法。

在互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以“摸球游戏——可能性”为例,教师就可以借助摸球游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同时也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概率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既能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把握好教学进度,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构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构建线下自主探索的教育体系,让学生探究生活中有关此教学内容的生活问题,然后让学生争做“教师”,对生活中问题的发现以及解决过程进行讲述。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在数学问题的实践去拓宽应用思维,在课上与其他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的沟通中引导数学思维的提高和解题能力的提升。

互动教学方式更侧重于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启示,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再深入思考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关注污染——分数加减法(二)”时,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通分知识。教师通过教材,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性、社会性的环保情境,为了让学生利用已学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知识思考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教师对学生说:“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如果是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那么我们可以怎样计算?”有的学生说:“是需要把它们的分子或者分母变成一样的吗?”教师夸学生:“你的想法非常对,那么是变分子还是变分母呢?”学生根据分数的性质便可以得出“将分母变为一致就可以按照同分母分数计算”。于是教师与学生一起继续探索“如何将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由此引出“通分”的知识。而学生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不断地拓展思维,最终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四)在创新中实现解题能力的提高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上进行转变,改变以往急功近利式的教学理念带来的学生思维僵化、解题过程单一且机械的现象,通过转变教育方式和改变教育观念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具有拓展性的思维引导,针对同一问题探索不同的解题方式,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解题思维,也能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一举两得的教学目的。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数学问题,并不断地变化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进一步发展,也能让学生在解决创新性的问题中提高解题能力。

以“采访果蔬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为例,教师就可以通过具体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计算的实践中回顾、整理、归纳计算的基本方法,并且让学生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探究不同的解题过程,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感受计算策略的多样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提出问题:“一辆小汽车上午三个小时共行驶了180千米,按照这样的速度,下午又行驶了两个小时,这一天小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得出答案。有的学生算出平均一小时行驶的里程,然后求出下午行驶了多少千米,最后相加,列出的综合算式是180÷3×2+180=300(千米)。也有的学生是求出小汽车一天一共行驶了多少个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得出综合算式是180÷3×(3+2)=300(千米)。还有的学生另辟蹊径,算出6个小时一共行驶的里程数,再减去一个小时行驶的里程数,列出综合算式为180×2-180÷3=300(千米)。不同方法代表了不同学生的解题思路,也代表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多样性。通过同一计算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也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更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不仅能促使学生实现数学思维的发展,还能强化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为学生设计创新数学问题,促使学生解题思维的拓展;为学生设计互动问题,使学生在问答中解決问题。总之,解决问题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十分重要,学生不能做“纸上谈兵的将领”,也不能成为“横冲直撞的莽夫”,因此这要求教师灵活、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吴淑媛)

猜你喜欢

分母解决问题数学知识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