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消防安全的区域性部署与统筹管理
2022-05-30张磊成昭
张磊 成昭
摘要:作为集教学、科研与师生生活于一体的多元化、多因素、多层次教学机构,高校校园具有人员密集、精密仪器多、资料典籍富集等特点。着眼于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第一线的实验室、纸本典籍收藏的图书馆、人员密集的教学楼与宿舍等区域,就其各自的消防安全工作特点进行区域部署与统筹管理,分析火灾事故类型及特点,提出消防技术防范对策,希望能够扫除消防安全隐患、优化与提高防火效能,助力高校的消防安全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消防安全;区域性部署;防火效能
中图分类号:X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2)11-0047-03
近年來,随着消防安全等政务工作管理的日趋透明化,以及社会关注度的逐渐增加,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消防安全事故报道时有出现。作为集教学、科研与师生生活于一体的教学机构,高校具有人员密集、精密仪器富集、纸本资料典籍多等特点,而突发性安全事故往往集中发生于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宿舍、仓库等场所,不仅给师生、学校和社会都带来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也对高校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宿舍等防火重点部位提出了不同的区域性消防安全管理要求。
1 教学楼、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部署策略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办学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性深入,高校规模急剧增大: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校园不断扩建,新校区不断涌现,同时,教学人员、教辅人员与其他管理、服务人员也在持续增长,并形成了较高密度的人员流动,导致高校教学楼、宿舍、生活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群体事故的风险成倍数增加。此外,高校内部教学、教辅、管理、实习、产学研转化等部门人员众多,设备物资存储分散,教学、科研、生活用电负荷大,区域性复杂、消防风险因素较多,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火灾事故。尤其是教学楼与学生宿舍区,通道长且狭窄,一旦发生火灾或其他安全风险,疏散逃生时极易发生拥挤踩踏事故。2003年11月24日凌晨2:50(莫斯科时间),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6号宿舍楼203号房间突然失火,火势凶猛,人员疏散困难,俄罗斯消防局共出动了50辆消防车,历时3h才将大火扑灭。后经调查,失火原因是学生宿舍电线短路。火灾发生于凌晨,狭长的宿舍区导致人员疏散异常困难,最终41名学生遇难,100多人受伤,而其中遇难的中国留学生就有11名。
针对教学楼、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1],首要消防安全部署策略是有效保障人员的安全撤离与疏散,建立紧急疏散、逃离专用通道,实现逃生路线标识的全区域覆盖。首先,高校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几乎都属于多层式、大空间的公共建筑,应设置封闭楼梯间作为逃生路线。根据我国现行GB50016—2014(2018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6层及以上建筑,除与敞开式外廊直接相连的楼梯间外,均应采用封闭楼梯间。其次,教学楼、宿舍应实现消防安全器材的全区域覆盖配置,尤其是建筑高度大于15m或体积大于10000m3的办公建筑、教学建筑和其他单、多层民用建筑,应该设置消火栓系统,当满足一定硬件条件时,还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此外,高校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61号令)的要求,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加强日常巡查检查力度,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演练与灭火器材使用培训,将安全防范意识植于心中,丝毫不能松懈。
2 实验室等涉化、涉爆区域的消防安全部署策略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门类不断增扩、研究领域勇于开拓创新的趋势引领下,实验室及其他科学研究平台的建立与发展呈现出数量、规模、功能、质量不断提升的良好势头,也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消防安全防范的重点区域,因实验室性质特殊,既储存有化学品、易燃易爆品、气体钢瓶等危险物品,同时,又牵涉教师、学生、实验员等诸多实验管理与操作人员,致使发生在高校实验室的安全事故不仅占比较多,而且一旦发生事故,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社会影响恶劣[2]。尤其是一些1998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实验室,或因后期改建、扩建而无法满足现行防火规范要求的实验场所,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格外关注与警惕。通过对近年来媒体公开报道的高校消防安全事故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实验室消防安全事故主要可分为:人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实验环境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基于安全事故的三方面主要原因,提出预防和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对策:以建立健全与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培训等措施降低消防安全意识薄、违规操作、实验室管理不当等与实验室管理、操作人员相关的不安全因素;通过加强实验室日常运行管理、加大实验室安全工作经费投入、严格化学品分级管理管控,以降低实验室物的不安全因素;提高实验室消防安全配置,为具有特殊实验条件要求的实验室配置严格的温度、湿度、气压监控体系,做到有效防控实验环境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首先,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安全教育与考核制度,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实验室所有管理及操作人员必须通过实验安全资质考核才能上岗;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培训与安全警示教育,提高实验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并提升师生面临灾害时的自我防护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同时,完善实验安全操作规范,进行所有实验区域的操作规范规程与警示标识全覆盖,消除一切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操作。
其次,根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专项行动的通知》《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3],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实验室各类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严格化学品分级管理管控,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进行实验室物品与试剂所有储存、使用环节的实名制管理,落实试剂取用登记与及时归还制度,以降低实验室物的不安全因素[4]。
最后,加大实验室安全建设投入,严格规范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的定期检查、维修、更换、补充,尽一切可能消除仪器存放使用的不当之处、减少仪器设备的可能故障,扫除电线短路、仪器自燃、设备老化等实验室安全事故隐患。
3 图书馆等易燃物集中场所的消防安全部署策略
高校图书馆涵盖了数目与分类众多的纸本典籍资料,典籍藏入量甚至能够间接反映一所高校图书馆的历史与传承。而图书馆纸质读物存储量大与人员相对集中的特点,也对消防安全部署与火灾扑救提出了挑战。2014年4月26日,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图书馆突然发生火灾,火势极其凶猛,从2楼一直烧到了4楼,图书馆纸本典籍燃烧引起了滚滚浓烟,烟雾与零星火腾起数十米高,救援人员一时根本无法靠近。武汉市江夏区消防中队共派出5辆消防车,消防救援人员经过一个多小时奋战终将大火扑灭,图书馆纸本典籍损失严重,所幸起火楼层没有人员,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首先,根据图书馆建筑及消防安全要求,图书馆的耐火等级应达到一级,确不能达到的,不应低于二级。基本书库、特藏书库、密集书库与其毗邻的其他部位之间应采用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分隔。对于未设置自动灭火系统的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基本书库、特藏书库、密集书库、开架书库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单层建筑不应大于1500m2;建筑高度不超过24m的多层建筑不应大于1200m2;高度超过24m的建筑不应大于1000m2;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不应大于300m2。而藏书量超过100万册的图书馆、建筑高度超过24m的书库以及特藏书库,均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其次,依据图书馆消防安全部署的特殊性,要求图书馆每层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并应分散布置;图书馆的室内消火栓箱宜增设消防软管卷盘;特藏书库、系统网络机房和贵重设备所在房间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其中,不适合用水扑救的场所宜选用气体灭火系统。
最后,作为师生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场所,将智能化、联网型管理引入图书馆的预约、准入、登记、注册与借阅等各环节,既能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人力投入、提高管理的效率,也能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对图书馆的资料典籍存储以及使用情况进行24h不间断监控和管理,还可通过连接总控计算机与终端控制系统,在消防安全事故发生时,及时启动人员疏散预警、开始第一道隔离火源与灭火措施。
4 分析测试平台、研究所等精密仪器密集区域的消防安全部署策略
高校分析测试平台、研究所等区域的特点是精密仪器较多,相应的消防安全事故则以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类型居多,如火灾初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往往会造成惨重损失。2019年2月27日凌晨0:42,南京市鼓楼区新模范马路5号,南京工业大学一实验楼发生火灾,火灾不仅严重损毁了该实验楼3楼312室的二维材料实验室,还因实验楼体特殊的通风管道系统,火势通过楼体外延通风管道迅速向顶层蔓延,引燃了5楼楼顶风机及其他杂物。因此,在实验楼体中,在分析测试平台、研究所等精密仪器密集的区域内,应该特别关注消防安全器材的配置。
因分析测试平台、研究所等实验楼体管道众多、仪器密集,并可能涉及易燃易爆化学品,具有极高的蔓延火隐患,应设置气体灭火系统。其中,近年发展迅速的新型洁净气体灭火系统IG-541,即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兼具环保、不导电、无腐蚀、灭火过程中无任何分解物等特性与优势,在分析测试平台、研究所等仪器火灾扑救中展示出其独特的应用优势。IG-541灭火系统是由大气层中的氮气(N2)、氩气(Ar)和二氧化碳(CO2)三种气体分别以52%、40%、8%的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灭火剂。在使用后以其本来结构回归自然。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灭火剂,是传统的臭氧损耗型卤代烃哈龙气体灭火剂的理想替代品。IG-541的设计浓度一般为37%~43%,远低于其最低毒性浓度(52%),使用时不会对火灾现场人员造成窒息或其他生理性影响,安全性较高。而1998年以前建设的高校分析测试平台、研究所等区域,大多不具备气体灭火系统设置的硬性要求,此时,针对该区域的精密仪器等火灾,可配置以灭火添加剂与水复配的水基滅火器,或以卤代烷烃、惰性或混合气体为主要成分的洁净气体灭火器[5-6]。此外,具有复杂燃烧源的火场,还需关注灭火剂的相容性、进行各类型灭火器的复配,综合对比灭火效能[7],优选用量少、灭火速度快的灭火剂,做到灭火器的经济、合理配置。另外,水基灭火剂还可用于火灾现场的人员逃生防护,将水基灭火剂喷洒于身体、头部、衣物上,可以有效阻燃、最大限度地减轻甚至免除烧伤,能够为火场内人员争取到5~10min的逃离时间,辅助火场内人员自救。
5 结语
校园是一个多元化、多因素、多层次的社会公共场所,包括教学使用的计算机房、图书馆、礼堂、实验室、教学楼及办公楼等,还有众多能满足日常工作生活需求的配套服务设施,如学生和教职工宿舍、食堂、超市等。伴随各种功能建筑的出现,高校的火灾隐患也在加大。分析研究高校校园不同区域的消防安全工作重点、特点,进行区域性部署与统筹管理。同时,针对高校各类场所特性,建立起一套有整体性亦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体系,着力于难点、进一步扫除消防安全隐患,以安全培训去除人的风险、以安全管理去除物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优化与提高防火效能,助力高校的消防安全建设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冀佳惠,张英华,高玉坤,等.高校宿舍楼火灾事件发生概率研究[J].今日消防,2021,6(12):7-10.
[2]叶元兴,马静,赵玉泽,等.基于150起实验室事故的统计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4(12):317-322.
[3]王文通,王琪斐,蔡中魁.论理工类高校实验室危险源辨识及定性风险评价[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6):84-85.
[4]易琼.关于对某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原因剖析及后续改进的建议[J].广东化工,2020,47(24):185-186.
[5]張可.灭火器配置设计问题探讨[J].给水排水,2020,56(S1):
818-820.
[6]赵吉东.浅谈灭火器配置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消防,2011(7):53.
[7]郭新荣.探索高校如何合理设计配置灭火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6(10):252-254.
Regional Deployment and Overall Management
of Fire Safe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Lei Cheng Zhao
(1.Tongchuan Fire Rescue Detachment,Shaanxi Tongchuan 727031; 2.School of Pharmacy,Xian Medical University,Shaanxi Xian 710021)
Abstract:As a diversified institution integrating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aily lif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campu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ssesses dense personnel, huge number of precision instruments, rich copies and documents. Focus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atories in the scientific front-lines, libraries with great paper collection, teaching buildings and dormitories with dense population, regional deployment and overall management on their respective fire safety were carried ou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e accidents in these regions were analyzed, fire extinguisher configuration and other technical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aiming to eliminate possible fire safety hazards, improve the fire prevention performance and construct an optimized management system of fire safe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fire safety; regional deployment; fire prevention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