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中学作文教学初探

2022-05-30倪云鹏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11期
关键词:作文素养语文

核心素养主要指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作为中、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一直以来深受重视。在此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探索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作文及作文教学的实情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个难点,表现为耗时长、见效慢的特点,一些人把它视作畏途,迫于考试与升学的压力,采取不当的做法,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开始作文,模仿名家的作品,包括立意选材、谋篇布局、修辞语言等,是可以进行仿写的。但是,有些教师和学生为方便教学,将作文程式化、简单化,为“多快好省”地进行作文教学,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刻意模仿中高考“满分”作文,将其文章的结构、语言等归纳成一定模式,并印发给学生进行反复背诵与摹写。这种模式化做法,短期内好像能取得一定的收效,但实则杀鸡取卵,违背了写作的规律,是行之不远的。最终,会导致作文的僵化与乏味,造成学生思维的固化与呆板,作文兴趣的减少与丧失,与核心素养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近年来,从中高考作文中发现,一些考生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不注重积累素材,为应付考试,往往肆意杜撰,枉顾事实,假话连篇,作文出现虚假化现象。如写亲情的文章,为了感动阅卷老师,竟能慌言亲人去世的消息。平时作文,有些学生抄袭别人的作文。看见人家的素材好,发现别人的语言美,感觉他人的情感真,于是,不顾一切拿来“借鉴”,当成自己的东西,自得其乐,美其名曰:“借鉴”,视为拿来主义。作文的虚假不仅不宜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熏陶是有害的。

一些人把中高考当成了敲门砖,把考场当成了名利场,以致作文的功利化較为严重。有一年高考,浙江某考生的作文《生活在树上》获得高考满分,爆屏网上。起初,人们众说纷纭,最后尘埃落定。一位学者总结道:这篇作文的逻辑不清,议论不知所云,句式似通非通,语言既“装”且“炫”——这篇满分作文很多层面都问题不小。被称作“神逻辑、神议论、神句式”的作文为何被评上满分的呢?原来,考生为了赢得高分,不惜迎合阅卷组长的写作指导与套路,“在一篇千把字的高考作文中塞进了这么多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学泰斗,在不了解情况的人眼中,肯定显得博学而深刻”。考生是无辜的,关键是评卷人的标准与导向,当事人受到了应有的追责,肃清了不良影响,端正了考风、学风与教风。

二、有效作文教学应遵循的法则

古人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世上功名兼将相,人间身价是文章”把文章视作治国安邦的利器,具有“三不朽”的价值。当今,作文更是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必备核心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文章素养,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义不容辞。

(一)要构建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指出:“现在大家都说学生的语文程度不够,推究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语文教学还没形成一个周密的体系,恐怕是多种原因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可见,语文教学形成周密体系的重要。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探索,现在建立了一套较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

目前,统编版初中作文教学是这样安排的:七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如“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文从字顺”),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八、九年级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文体写作,如“撰写演讲稿“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论证要合理”等;二是改编式写作,主要是学习仿写、改写、扩写、缩写;三是作文程式学习,包括“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润色”“有创意的表达”等内容。每个单元的专题设置尽量与本单元阅读的学习重点相配合,写作题目力求灵活多样,注重搭建台阶,突出支撑性和指导性。这样设立的作文教学体系,体现了从阅读到写作,从兴趣到习惯,从记叙、说明到议论的认知规律,从改编式写作到作文程式学习的训练,体现了由形式到内容,由浅入深的写作规律,教材基本建立了较科学、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

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作文训练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作文训练内容给予合理的增减,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因地制宜,参考教材的作文体系与内容,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将其细化、具体化、生动化。

(二)要创设开放的作文创新环境

创新是写作的特征,也是文章的生命。刘禹锡有句经世名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我新翻《杨柳枝》。”作文如何做到不奏“前朝曲”,多翻“《杨柳枝》”呢?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写出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独特感受,跳出前人的窠臼,另辟蹊径。

“我手写我心”,开放学生思维。教师多鼓励学生作文从自己实际与内心感受出发,我手写我心,坚持独立的思考与个性,提倡标新立异。如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不同的中心;或者同一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不同的题材,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鼓舞学生畅所欲言,自主的选择内容,真实的反映内心。

“星星也闪光”,开放教师评判。教师评判时要看到学生的每一处闪光点,同时加以引导,真正做到学生的作文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教师在评判时要从优点入手,以颂扬为主,把星星之火点燃。

“心与心碰撞”,开放师生交流。在作文前,师生可自由的交流作文的立意与构思,看谁立意新颖,构思别出心裁,由此,彼此碰出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创新作文。作文后,师生自由评判,选出有创意的作文进行交流,让学生获得创新的快感与收获。

(三)要建立有效的作文讲评序列

评讲是作文教学中的最后且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既是对学生作文成果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又是对作文命题、写作指导和批改的串连和深化。讲评的功能是多样的:一是传授知识,二是培养赏析能力,三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四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自信力。讲评切不可一味地挑剔学生习作的毛病,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要从正面进行具体而细致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鼓舞学生的写作劲头,增强学生的写作内驱力,文章越写越好。

作文讲评要序列化。写作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序列,那么,与之相应的作文讲评也应有目的、有计划,并形成序列,不可随意,不可忽视。于漪老师依据初中作文训练的序列,形成了自己的初中作文讲评序列。

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教材的编写理念与编排规律,与作文教学体系相对应,建立相应的作文评讲序列,充分发挥作文评讲的功能,不断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俄罗斯文学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修改是最后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学会修改、学会润色,是提高作文质量和能力的保障。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评改一般是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这种评改方式使作文主体的学生成为了被动的修改者,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自我评改的能力得不到提升。教师不妨采用民主的形式,让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以致师生共改。教师给学生指点评改的方法与步骤,如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自我评改,再同桌互评互改,最后,教师做总的评改。在这样的评改方式与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民主的作文评改模式,提高学生的评改兴趣与评改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在新的信息时代,我们要与时俱进,作文教学也要利用好信息媒体,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借此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能再现难忘的往事,也可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这些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如指导学生写作《校园生活小记》时,将平时摄录的学校运动会、晨会、班会、演讲比赛等资料进行播放,让学生观看当时的情景,錄像显示的生动场面会一下子扣动学生的心弦。镜头中学生不仅看到别人的形象,也看到自己的表情、动作,还能看到平时所忽略的情景。慢放一些高潮阶段,启示学生捕捉精彩的细节,学生情绪得以充分调动,情动而辞发,作文兴趣会油然而生,写作便水到渠成。

(二)设置情景,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创造的“眼睛”,没有细致的观察,便谈不上对万物的深刻认识和抽象概括。即教学生如何摄取有效信息,提高信息输入率和质量,增强作文的感性材料。写作前,教师有意设置写作对象的情景,通过视频或图片的慢放或特写,引导学生有效观察写作对象的特征与细节。在讲评时还可以结合平板显示将学生作文的片断同步播放,供全体学生对照评析,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体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帮助学生再现感知阶段的物象,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跨越。

如指导学生写事物说明文《我们的学校》时,可先在平板上显示学校的整体概貌,再用“闪烁”的方法,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并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再让学生说一说学校的整体布局,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他们就很容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很快地他们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了作文,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调用库存,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作的素材来自生活与阅读。平板“资源库”中大量的写作素材,为学生丰富生活储备提拱了捷径。但学生普遍学习紧张,基本是“学校——家庭——培训班”三点一线的生活。由于学生经历简单,生活单调,造成了学生视野的狭窄,写作素材的贫乏。网络资源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包罗万象,蕴涵无穷。在智慧课堂模式下,可将这些素材储备分享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平板中,让其成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窗口,成为完成生活储备、素材储备的捷径。

平板具有强大的搜索和筛选功能,作文前,学生可以在平板资源库中按照关键词搜索相关的文章,阅读的针对性很强,信息量很大。学生可借助智慧课堂模式自主扩展阅读,不论是阅读的数量还是质量,与传统读写结合中的阅读相比,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四)利用平板,现场批改学生作文

传统作文以纸为媒介,作文修改以牺牲文面和增加抄写负担为代价,这使得学生不愿意对作文进行深入的和长期的修改,从而严重影响了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而智慧课堂中平板的“现场拍照讲解”功能对文档的处理功能十分强大,操作便捷,作文脱稿既成,以后既可随时小作润色,亦可大加斧正,文面十分规范、整洁、清晰。传统的作文批改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语言要一处处的修改,这既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效率低下,效果还不能有保证。但是运用智慧课堂模式下,运用平板功能指导学生对作文的语言进行润色就显得容易多了。

在作文评改课上,将有代表性的作文展示在平板上,师生共同讨论修改。将批改的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看,不仅能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而且能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批、改、增、删、调、换”等是修改文章的一般方法,以及它们的规范符号。通过教师讲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在交流评议中,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机会接受别人的评议,并从中取长补短。

在语文核心素养下背景下,去探讨中学作文教学,显得尤为必要。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在作文教学中要精准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理念、内容及编排规律,有计划地分步骤地落实作文教学的要求,有效提升学生作文的综合素养与表达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着手全面均衡发展,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熊艳.语文教学现状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4]刘会芹.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愿景[J].语文教学通讯,2016(5).

[5]于漪.语文教学要求综合效应//张定远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

[6]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4).

倪云鹏,硕士,湖北省天门市实验初级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作文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