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中现代反省与回归传统的融合
2022-05-30徐天昱
韩少功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作家中“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与多数“寻根文学”作品不同,韩少功《爸爸爸》中充斥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它同时具备与鲁迅文学作品、沈从文作品的相似之处。一方面,韩少功继承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忧患与批判意识在《爸爸爸》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另一方面,他和沈从文一样,以文学寻根为目的,创作了一系列展示乡土社会中愚昧、落后、野蛮的小说,但也挖掘了乡土文明的精神亮点。本文着重从韩少功文学创作与鲁迅、沈从文作品之间的联系出发,意在探讨韩少功对鲁迅批判精神、沈从文乡土寻根的继承和发展,探究《爸爸爸》中现代反省与文化寻根的融合。
1 寻根文学的产生背景
“寻根文学”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目的在于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回归传统文化。文革结束后,文学在抚摸伤痛中开始把“人”从伤痕累累的肉体与沉重的心灵创伤中扶起,“给以人性人情的滋润与慰藉,‘人 得以苏醒与再生。[1]”“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都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把人放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加以描绘,展现复杂的社会中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而寻根作家则试图弱化文学的政治性,把目光由现实生活转向乡村传统文化和民間历史。
2《爸爸爸》中的人物形象
2.1 人物的丑恶
《爸爸爸》讲述了鸡头寨的一个畸形儿,名叫丙崽,他生下来不会说话,第三天只会喊“爸爸”和“×妈妈”。但这样丑陋、愚昧的人物被鸡头寨的村民们视为“丙仙”来膜拜。后来,鸡头寨与鸡尾寨械斗,鸡头寨屡战屡败,决定杀丙崽祭神。最终鸡头寨战败,丙崽却仍然活着。这暗示了腐朽、愚昧永久地存在着。
“恶童”丙崽象征着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的一面,他是不死的、永存的,这暗示着腐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稳定的、永续的联系。村民们在对待丙崽的态度上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村民们取乐于丙崽,没事便打他耳光。村民们会杀丙崽做祭品,但又会将丙崽当作“丙仙”好吃好喝供着,这体现出了民众对愚昧、落后文化的矛盾态度。丙崽是丑恶的,但同样也是神秘的。村民们并不了解他,甚至会畏惧他,没有办法去彻底地揭露和批判他。“兴许畸形丑陋的丙崽正是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绚丽古文化由盛转衰,断断续续,看似微弱却能永远延续下去的见证者与证明者”。同时,丙崽的失语,“也体现出人们在历史的更迭中,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中,无力把握世界,无力改变现状,无法表达自我,混混沌沌的生存状态的困境。另一种意义上,丙崽是一种隐喻, 是一个文化隐喻符号。[2]”
2.2 人物的善良
21世纪初,韩少功对《爸爸爸》进行了修改,增添了温情的部分。《爸爸爸》赤裸裸地揭示了丑恶,但同样也体现着人性美。比如,丙崽的娘,她是一个神神叨叨又庸俗的妇女。但在她与丙崽独处时,读者能深刻地感受到母性的光辉。不论是丙崽,还是成天咒骂的丙崽娘,欺辱丙崽的仁宝,“这些怪异、卑微、固执,甚至冥顽、畸形的人物,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作家给予他们更多的发言机会。即使不能发声(如丙崽),也有了更多的表达愤怒、委屈、亲情的空间。叙述者在降低着自己观察和道德的高度,限制着干预的权力。我们因此感受着更多的温情和谦卑。[3]”修改后的《爸爸爸》变得温情了,那些原本丑恶的人物,拥有了发声的机会。这就是韩少功所说的赋予文学作品以诗意,《爸爸爸》的最后写村民们自杀,背景是在一片云海之中,这种苍茫的感觉其实是对生命的赞颂。
3 现代反省与文化寻根
3.1 对国民性的批判
丙崽受辱的情节与鲁迅的小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阿Q正传》,它们所演绎都是乡村社会中恃强欺弱。丙崽是一个弱者,没有父亲的保护,在以男性为主宰的宗族社会中,他是鸡头寨是任何人可以攻击的对象。鲁迅的小说也是用现代视角描写了诸如此类的弱肉强食的,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愚昧和落后的重审,例如孩子们嘲笑孔乙己,祥林嫂的痛苦在小镇人们的眼里一文不值,阿Q欺负小尼姑但又被假洋鬼子欺负。韩少功似乎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传统,在20世纪80年代,同样存在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思想,只有通过启蒙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伟业。丙崽的悲剧就在于他生活在于一种循环往复的超稳定结构中,“弱肉强食”在这个地方代代传袭,丙崽是一面镜子,他照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性和愚昧性。
丙崽一出生,就只会说两句话,一个是“爸爸爸”,另一个就是“×妈妈”。当他想展现友好的时候,认为这个人是好人的时候,他就会说“爸爸爸”;当他想表露蔑视的时候,他就会骂“×妈妈”。“这个长相畸形且丑陋的怪物,是一个供人凌辱咒骂的对象,是让人寻开心的玩具,但在关键的时刻却被奉为神明而被顶礼膜拜,两句话的思维在浑浑噩噩中成了以不变应万变的稀世法宝。[4]”“两句话的思维”其实是一种简单的二值判断,是一种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当然这种思维判断不仅属于丙崽,也属于鸡头寨山民。《爸爸爸》通过丙崽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在落后闭塞空间下,人们思维的僵化和愚昧,而这个闭塞的空间之外,现代文明正在发展,圈子内的人却停滞不前。“鸡头寨是一个完全闭塞、野蛮迷信的化外之地,所有村民其实和丙崽一样都是荒蛮文化的畸形产物,有着愚昧与文明的对立。他们生活于文明圈之外,是彻底的“化外之民”,却盲目地自尊、自恋、自大。[1]”村民们嘲笑丙崽的时候就会叫他野崽,然而在危难的时候,却又称丙崽为“丙仙”,视他为解救危难的神。这两种对立的态度充分折射了村民们的劣根性。这是一种理性迷失后的愚昧和残忍。当灾难降临时,村民们丧失了理智,只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神灵,以寻求庇佑。韩少功这种指向传统文化负面的揭露和反思,为“寻根文学”奠定了正视民族文化劣势的科学态度[1]。
3.2 对原生文明的尊重
《爸爸爸》这部作品不仅蕴含着较深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突出的叙事特色,以悲喜融合的双重表意系统,蕴含复杂多义、含混断裂的内涵,探寻文化之根,呼吁人性救赎,这是一种寓言式书写手法,是寓言式叙事[5]。作为一篇寓言小说,《爸爸爸》与沈从文的《边城》《萧萧》是暗中接轨的。《爸爸爸》没有时间空间概念,下一代人无非是上一代人的重复叠加,就像丙崽的不死一样,人就是宇宙中象征性的符号,这与《边城》非常类似。《萧萧》讲述的是13岁的童养媳萧萧,在文章的开头,她抱着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她的小丈夫,后来她被花狗引诱了,怀孕了,村民们决定惩罚她,但由于她生下的是个儿子,村民们决定放过她。文章的结尾还是萧萧抱着一个孩子,只不过这个孩子是她的儿子,她也在为自己的儿子找童养媳。全村人的生活仍然在没有起点没有终点地重复着。《爸爸爸》的开头结尾也是如此,鸡头寨的人们的生活也处在传统的稳定的结构中,循环往复。
在丙崽受辱的另一端,也能看到村民们对丙崽的宽容。众人已经把丙崽痴呆行为方式看成一种自然的、正常的行为。这反映了韩少功对认识社会的看法转变,鲁迅那种批判国民性的方式不是唯一一种认识社会的方式。《爸爸爸》的结局是一种由冲突走向和谐:孩子们友好地送给他石头,坦然接受了丙崽。小说寻找的根由此展现了,寻根其实对一种原生态的生命形态和创作生命形态的大自然的尊重,它揭示了任何企图想改变原始生活形态的意识都会脱离时代的观点。和谐的结局表明了当代文学观的转变,从一味的批判变为宽容尊重。这与《萧萧》的结局非常类似,萧萧并没有因为与花狗的私情而被沉塘或卖掉,相反,她留在了村子里,生下了孩子。花狗逃走了,但也没有被打死。他们做了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但是却意外地免受悲惨的命运,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沈从文笔下的乡村是祥和的、善良的、宽容的、质朴的,能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美。当然,这并不代表着沈从文战胜了鲁迅。寻根文学展现的是一种回归传统社会的趋势和进程。韩少功说:“我们要做的,是研究这种智慧何以在近代中国变成空洞无用的精神鸦片,庄子如何变成鲁迅笔下的阿Q,但你不必要因阿Q而连庄子、连中国的一切都自惭形秽。”“我从不把揭露丑恶看成唯一的目标。”《爸爸爸》不是一味的批判,不以揭露丑恶为唯一的目标,在揭露了村民们的劣根性的同时,通过和谐的结尾,体现了对山民们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尽管韩少功揭露了传统的落后与腐朽,他仍旧主张回归传统,走向和谐。
3.3 批判与赞美的融合
鲁迅的作品是批判传统文化,批判封建落后文化下,麻木无知的国民们。沈从文的作品是肯定传统文化,批判现代文明对传统乡村的破坏,他试图重塑传统文明。《爸爸爸》则是用沈从文的手法完成了鲁迅革命性批判,丙崽这一人物形象巧妙地融合了这两种功能,一方面他承担着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叙述,另一方面,他又承载着沈从文对传统文化的赞美。《爸爸爸》的背景是吴楚文化,在这一背景下,生存着的种族正日渐走向衰落。这与鲁迅的文學类似,充满了对传统文化、封禁桎梏的否定与批判。但丙崽的幸存其实代表着一种原始遗风和自然状态,这也是沈从文提倡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胡人性的人生形式。”
《爸爸爸》既体现了改造国民性的批判精神,又体现了寻找和尊重原生性的追求,它是现代反省与文化寻根的融合。国民性批判与回归民族传统并非矛盾的,腐朽的传统观念需要被批判,但乡土社会处在稳定的原生文化结构之下,彻底地抛弃文化传统是不理性的,唯有回到民族文化中去,重建民族品德,才能找到出路。《爸爸爸》对僵化的文化传统观念进行了笔伐,完成了对国民劣根性的尖锐批判,同时也对原始生活形态持以尊重和理解,表现出对民族文化重建和民族品格重建的愿望。
引用
[1] 方嘉婕.“寻根文学”的得失——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91-94.
[2] 陈迪.神秘的象征形象与文化追寻——浅析韩少功《爸爸爸》[J].商业故事,2016(9):158-159.
[3] 洪子诚.丙崽生长记——韩少功《爸爸爸》的阅读和修改[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12):1-13.
[4] 耿庆伟.国民性: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芙蓉镇》《古船》《爸爸爸》的国民性分析[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3):22-27.
[5] 王蕾.诗性的救赎——论《爸爸爸》的寓言叙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报,2015,15(4):88-90.
作者简介:徐天昱(2001—),女,湖北武汉人,本科,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