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跨企业培训“双元制”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2022-05-30汤俊朱凤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双元制人才培养

汤俊 朱凤

摘要:针对江苏省润州中等专业学校联合创办的中德教育中心的特色,立足国情、市情、校情,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校企合一、产教融合,并结合德国“双元制”人才培育理念,对接企业,建立以“跨企业培训中心”为蓝本的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为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跨企业培训;双元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7C-0090-04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专项课题“基于跨企业培训的‘双元制人才培养实践研究”(D/2016/03/52)主要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06-05

作者简介:汤俊,江苏省润州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朱凤,江苏省润州中等专业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专业教育教学。

一、引言

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方式的创新,江苏省润州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主动推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实现德国的教育理念在本地的落地生根。2016年初,学校开始改造,并于同年12月创建了中德职业教育中心,积极探索“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跨企业“双元制”人才培养的实践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深入学习,发现跨企业“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区别,从实验室的建设到教学方法的改变都大不相同。

二、企业培训“双元制”人才培养的形成体系

(一)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教学平台

项目组主要通过企业调研走访、专家交流座谈、政府有关决策、会议考察等,针对中职阶段最新职教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能力建设、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和办学运营模式等方面,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方向,提出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意见[1]。学校主动寻求政府、行业和企业的资源支持,筹集资金一千多万元,采购德国主体设备,新建、改扩建5个重点实训室,建成跨企业培训中心。该中心根据德国系统教学法和企业工作现场要求,将理论教室、专业实训室、教师工作室、教师学生休息区、工具间等功能区域一体化建设,集成系统教学、技术培训、顶岗实习、创业创新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引入系统教学法,开发“双元制”本土化课程

1.引入系统教学法,让学生对机电系统形成初步认识。系统教学法以系统为焦点,是一种闭环式的学习。由于专业之间的隔断式学习,学生很难对系统之间各部分的联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即便是试图将所学的各个领域结合起来的总结课程,也往往无法将机电系统的复杂性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系统方法的教学则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一个完整的复杂机电系统,并从中学习各种不同元件的特性及它们在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样,在学生的印象中始终会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大图景”。

从宏观层面,学生一开始就看到了整个系统并了解它的功能作用,然后,他们再深入学习其中一个系统模块,检查模块中所包含的元件和元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元件和设备层面,学生学习系统各元件的物理特性,并了解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是如何在系统中进行传递的。学生同时要学习如何针对系统中的故障进行测量,以判断某个元件是否有缺陷,能量流和信息流是否有错误,抑制或控制系统的硬件故障。

2.开发“双元制”本土化课程,为人才培养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组织了三批骨干教师赴德国学习培训,邀请德国和同济大学方面的专家共同研讨,确定了以“学习领域”为框架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块[2],开发了与设备操作标准及企业岗位素养要求相对应的教学任务群。围绕教学任务群开展模块教学,以工作页的形式开发了校本教材《中德机电技师综合实训》,共设定9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中又分为多个学习情境。具体目录如表1。

目前,学习领域中最典型的教学形式就是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以具体的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师生共同为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任务式的教学活动。但是项目教学也有缺陷,有的学习单元难以构成项目,不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因此,要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合适的学习情境,将其应用到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去。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以职业行动作为实际的工作任务,并转化为教学要素,实现从工作领域到学习领域的有效对接。

3.建立学生多元评价体系,为人才考评提供更为合理的综合考核机制。项目组通过对德国的评价理念深入学习,并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以学生为本,坚持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过程化,将多种评价元素与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机统一起来。一是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核。关键能力是一种超越于专业知识经验和工作技能经验以外的综合能力,包含与人交往的关键能力、与时俱进的能力等,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职业适应情况,用积极、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二是考核形式多样化。以理论加实操的考核方式,实操考试为主,理论考试为辅。为了便于计算,各项考试都采用百分制,最后再根据每项的权重计入工作任务的总评成绩中。三是考核主体多元化。由于工作设备的智能化要求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精深性,工作情境的多样化要求职业能力具有灵活性,工作内容的复杂化要求职业能力具有全面性。为了能够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软技能,我们成立了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德国职教集团的专家组成的考核委员会,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考核。

三、创新育人模式,提升职业素养

(一)“班组轮换”教学模式,为人才发展建立更为动态的授课制形式

“双元制”人才培养是以学徒方式进行培训,以小班化实践操作为主线,而我国都是大班化授课制,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在德国专家和上海同济大学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我们进行了“班组轮换”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岗位轮换制度,是指企业有计划地让员工轮换担任若干种不同工作,从而达到考察员工岗位适应性和开发员工多种能力的一种制度。而学校的岗位轮换制度是由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三个不同专业组建一个班级,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针对德国ABB的考证要求,我们开设了机械、电气控制和PLC控制三个课程,这三个课程看似独立,却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机电一体化项目,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地点的轮换。在新技术、新工艺时代,学校的专业实训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用工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由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办学。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学校专业实训教师和企业技术师傅同时备课,企业技术师傅可以根据企业需求,随时更改教学内容。如发现问题,及时修改,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网络学习中,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师傅相互交流,师傅的答疑解惑可以让专业教师在教学上增长信心,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最终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自学的质量意识。

2.工作任务的轮换。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三天一轮换,让学生一天学习机械加工,一天学习PLC编程,一天学习电气控制。将班级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中都有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目的是为了在教学中弥补组与组之间的差距,使得每组的学习进度都一样。

3.角色的轮换。德国双元制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因为学生将来走进工厂是要和别人交流的,所以要求学生不但会做,还要会说,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设计思路。教学任务中多加了一项,启发学生敢说、想说和乐说。为了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完成每个项目后小组要进行汇报展示,汇报本小组的完成情况,以及需要得到的帮助。同时,要求学生将之前学过的内容讲给没有学过的同学听,然后教师再来点评。

(二)校企合作新机制,为人才发展创设更为良好的双向培养环境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跨企业人才培养实践的关键。在三年里,中德中心开展了大量企业走访,多次召开校企合作恳谈会,加强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研究,探索国际化创新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对接地方产业,校企之间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七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多维度融合[3]。

1.校企签订战略协议,形成双主体育人机制。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元制人才培养试点,明确企业在双元制试点专业中的“主体”作用,学校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实训技能的学习,企业组织现场培训,以师徒结对方式,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岗位技能训练[4],共同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各种问题,形成良好校企育人机制。

2.校企深度融合,构成双元制本土化合作育人模式。(1)学生招考。中德班学生的招考工作由企业人事和学校招办共同参与,学生报名后,由学校组织,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面试,最终确定录取名单。(2)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以企業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企业和德方共同制定本土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3)统筹课程设置。中德班的基础理论课程编排、专业课程安排都由学校根据德国技能考级要求统筹安排,在不影响国际证书考证的前提下,融入部分企业课程。(4)构建跨企业生产实训平台。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由企业提供部分生产设备,加上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教学实训设备,创建生产性校内教学实训平台,更好地服务学生专业成长;另一方面,企业提供生产设备、技术和场地,创办与专业相适应的企业生产性实训车间,确保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训练。(5)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企业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建设专业教师与企业高工相融合的师资团队,共同开展岗位技能教学。(6)实行企业定点多岗位就业。由企业和学生家长签订培养协议,明确学生就业方向和安排,通过考核评价后,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岗位实习和就业,培养能够独当一面的岗位多面能手。

(三)“班教小组”德育模式,为人才发展奠定更为有效的本土化德育模式

1.加强导师牵手,实施“班教小组”管理新体制。中德班开展了“班教小组”管理模式全面探索,两名教师、一名企业专家、两名学生家长、两名学生成员形成班级教育小组。每位教师牵手一个班组5—8名学生,全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理想,因人施策,给每位学生制订培育计划,实施定向精准教育,实现教学主体与生产主体相融合。学校制定了“日碰头”“周例会”和“月诊断”制度,要求班教小组教师、学生每天集中一次,对当天的情况进行集中梳理,并完成工作记录;要求班教小组成员每周召开一次会议,小结一周工作,着力解决一周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设想下周工作并提出建议;要求班教小组全体成员一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一个月班教小组运行情况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提出解决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2.突出现场管理,推行企业化的班组管理新举措。中德中心的教学都是分班组进行,因此,德育管理特别要重视班组劳动纪律(企业考勤制度、早会制度、交接班制度、安全责任连带制度)和班组科学化现场管理(围绕设备管理、工具管理、物流管理、现场作业管理),从而使日常德育管理由校内向企业延伸,由学校教育向企业管理制度延伸,真正做到使学校德育管理与企业管理要求相适应、相衔接。

参考文献:

[1]周晓刚.基于产教融合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工程职业技术教育,2019(3):68-71.

[2] 曾海文,甘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初探[J].教育改革,2009(11):87-88+83.

[3]李军利.“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6(19):9-11.

[4]周春平.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本土化实践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9(3):196-197.

责任编辑:章跃一

猜你喜欢

双元制人才培养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