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兴则生态兴 生态兴则文明兴
2022-05-30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健全生态保护制度体系,推动天然林保护、国土绿化,加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近十年我国为全球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新增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由21.6%增至24.02%,人工林保存面积13.14亿亩、居世界第一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林草总碳储量达到114.43亿吨、位居世界前列。但也要看到,我国自然生态本底脆弱,陆域生态脆弱区域占比较大,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复杂,生态系统保护任重道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强调要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动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等。这些部署既是对以往生态系统保护工作的延续拓展,也是做好今后工作的行动指南。
生态系统保护是一項妥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性工程,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正确处理生态系统整体和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表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各个要素之间由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从而构成复杂系统结构和多样化功能。因此,要尊重自然环境地带分布规律、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宜草、宜湿则湿、宜沙则沙,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
森林是陆域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森林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外部环境组成的自循环系统。绿色植物作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变为化学能,把环境中的无机物转为有机物,既供给自身发育生长,也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不同动物种群作为消费者以食物链为纽带形成共生共存关系,微生物等各种分解者则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便于自养生物重新利用,从而构成生态系统运转的闭环。森林生态系统滋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繁衍发展提供了物质资料来源。世界历史表明,人类文明大都起源于森林茂密、水草肥美的地区,森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人类文明进步无不与森林的消长、林业的兴衰息息相关,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要充分发挥森林和草原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加强现代林草业建设,这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主体任务,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等工作任务。这些举措对加快我国现代林草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 推动林草业扩量提质增效。森林和草原具有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服务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估,森林每年固定的碳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2/3。大力发展林草碳汇,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最经济、最现实的举措,并已纳入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行动计划。当前我国林分结构不合理,林草生态系统不稳定;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受损,有害生物威胁较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因此,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发力点,科学开展造林绿化和种草改良空间的适宜性调查评估,深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开展重点区域林相改善行动,着力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森林蓄积量,优化树种材种结构,提升森林生态效益和森林景观效果,增强林草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固碳增汇能力。实施木竹替代和生物质能源策略,延长木竹产品使用寿命和储碳时间,更好发挥其碳库功能。加强武夷山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连通生态廊道,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松材线虫病、互花米草等外来有害生物防治,运用先进科技和数字平台,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2.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林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走过了“过度利用”和“过度保护”的弯路。实践证明,“纯利用的林业是破坏的林业”、“纯保护的林业是失败的林业”。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指出:“要抓好林业建设,把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统一抓好,否则,满目荒山,两手空空”。“林是人种出来的,不能只见林不见人”,发展林业生产力,需要理顺林业生产关系。随着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实施, 我国已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集体林地所有权与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产权结构,明晰了集体组织和林农的产权关系,提高了林农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促进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但在实践中仍面临着承包权确权工作不周全、林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不活、林木采伐处置权不实等新问题,需要通过持续推进林业改革发展来加以破解。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坚持提升森林生产力和保护森林并重的战略方向,进一步落实林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林地经营权,依法保障林权权利人合法权益;创新人工商品林林木采伐管理制度,适度放宽采伐限制、简化审批手续,进一步落实林农对林木的处置权。同时,要加强林权交易平台建设,加快集体林地经营权登记发证,推动建立林权登记与林业管理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完善林权流转机制。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林农、林场、林企合作,发展主体复合经营,完善多式联营机制;扶持发展林下经济,促进立体精致经营,建立产权明晰、流转规范、运作高效的现代林业经营管理制度。
3. 健全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现代林草业是规模最大的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体,是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门类。它既能提供多样化物质产品,也能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兼具生态和经济两大属性。绿水青山是它的生态属性,金山银山是它的经济属性,两者是辩证的统一,而“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当前我国林草生态系统保护仍面临着“两山”转化路径不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活、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完善、社会资本进入意愿不强等问题。要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四难”(难度量、难质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实现集体林地“确权、赋权、活权”的基础上,开展生态产业化经营的适宜性评估,因地制宜策划生态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提供更多便捷的投融资服务。培育林草碳汇交易中介服务组织,建立科学简便的碳汇价值评估办法;鼓励地方探索碳汇价值多元化、市场化补(赔)偿试点;实行综合补偿和分类补偿并举,纵向补偿和横向补偿相结合,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高集体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促进乡村绿色共富。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2ZDA106】的阶段性成果,执笔人:胡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