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

2022-05-30邢忠利

求学·理科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选官科举制士族

邢忠利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的演变,作为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它对政权的维系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人才选拔由从士族中遴选到向社会全面开放,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下面让我们走近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体会选官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发展的重大意义。

先秦——世卿世禄制

特点:爵位和官职世袭,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按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有爵位与官职者可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该制度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影响:基于宗族血脉的稳固关系有利于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保证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形成合力对抗外来威胁,扩大王朝统治范围;世卿占据过多的社会资源,加剧了奴隶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两汉——察举征辟制

特点: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荐官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的最主要途径,最初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对士族声望德才的评判,即举孝廉。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前者是由皇帝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后者是由公府或州郡试用后荐举与察举成为朝廷或地方官吏。

影响:开选士制度之先河,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有利于为国家招徕各类人才;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形成了注重声望德行的民风,有利于国家统治稳固与发展;但举荐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后期必然出现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宦官把持用人大权,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特点: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九品中正制實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它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但其选拔官员尤为注重门第出身,本质仍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影响:初期,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为魏晋实现全国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期,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门阀士族垄断,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政权垄断局面。隋朝时,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特点:隋唐到清代历经了一千三 百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因此叫做科举。该制度下,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其允许自由报考,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科举制的开创实质上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

积极影响:相对于世袭、举荐、九品官人法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更为公平、公开及公正的,由于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因此吸收了不少寒门子弟进入统治阶层,促进了阶级流动,改变了门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发掘、培养人才为统治者服务,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对维持封建王朝稳定起到一定作用;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对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使中华文化和思想形成向心力;后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陷入僵化,八股取士更是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许多知识分子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而非讲求实际学问;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僵化的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彻底沦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皇权统治的工具。

猜你喜欢

选官科举制士族
古代的考试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希望不是作秀
清宫中正殿念经处如何选官
“科举”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天下第一行书
我国选官制度演变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