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皇帝都能默写的好诗
2022-05-30沈喜阳
沈喜阳
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在中国古代,寒食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天会折一束柳条插在门楣上,禁火、吃冷食。这一期的诗词漫游记,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诗人韩翃(hóng)的《寒食》,欣赏寒食节期间唐朝都城长安的别样景象。
诗词入场
唐朝德宗皇帝需要一名为他起草诏书的官员。宰相两次提名人选,唐德宗都不同意。宰相就问他想要哪个人来担任,他批示:韩翃可以担任。当时有两个韩翃,写诗的韩翃只是一个小官,而另一个韩翃正任江淮刺史,宰相不知道皇帝说的究竟是哪一个。唐德宗于是当场默写了一首诗,说,我要任命的就是这首诗的作者。唐德宗默写的诗正是韩翃的《寒食》。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读诗心得
春天的长安城到处鲜花飞舞,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苑中的绿柳。傍晚时分,皇宫里開始传送蜡烛,袅袅的烛烟飘散在皇帝宠爱的大臣家。这首诗前两句写寒食之景,飞花、绿柳和东风;同是写景,但有远景、近景之别。第一句写整个长安城百花飘飞之态,第二句写皇城内风拂宫柳摇曳之姿。后两句写寒食之事,皇帝赐给宠臣烛火,烛烟飘散在宠臣家;而且时间有变化,一、二句写白天所见,三、四句写傍晚所见。这首诗非常注意事物的相互照应。“东风”对照“飞花”,风吹花飞。 “飞花”也包含了柳絮的飞舞。“御柳”呼应 “汉宫”,因为只有皇宫内的柳树才叫“御柳”。“蜡烛”带出“轻烟”,有“烛”才有“烟”。烛烟的飘散,花絮的翻飞,都离不开“东风”,可见从白天到晚上,东风一直轻拂着大地。
诗词中的文化
寒食节禁火的习俗起源很早。关于这个风俗,有一个悲壮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患,流亡在外。重耳在流亡期间,身边有一位大臣名叫介子推,一直不离不弃、忠心耿耿地守护在左右。流亡的生活非常艰苦,经常饿肚子。有一次,重耳饿得快不行了,介子推为了救重耳的命,就忍着剧痛,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肉汤给他充饥。重耳吃完,问肉从何来,介子推坚决不肯说出实情。流亡十九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成为历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赏赐随同他流亡的诸臣,给他们加官进禄。介子推不肯标榜自己的功劳,晋文公也就忘了赏赐他,于是,介子推与母亲隐居到家乡的绵山。后来经过大臣的提醒,晋文公才猛然想起,立刻派人去请介子推。但是介子推不务虚名,坚持功成不受禄,躲在山林深处,就是不出来。晋文公没办法,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在山的三面点火,留下一面空着,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出来。火被扑灭后,人们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树,早已气绝身亡。晋文公得知后,抱着介子推的尸体号啕大哭。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名为介山,把放火烧山的这天定为寒食节,家家禁燃烟火,只吃冷食。
诗人来了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河南南阳人,天宝十三载(公元754 年)中进士,做过为地方官员撰写文书的小官。因为《寒食》一诗受到唐德宗赏识,他被升为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与歌女柳氏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被写成《柳氏传》。
读诗有问
寒食节就是清明节吗?
寒食节不是清明节。寒食节是民俗节日,而清明则是农耕节气。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二十四节气跟农作物的生长有关。寒食节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清明这一天后来已经演变为祭祀祖先的节日。寒食节从春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据专家介绍,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于是从汉代开始改为三天。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到唐朝时,寒食节也仍然是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专家认为,因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古人就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节。宋代以后,禁火、吃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吃冷食了。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时间很接近,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了。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两个节日的来源和内涵是不同的。
小链接
韩翃的《寒食》写的是京城长安的景象。韦应物在公元786 年的寒食节也写过一首诗,怀念住在京城的兄弟们。当时韦应物在江州任职,他老家在长安杜陵。春雨绵绵,寒食禁火,空斋格外寒冷,一人独坐,听着江上流莺婉转的歌声。他端着酒杯,看着飞花,忍不住思念起杜陵老家的兄弟们,想象着长安城里的春草青青,自己却不能回家团聚,不禁心生惆怅。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