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杰出学术奖”获得者与美国的误区

2022-05-30肖宏宇

博览群书 2022年12期
关键词:威慑外交政策能动性

肖宏宇

《避免战争 缔造和平》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关系学者理查德·内德·勒博于2018年出版的著作。他在国际关系研究、冲突管理、政治心理学和战争研究等领域耕耘多年。在书中,他运用整体分析的方法,展现了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冲突和冲突管理研究,他强调要从跨学科角度加深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冲突的理解,要重视冲突中的不同因素互动效应的研究,重视档案等第一手资料、新的史料发现和相关历史研究新成果的运用。在冲突研究领域,该书被视为是继托马斯·谢林的《冲突的战略》和亚历山大·乔治与威廉·西蒙的《强制外交的局限性》之后的第三部重要著作。该书在2019年获得了英国杰出学术奖,中文译版于2021年4月面世后不到一年即售罄,2022年1月第2次印刷出版。

该书是作者将历史和心理学引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一部佳作,同时也是一位有良知的西方学者出于爱之深责之切之情,对美国决策者的委婉建言书。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出于对美国外交和国家安全政策的挫败感,他才把研究的注意力转向了战争与和平的基本问题和国际政治秩序的本质问题。在他看来,美国在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下,外交政策与国际行为日益骄横,逐渐成为一个国际“霸凌”者,消耗了自二战结束后所建立起的文化吸引力和道义感召力。在新的国际局势下,美国外交有重拾冷战时期的“威慑与胁迫”战略的倾向,这种战略目的是维护美国既有的霸权地位,遏制正在走向全面现代化的中国。

在书的开头,作者明确指出,威慑论在当代美国的回潮是美国固有霸权思维的体现,但“霸权与美国利益和全球秩序背道而驰”。作者希望通过该书的分析,“为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确定一个更现实的位置”。他从政治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展开对威慑理论的批判,作者认为美国将威慑战略运用于后冷战的世界是一个错误。作者指出了威慑理论的预设前提存在重大缺陷,该理论假设,国际冲突对手一方的决策是根据某种理性的成本收益计算而做出的,从而威慑方可以通过提高行为的实施成本,来吓阻对手放弃实施不受欢迎的行为。作者认为,政治、心理、实践三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将使得理性的成本—收益计算几乎不可能,故直接的常规威慑难以成功。

纵观全书,作者重点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20世纪30年代,认为美国把从这个历史时期吸取的外交政策教训“不受质疑的决心遏制挑战”运用于冷战,夸大苏联的军事威胁和意识形态分歧,导致威慑遏制理论的流行。在他看来,要批判地看待历史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在外交政策领域,因为国际政治常常取决于具体的历史情境因素;在制定国际战略时要秉持开放的心态,要“运用多种相互竞争的视角和相关历史证据,承认人的能动性和情境的重要性,避免将过去和现在进行简单的类比”。

与此同时,作者在剖析有关国际冲突的典型历史案例的基础上,对作为一种手段的威慑进行了经验的批判。比如他侧重对威慑失败的历史案例的分析,指出失败的原因是威慑方难以避免的在“信息收集、评估、归因和决策上”的错误。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特定历史细节的分析,他指出任一简约的战争理论都不足以解释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很可能与深层次原因没有任何关联,而且对不恰当目标的关注使得外交政策的制定可能偏离本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再如他重点剖析了冷战给冲突管理带来的教训,并指出,作为一种手段,威慑的运用在国际冲突中司空见惯,只是在冷战时期,美国才开始把威慑当作一种战略使用,但总体威慑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国是无效的,因为大国往往是“自我威慑的”。冷战的结束并非威慑的结果,而是苏联自身内部变化的结果。

在著作的结论部分,作者指出,批判威慑论不是彻底否定威慑论,而是聚焦于国际危机的管理与冲突的解决,着眼于可行性建议的提出。他并没有否定威慑在冲突管理中的作用,认为要加强对威慑战略的能动性、情境因素和心理机制方面的研究,使对威慑战略的运用要更加准确、谨慎和克制,要同增信释疑和传统外交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冲突可控。增信释疑是指通过对等原则、不可撤销的承诺、自我克制与谨慎、实施有限的安全机制等来澄清意图,减少因“紧张关系升级带来的恐惧、误解和不安全感”,促进冲突的缓和。而作为国与国关系的传统外交更是不可或缺,因为正是在国与国关系出现分歧或冲突的时候,才是外交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也是发挥人的能动性的时候。外交能确保沟通的存续,减少误判,防止关系的恶化,避免“相互伤害的僵局”的形成。但是,他也提醒说,外交政策制定者要警惕“认知一致性”,防止在固有信念上犯错,避免被特定问题转移战略目标。

简而言之,无论是在理论建树上,还是在实践经验上,理查德·内德·勒博都有资格也有能力就当代国际关系的走向以及他所担忧的美国外交政策建言献策。他勇于质疑追求简洁化和学科化的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批判基于理性成本计算的威慑战略,重拾古典政治研究的传统概念,把精神、欲望、理智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一方面他很像《怪诞行为学》的作者美国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对理智能否约束精神与欲望存疑;另一方面他又对人类社会的精神进步、人的能动性的发挥抱有信心。他拒绝悲观的现实主义冲突论,相信只要做出努力,解决冲突不一定要靠战争手段。他指出,威慑、增信释疑与外交的综合运用取决于具体情境中的能动性的发挥。理论或经验只是理解现实问题或者前瞻性预测的出发点,不是决定因素,而情境和人的能动性才是决定因素。对于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中国学者来说,这种观点并不新颖,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是对情境和人的能动性的最佳阐释。

他担忧美国政府过度倚重实力导致的霸权政策在削弱美国自身的同时,也破坏了世界的和平,他提醒美国当政者要保持对时代变化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敏感,他提醒美国过多倚重武力或“大棒”的行为与现代文明的期望和规范相悖,指出“同现存伦理规范相一致的外交政策更可能成功,而同现存伦理规范不一致的外交政策则可能失败”。他明确警告说,人所持有的“根深蒂固的信念极度抗拒改变”。但时任总统奥巴马的话赤裸裸地暴露了美国霸权思维的固化:“如果中国十多亿人口都能过上跟美国人一样的生活,将会是全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无法承受。”在勒博看来,美国这么做是徒劳的,大国安全的最大敌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身。对此,他充满担忧。他从理论和经验层面对传统威慑论的剖析与批判,在今日的美国不受欢迎,这使他感到痛心和焦虑。

此书也间接地提醒我们,中国在走好自己路的同时,要以智慧的方式展示中国现代化发展与世界进步相互成就的过程,展示中国人对“和而不同”理念的坚守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们要有“任憑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底气与信心;面对霸权的欺凌与挑衅,我们不仅要进行有力有理有节的斗争与反击,而且要与世界其他正义力量携手维护与促进世界的公道;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自己的做事节奏,尽最大可能不随着他国起舞;要不计较一时得失,防止意气行事,警惕决策被似是而非的大众情绪所裹挟。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猜你喜欢

威慑外交政策能动性
英国“脱欧”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欧盟后的英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吗?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网络空间威慑研究及其关键问题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
涉台外交政策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1949—2007)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
伊拉克战争中美伊双方战略 威慑与反威慑的特点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