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的意义在于照亮人心晦暗之地

2022-05-30张莉

长江文艺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文学小说人生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姐妹镜像》《持微火者》《远行人必有故事》等。2019年3月向127位当代中国作家发起“我们时代的性别观调查”,引起广泛社会影响。主编《2019/2020年中国女性文学作品选》《2019/2020年短篇小说二十家》《2019/2020年中国散文二十家》《新女性写作专辑:美发生着变化》《京味浮沉与北京文学的发展》等。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茅盾文学奖评委。

三三是1991年出生的青年作家,硕士毕业于中國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专业,著有短篇小说集《离魂记》《俄罗斯套娃》,曾获2020年“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佳作奖。当然,三三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背景,她曾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有过做知识产权律师的经历。25岁时辞职北漂。最近两年,这位年轻人的创作力越来越旺盛,不断有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收获》《钟山》《花城》等文学刊物,深受关注。本期专辑,我邀请三位同行共同讨论三三的写作。

在《灵光与混沌》一文中,梁鸿以诗性的语言精准传达了三三小说的调性,三三的文字,“显露出一个城市精魂把握者的敏锐。她极擅长于在文本中创造一种飘忽的、不可捉摸的气息。城市吹过的风,潮湿的气息,漫天的夕阳,不是作为客观事物存在,它们是人物情感的一部分,既是充塞于所有空间的阔大存在,同时又只存在于人物的微小内心。”她尤其看重三三作品中城市的意味,“三三在探索微观事物及情感情绪时,展现出她大开大合的一面,‘城市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存在于三三小说的内部肌理中,它影响小说内在的结构、语言及其人性方式,并滋生人性的新面相,塑造生活形态和时代精神。”李一在《祛先锋的时代写作》中则认为,“一个‘去我和‘匿名的过程隐性结构在三三的写作中。通过写作行为创造‘三三,这意味着或许她很早就给自己规定了‘写作的自觉/边界或距离,写作在她有个‘处理自我和‘想象自我的精神环节,具有了较为明确的‘营造一己精神世界的要义。”李一敏锐地注意到三三的女性写作特质,在她看来,对于三三而言,“这一切不是从‘我是女性开始,也并没有通过人物的性别角色强调性别的矛盾,甚至她还常常以男性为叙事者,在这个问题上她的作品关心的不是两性关系,相反是性别只是作为常态而存在,她更为在意的是作为一种此时常态的、所有人的共通的处境,尤其偏向精神方面。这种‘女性写作其根本的价值并非缠绕于性别张力,止步于女性处境,而是这一书写创造了、显形了或者点燃了‘女性力量。”赵泽楠在《去往内心深处的探险》中则认为,“当代人秘而不宣的内心状态,不易被他人察觉,却总能被三三所捕捉,尤其是都市女性的秘密心事。书中所讲述的,既是他人复杂纠葛的故事,更可以映照出读者自己珍藏已久的心灵情感。小说家描摹人物心灵的过程,是找寻他人,更帮助读者发现自己。”

关于三三作品的城市风格、女性气质、内心情感,三位批评家卓有见解,我深为赞同。事实上,《2021年中国女性文学选》也收录了三三的《晚春》,那是让人无法忘记的作品,但是,我更喜欢《无双》,一部关于女画家情感际遇的小说。一开始,画家焦逸如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信任,她相信爱也相信男女之情,而正是因为她的“相信”,才有了这部小说的感慨,有了她面对过往情人的最后赴约,最终,她看到白发苍苍的那个人之后悄然离开。

人生的苦闷,人生的烦恼,人生的不堪,有多少都因为这“相信”。——年轻时代爱上的那一个,怎么转眼间就变成了这样落魄而没有修养的人?《无双》是关于何为人生真相的写作,小说写得冷静、凛冽,没有感伤,没有拖泥带水,越到后来,文艺腔的画家也越来越有刻薄之意,三三紧贴在了主人公身上。《无双》里有一种沧桑之感而少了此类题材惯有的怨怒之气,短短的篇幅里,是繁华看尽,是水落石出。你不得不承认,作为小说家的三三,笔调越来越简练而成熟了。什么是写作呢,每一次写作都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一次探秘。《无双》所写下的,是三三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的晦暗地带,在那一刻,她用她的笔照亮了我们未曾看过的地带。

猜你喜欢

文学小说人生
我们需要文学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人生中的某一天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