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和西柏坡精神

2022-05-30崔霞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摘要]伟大的革命实践孕育伟大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实践中铸就的一种革命精神。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西柏坡精神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党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思想利器和力量源泉。

[关键词]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

[作者简介]崔霞,西柏坡纪念馆副研究馆员,河北石家庄 050411。

[中图分类号] A8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11-0015-08

革命圣地西柏坡是党中央、毛泽东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见证了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辉煌历史。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实践中铸就的一种革命精神。它是中國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年,毛泽东倡导和培育的西柏坡精神为党执政后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克服官僚主义、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当前,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对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作用。

一、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及基本内涵

伟大的革命实践孕育伟大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辉煌业绩的精神支柱,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源泉。

(一)西柏坡精神的形成

1.理论基础。1945年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正式确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一切工作的方针。”①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为基础形成的战略进攻学说,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思想;毛泽东在“九月会议”报告中正式清晰阐述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策和策略思想;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方针和政策等,毛泽东这些思想不仅仅是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的强大精神支柱,也为西柏坡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2.组织保障。随着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胜利的曙光已经显现。1947年,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拥有270万党员的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却保持了一份难得的清醒,根据形势需要,毛泽东决定结合土地改革运动开展整党。从1947年底开始,特别是进入1948年,毛泽东花费很大精力调查研究土改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政策并抓政策的正确执行,为整党的顺利进行指明了道路。整党整军克服了过去因为长期在农村环境下被敌人分割、进行游击战争而产生的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和地方主义、游击主义,解决了党的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加强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了党和军队的战斗力,使得党组织迅速发展,组织制度更加健全,为西柏坡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实践基础。西柏坡时期是党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成功且辉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部署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赢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摧毁了封建制度的根基;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变、召开新政协、筹建新中国等,为新中国的建立从政治、思想、政策、理论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变到城市、由革命战争转变到和平建设,进而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为西柏坡精神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总之,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时期的光辉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优秀革命精神。它既是特殊年代用鲜血和生命凝聚的精神产物,又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历史传承,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克服和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政治优势。西柏坡精神促进了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奋勇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2013年7月重访西柏坡,在同当地群众座谈时强调:“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的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②习近平在论述中既对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新时代需要弘扬西柏坡精神的号召和明确要求,也指明了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即: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为深入学习研究西柏坡精神指明了方向,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1.谦虚谨慎:西柏坡精神的核心。谦虚是一种工作态度,谨慎是一种工作方法。谦虚谨慎既包含虚怀若谷的高尚情操,又蕴含严以律己的执政智慧,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容。谦受益,满招损。历史上因为骄傲自满走向失败的教训极为深刻。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几次教训,也是因为党内同志在暂时胜利面前缺乏冷静而错误地分析形势,造成路线政策的错误,从而使党的事业受到损失。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号召全党学习《甲申三百年祭》,“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③1945年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④1949年1月,淮海、平津战役即将完全胜利,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基本地打倒了国民党,不等于全部地打倒了国民党……我们决不要使胜利冲昏了自己的头脑”。⑤3月,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在即,掌握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摆在了党的面前。面对这个重大历史转折,党中央和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必须使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防止被胜利冲昏头脑,出现骄傲自满、贪图享乐、脱离群众而导致人亡政息的危险,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谆谆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⑥,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经受住即将到来的执政考验。毛泽东还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明确提出“力戒骄傲”⑦的工作原则。会议结束后,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以赶考学子自谦的毛泽东把赴京建立新中国比喻为进京“赶考”⑧,并表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⑨中共中央准备迁往北平前,毛泽东对大家说:“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共产主义。要教育战士,不要中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⑩正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身作则,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全党全军树立了光辉榜样。在这种精神感召和影响下,解放区军民怀着对建立新中国的坚定信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党上下同心同德,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胜利地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2.艰苦奋斗:西柏坡精神的底色。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气质。西柏坡时党面临的革命形势、内外环境及自身实力都有了较大的改善,艰苦奋斗已经内化为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的行动自觉,既蕴含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展现了一种意志坚定、奋发图强的奋斗精神,是始终抱定信念,不畏艰险和困苦,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底色,也是西柏坡精神的底色。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强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有着强大的外在压力和环境制约,而在西柏坡时面临全面胜利和执政考验,毛泽东要求全党全军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实质更多体现的是思想境界和行动上的高度政治自觉。“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从井冈山星火点燃,到二万五千里长征播撒革命火种;从延安挥师斗外寇,到西柏坡横扫蒋家王朝,奏响的都是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凯歌。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英勇奋斗,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谱写了艰苦奋斗的壮丽篇章。辽沈战役期间,为配合战役的顺利进行,杨成武兵团面临“准备饿四天肚子,吃三天草”?的困难,硬是拖住了绥远傅作义集团。东北野战军几乎在无险可守的塔山,坚守了七天七夜,顽强地阻击了敌人的援军,保证了攻克锦州任务的顺利完成。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以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经过66天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战,取得了胜利。在西柏坡,正是凭借艰苦创业、敢于斗争、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鼓舞着全党全军向着胜利的目标英勇奋斗,使党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决定性胜利。艰苦奋斗是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

3.实事求是:西柏坡精神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西柏坡精神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伟大斗争、成就伟大事业必须始终秉持的思想路线和原则方法。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原则。从建党开始,实事求是精神一直贯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过程,各个革命阶段由于特殊的革命实践基础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内容。西柏坡时筹建新中国已正式提上日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具体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等,科学判断全国革命的发展和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新形势,从实际出发确定了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战略思路。这一决定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重大抉择,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基本原则的坚持和进一步阐发,充满了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凝结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实事求是的深邃政治智慧。1949年元旦前后,一场围绕将解放战争进行到底还是半途而废、中国统一还是划江而治这个涉及中国前途命运、影响国際格局的重大政治博弈在激烈上演。面对国民党蒋介石“求和”声明,国际上也有人提出“划江而治”的主张,关键时刻,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和思想方法,正确分析形势,以高度的政治辨识力旗帜鲜明地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政治主张。为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普遍进行了以将革命进行到底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教育,广大指战员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觉悟,为胜利完成战略追击任务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成就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4.一心为民:西柏坡精神的根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民的初心和使命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决意在中国进行“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百年奋斗史表明,党始终牢记人民公仆是第一身份,人民利益是第一目标,为民服务是第一职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最大的公心造福人民。作为党的革命精神谱系之一的西柏坡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为民情怀,一心为民是其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一心为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党在西柏坡进行战略决战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筹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研究宪法制定等革命实践,根本奋斗目的就是为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一心为民,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西柏坡时,党深刻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根本利益问题提到战略高度,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农民最为关心的土地问题。在政策制订中把人民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为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设计过程当中,更是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为民思想和价值取向。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的确立,从国家层面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毛泽东关于建立新型民主政治制度的思想及其政权组织形式,在1948年9月建立的华北人民政府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了具体的探索和实践。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将人民民主专政写入决议之中,正式成为建立新中国的理论纲领和国家基本制度。

二、毛泽东既是西柏坡精神的创建者,也是践行者、倡导者

西柏坡精神的形成与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的伟大革命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柏坡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情怀和执政理念。作为党的领袖,毛泽东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和理论创新,不断从实际出发制定和调整革命的战略方针,推动着中国革命实践和理论不断前进。从1948年5月27日到1949年 3月23日,在西柏坡短短的300多天,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电报、演讲和为新华社撰写评论等,留下了大量珍贵历史文献。其中“收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的有20篇,收入《毛泽东文集》第5卷的有53篇,……而《毛泽东年谱》记载的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文电、讲话、谈话、书信等,大约有390篇之多,数十万字”。?毛泽东把西柏坡精神内化到他的一言一行中,他在西柏坡的一系列理论、政策和实践活动,都有西柏坡精神的真实反映和具体体现。

(一)谦虚谨慎的自律精神

谦虚是融入毛泽东一生的高尚品质,他把谦虚自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演绎成政治智慧,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重,深刻影响着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面临即将全面执政的历史新考验,毛泽东深知革命进程中,党有过骄傲自满、居功自傲而导致失败的惨痛教训,不仅提出“两个务必”主动反骄破满,而且还率先垂范,力戒骄傲。1948年8月,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在开学典礼讲话内容请示中提出“主要的要学习毛泽东主义”?的建议。毛泽东认为:“不是什么‘主要的要学习毛泽东主义,而是必须号召学生们学习马恩列斯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经验。……有些同志在刊物上将我的名字和马恩列斯并列,说成什么‘马恩列斯毛也是错误的。你的说法和这后一种说法都是不合实际的,是无益有害的,必须坚决反对这样说。”?毛泽东这是在告诫全党,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取得的,要摆正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能有丝毫骄傲的苗头。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时,他指示工作人员把自己和朱德的画像摘下来,只保留马恩列斯的,并说“我们请他们来不是做陪客的,而是做先生的,我们做学生”。?1948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55岁生日,淮海战役激战正酣,他密切关注前线战局变化,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吃不好也睡不好。中央机关一些同志想做一顿红烧肉给他祝寿,以补充营养保证连续工作的体力和精力。得到消息后毛泽东严词拒绝,并要求“今后再也不要给党的领导人过生日做寿,这样影响不好。这要定为制度,谁都不能违反”。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六条规定”,其中“不做寿”“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作为党的纪律写入了党的文件中。毛泽东不仅自己谦虚自律,对子女也是高标准严要求,不许搞特殊。因刘思齐还差几个月才到规定的结婚年龄,毛泽东坚决不同意26岁的儿子毛岸英结婚的请求,并严厉批评教育毛岸英,“你是毛泽东的儿子”,要带头模范遵纪守法。

(二)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

打铁还需自身硬,己身正方能正人。毛泽东一生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功高至伟,但从不搞特殊,无论是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解放后条件有所改善,依旧以“赶考”的警省和清醒,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始终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用廉洁奉公的模范行为教育和影响全党全军。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以极大的精力投入到三大战役的指挥当中,经常不顾疲劳、彻夜不眠、通宵达旦地工作,平时也是躺下休息三四个小时就起床办公,处理全国各个战役发来的电报,及时作出决策和部署。据不完全统计,三大战役的四个月零19天里,从西柏坡发出的电报多达408封,其中毛泽东亲自起草发往前线的指示电文就有190多封。周恩来曾感慨地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指揮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毛泽东还将为国为民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融入到工作生活的点滴之中。因为工作繁忙,吃饭总是不定时、不定顿,总要多次催促提醒才吃,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盘地瓜或一茶缸麦片粥充当一顿饭。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的粗布衣都是补了又补,生活极为简朴,就连擦脸擦脚也一直用一条毛巾,堪称全民艰苦奋斗的楷模,全党廉洁为民的学习典范。毛泽东还经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讲,战争年代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不仅现在要节约,就是全国解放后也不能浪费。毛泽东借住的是老乡家土坯垒就、灰沙砸顶的普通民房,在那张破旧的办公桌上奋笔疾书着一封封电文,以雄伟的气魄和高超的智慧,指挥着全国战场。短短十个月成功部署指挥了大小24次战役,实现了在长江以北歼灭国民党军主力的战略设想,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进程。

(三)实事求是的民主精神

西柏坡时毛泽东带头发扬民主,虚心听取中央书记处书记之间的直言相陈,采纳不同意见,以团结民主高效的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军取得了解放战争决定性的胜利。1948年春,任弼时针对土地改革中存在的“左”倾错误,做了《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而在此前,毛泽东起草了中央关于土改问题的《一月决定》并获中共中央原则通过,就在即将发表时,他通过与任弼时的报告认真比较并反复征求各地意见后,3月17日电告刘少奇:“我们决定发表弼时同志的一篇讲演,不发表一月决定草案,因为弼时同志的讲演比一月决定充实得多。”这之后的一系列指示和举措使得土改中产生的“左”倾错误很快得到纠正,土改运动纳入正轨。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从谏如流,民主决策,使得全党上下紧密团结,政令统一,创造了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中共中央决定从中原战场抽出部分兵力渡江南下,调动国民党主力,把战争进一步引入大后方。然而粟裕经过研究后认为此举不一定达到吸引敌军目的,反而减少中原地区作战力量,他三次致电直陈中央暂不过江,集中兵力消灭敌人于江北的建议。毛泽东从战争实际和全局出发,虚心接受并采纳,推进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进程。西柏坡时解放战争即将全面胜利,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开始准备筹建新中国。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民主人士虚心求教,谦尊而光。多次亲自写信征求知名民主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请他们来解放区共商国是。作为党的领袖,他两次致信诚邀宋庆龄参加新政协会议,“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言辞恳切,态度谦恭,真诚和尊重跃然纸上。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坦诚和天下为公的政治远见,赢得了党外人士的钦佩、信任和赞同。各民主党派纷纷响应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号召,北上解放区筹备召开新政协,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站到人民民主革命的阵线中来,实现了社会各界空前大团结。从1948年9月至1949年9月,20多批约1000多位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与共产党一道筹备新政协,筹建新中国。

(四)一心为民的团结精神

毛泽东说过,“所谓政治就是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为了团结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毛泽东汲取国民党失败的经验教训,通过土地改革运动把农民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分给农民,取得了占人口最大多数农民的支持,调动团结了最广泛的同盟者参军拥军、支援作战,使农民紧紧跟共产党站在一起。一个政党要把自己为民的思想从诉求变为制度,是需要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的。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主体的执政理念在西柏坡时更加明确。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并提出“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以示与蒋介石政权的不同”。不仅保障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而且把人民的政治权利提高到中国历史前所未有的高度。1948年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了选举办法,确定了区域、军队、妇女、少数民族等10种类型的代表,绝大多数代表由选举产生。还选举产生了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并形成了政权执行机关。这不仅使华北成为解放战争的强大后方基地,而且也让人民看到了由自己当家作主的政权。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不仅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政治权利,也将为民思想落实到了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新中国成立后,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第一部共和国宪法里,就贯穿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纪录片《六亿人民的意志》中说,“它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劳动的权利、休息的权利和受教育的权利当作是劳动人民的神圣权利,它写下了我们每一个人所向往的字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毛泽东在西柏坡时领导党和人民建立了保证人民民主、保证政权人民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等一系列根本政治制度,从根本上奠定了公共权利属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任务和角色改变,但是全心全意的为民宗旨没有变,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党的百年为民奋斗历史实践证明,党向历史和人民交上了一个满意的“赶考”答卷。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追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炎黄子孙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成为坚定不移的支持者、拥护者。

三、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革命精神作为支撑和动力源泉。西柏坡精神蕴含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思想、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范,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重温历史砥砺前行,鼓舞着人们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赶考新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强。西柏坡精神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持续接力“赶考”之路的精神动力。

(一)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克服困难和挑战、取得胜利的思想保证。西柏坡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把求得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和人民幸福,作为最根本的利益所在和最高的价值追求,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不怕牺牲的革命献身精神坚持革命理想信念。正是始终怀有崇高的理想和必胜的坚定信念,党才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年轻干部接好班,最重要的是接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班。”理想信念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革命战争年代,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是将士们的精神支柱,指引着他们坚定不移地坚持战斗,激励着他们克服种种逆境与磨难,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踏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赶考新征程,摆在党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更需要继续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踔厉奋发,接续奋斗,再创事业新辉煌。

(二)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艰苦奋斗是为民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继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继续坚持艰苦奋斗是保持党的政治本色、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党的性质、宗旨、路线和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党的作风。百年大党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树立良好的作风。党的各级干部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就会产生同心同德、凝聚人心的强大感召力,就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共同团结奋斗。习近平指出,“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就越不能懈怠,就越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艰苦奋斗”。唯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开拓前进,才能克服一切困难,走上胜利坦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弘扬西柏坡精神,始终把艰苦奋斗作为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观,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党的政治本色,才能为实现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

(三)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新时代,西柏坡精神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拒腐防变的思想利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党的初心使命,才能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历史和实践表明,党员干部唯有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与民同心、为民谋利、受民监督,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使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才使人民全面小康生活得以实现。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艰苦创业,客观上必然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更要牢记党为民宗旨和初心使命,继续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始终做到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一心为民。党只有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牢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民靠民,守好人民群众的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習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表明,党之所以饱经磨难依旧风华正茂,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西柏坡精神是党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实现美好理想离不开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艰苦奋斗。当前,昂首阔步走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赶考之路上,更应当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植根于思想和行动自觉中,牢记为民初心,不忘使命担当,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赶考”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才能信心满怀地继续书写更加优异的答卷。

[注释]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三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52.

②徐运平,张贺,郑海鸥.牢记“两个务必”,传承西柏坡精神[N].人民日报,2021-10-22(06).

③毛泽东.学习和时局(1945年4月12日)[M]//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948.

④毛泽东.两个中国之命运(1945年4月23日)[M]//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1027.

⑤毛泽东.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1949年1月8日)[M]//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229-230.

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M]//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⑦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1949年内3月13日)[M]//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1443.

⑧金冲及.毛泽东传[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917.

⑨阎长林.在大决战的日子里[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222.

⑩阎长林.我的警卫笔记[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275.

?毛泽东.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1939年5月1日)[N].新中华报,1939-05-10.

?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02年12月6日)[M]//张荣臣,谢英芬.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23.

?杨成武.杨成武回忆录[M].解放军出版社,2007:714.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411.

?毛泽东.论合作社(1943年10月)[M]//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883.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M]//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1094.

?卢洁.从毛泽东的三篇历史文献解读西柏坡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2013-10-15)[2019-06-21].https://www.dswxyjy.org.cn/n1/2019/0621/c423733-31173682.html.

?逄先知.毛泽东年谱(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37.

?毛泽东书信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3:303.

?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96:260.

蒋益文.毛泽东不祝寿不收礼.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年11月19日.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1119/c85037-23587956.html.

毛泽东.在全国财经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53年8月12日)[M]//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2013:1225.

阎长林.我的警卫笔记[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248.

单秀法.毛澤东与周恩来[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88.

王玉平.西柏坡与新中国[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679.

冯蕙,汪裕尧,吴正裕,赵福亭.《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第一版正文和题解的主要修订情况.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2013-11-23)[2019-02-28].https://www.dswxyjy.org.cn/n1/2019/0228/c423964-30916612.html.

逄先知.毛泽东年谱(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39.

毛泽东.致宋庆龄(1949年6月19日[M]//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98.

习近平.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20:296.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1948年9月8日)[M]//西柏坡档案(第一卷).中国档案出版社,418-419.

百年瞬间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与颁布.共产党员网,2021-06-15.https://www.12371.cn/2021/06/15/VIDE1623721201896851.shtml.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2022年3月1日).央广网,2022-03-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162934017410219&wfr=spider&for=pc.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167.

习近平.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2013年7月11、12日)[M]//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4.

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M]//张荣臣,谢英芬.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26.

猜你喜欢

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实事求是”定乾坤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实事求是地写好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