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全面:语文课堂对话应有的视角

2022-05-30贾淑玮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拟声词童诗小河

贾淑玮

【教学定位】

语文课堂对话需具备系统全面的视角。基于此,本课选取三首课外童诗《看羊的孩子要睡了》《阳光》《夏日音乐厅》作为教学内容,在分析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童诗的节奏”并展开对话,引领学生围绕“反复、换行、排比、拟声”等,体会诗歌表现节奏感的方法。课堂对话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一句一行,一短语一行,一词语一行”“同一行中短语之间空一格”“每一句话分成三行”“拟声词作不同长短处理”等诗句组合形式,对童诗的节奏从最初单纯的感性认知走向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融合,形成鉴赏童诗甚至创作童诗的自觉。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年级中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现代诗的经验,对诗歌的节奏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但这些认知来自不同课文,不够系统全面。这既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也对学生形成关于节奏感的系统化认知提出了挑战。

【课前准备】

一、学生填写预习单

预习单内容如下。

1.大家会背许多诗。除了会背古诗,你还会背哪几首现代诗?

2.对于诗,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诗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可以不回答)

3.關于诗,你有什么困惑?

二、预习情况分析

1.整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发现,学生所提现代诗并不多。可见,优秀的现代诗在语文教学中并未得到充分重视。

2.整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发现,学生大多用“喜欢、温暖、美妙、快乐、美感”等词表达读诗的感受。他们喜欢诗、亲近诗、愿意读诗,甚至可以说是天生的诗人。同时,学生对诗的认知多停留于感性层面。

3.整理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发现,学生的困惑既有关于古诗的,也有关于现代诗的。“为什么诗要押韵?”“为什么诗都朗朗上口?”等问题证明他们对诗歌缺乏系统的理性认知。

【教学目标】

1.围绕对话核心主题“童诗的节奏”展开对话,了解形成童诗节奏的四种方法:反复、换行、排比、拟声。

2.激发学生对童诗的兴趣,培养一定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呈现对话核心主题

1.导入:同学们,宋代诗人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老师让大家读诗看书。人有气质,诗也有气质。讲究节奏,具有音乐美,就是诗的气质、诗的特性。比如,我们曾经积累过的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是二三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则是二二三节奏。

2.反馈:看了同学们的预习单,发现同学们提出了很多与节奏相关的问题和想法,如“为什么诗这么有节奏感?”“为什么诗中间会停下来?”“为什么诗要押韵?”“为什么诗都朗朗上口?”等等。刚才说过,讲究节奏一直是诗的气质与特性。那怎样写可以让诗更有节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倾听“童诗的节奏”,试着解开节奏的密码。(板书:倾听童诗的节奏)

二、围绕对话分主题,深入研读

(一)对话分主题1:反复带来的节奏感

1.出示诗歌:诗人杨唤写过这样一首诗。

看羊的孩子要睡了

杨唤

小河唱歌给我听

小河唱歌这么轻

小河唱歌这么轻

小河唱歌这么轻

2.感悟诗的节奏、意境、情感。

(1)指名一个学生读这首诗。

(2)提问:大家听过一些曲子,比如快乐的圆舞曲、激昂的进行曲,还有轻柔的摇篮曲。如果把这首诗比作一首曲子,你们觉得应该是什么曲?(摇篮曲)

(3)追问:为什么这首诗能带给我们摇篮曲般的节奏感?你们发现它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一个句子反复出现了三次,使得这首诗就像一首摇篮曲。)(板书:反复、节奏)

(4)学生齐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摇篮曲般的节奏。

(5)想象: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

小结:这摇篮曲般的节奏,让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轻柔唱歌的小河和快要睡着的孩子。这样有画面感的诗就是有意境的诗。(板书:意境)

(6)提问:小河为什么唱歌这么轻,你们体会到了小河怎样的情感呢?(学生交流)

小结:反复的写法,使得诗拥有了摇篮曲般的节奏。这样的节奏又传达了小河轻轻柔柔的特点。(板书:情感)

3.出示原作:其实,诗人的原作是这样的。(指名一个学生读)

看羊的孩子要睡了

杨唤

小河唱歌给我听

小河唱歌这么轻

小河唱歌

这么轻

小河

唱歌

4.交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更喜欢原作,因为原作中采用诗行字数逐步递减的表现形式,使得小河的声音在看羊的孩子的耳边反复回响。这声音越来越轻柔,越来越缓慢,越来越朦胧,看羊的孩子要睡了。)

5.小结:诗人运用诗行字数逐步减少的反复手法,让摇篮曲般的节奏更明显了,使得诗歌的意境更浓了、情感更深了,而且还具备了另一种美,即诗歌的建筑美。(板书:换行)

6.学生齐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二)对话分主题2:排比带来的节奏感

1.出示诗歌:每首诗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奏。诗人林武宪写了一首关于阳光的诗。请同学们轻轻读读《阳光》这首诗。

阳光

林武宪

阳光  在窗上  爬着

阳光  在花上  笑着

阳光  在溪上  流着

阳光  在妈妈的眼里  亮着

2.交流感受:你们看到了怎样的阳光?(指名回答:调皮、活泼、热情……)为什么这首诗带给你们这样的感受?诗人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3.小结:在排比的句式中,我们看到了活泼、热情、可爱的阳光。(板书:排比)

4.练习:这活泼、热情、可爱的阳光还在哪儿呢?试着写几句,写在学习单上。

阳光   在          上             着

阳光   在          上             着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然后请几名学生交流。

5.出示诗歌:这首诗,我们也可以这样呈现。

阳光

林武宪

阳光

在窗上

爬着

阳光

在花上

笑着

阳光

在溪上

流着

阳光

在妈妈的眼里

亮着

思考:与原诗比,你们什么感受?(读原来的诗,让人感受到了阳光的活泼。阳光爱大地上的一切,带给人们浓浓的暖意和爱意。)

6.小结:诗是灵动的,排比的运用也是灵动的。原作的排列方式,让我们仿佛看到每一个字都是跳动的阳光。在这灵动、富有情趣的排比句式中,我们倾听到了诗歌跳跃的、动感十足的、富有活力的节奏。

(三)对话分主题3:拟声带来的节奏感

1.过渡:诗人经常运用拟声的方法,使诗更富有节奏感。(板书:拟声)

2.课件显示两句诗,学生分两个组齐读。

唧唧唧

啾啾啾

提问:这可能是什么动物发出的声音?(小鸟、鸽子、蝈蝈、蛐蛐……)

3.师生对读:我们设想这是两只鸟发出的声音。老师读“唧唧唧”,请一个同学来当另一只鸟,读“啾啾啾”。(指名合读,要求“我呼你应”)

读法如下。

师: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

生: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

4.提问:这两只鸟是什么关系?它们在说什么话?(鸟爸爸与鸟妈妈,鸟妈妈与鸟孩子,鸟老师与鸟学生……)

5.思考:面对同样的声音,不同的读法会产生不同的节奏。不同的节奏会展现不同的意境,传递不同的情感。这也可能是一只蝈蝈与一只蛐蛐在聊天,它们会说什么呢?请听歌曲《蝈蝈和蛐蛐》。

6.小结:当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发现,这一对拟声词里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容。所以,诗人写诗都善用拟声词。下面就让我们透过拟声词去倾听诗的节奏。

(1)课件显示诗人林芳萍的诗歌,学生自由读诗。

夏日音乐厅

林芳萍

打开耳朵

安静听——

唧唧唧!

啾啾啾!

这边响,那边静。

咕咕咕!

蝈蝈蝈!

这里唱,那里停。

吱吱吱!

咯咯咯!

这声远,那声近!

欢迎光临

夏日音乐厅!

(2)思考:这首诗中有三组拟声词(师生对读拟声词),透过这些拟声词,你们听到了夏日音乐厅里怎样的节奏?(欢乐、热闹、和谐……)

(3)教师引读。

师:这是欢乐、热闹的夏日音乐厅。唧唧唧!(生:啾啾啾)咕咕咕!(生:蝈蝈蝈)吱吱吱!(生:咯咯咯)

师:这是和谐的夏日音乐厅。唧唧唧!(生:啾啾啾)这边响——(生:那边静)咕咕咕!(生:蝈蝈蝈)这里唱——(生:那里停)吱吱吱!(生:咯咯咯)这声远——(生:那声近)

师:真是此起——(生:彼伏)你呼——(生:我应)你唱——(生:我和)

(4)提问:在这音乐厅里还有什么声音?(课件出示句子,学生交流)

这里呼,那里应。

(5)结尾:让我们走进夏日音乐厅。(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在音乐中齐读这首诗。)

三、回归对话核心主题

1.回顾本课:看着板书,说说你今天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

2.总结:今天,我们在反复中、在换行中、在排比中、在拟声中倾听了童诗的节奏,对体现诗歌节奏的方法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当然,诗的节奏还体现在许多地方,需要我们用心寻找。

3.反向思考:在创作诗歌时,如果要让诗歌更有節奏感,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可以像今天学习的诗作一样,采用反复、换行、排比、拟声等方法。)

四、拓展延伸

1.课后试着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创作一首童诗。

2.推荐阅读诗人杨唤、林武宪、林芳萍的诗集。

【板书设计】

【教学思考】

要使语文课堂对话更有效,教师须对教学内容和方法作系统全面的思考,以呈现不同的立场视角。本课基于预习时学生对童诗的感受,整合提炼出对话核心主题“童诗的节奏”,引领学生发现反复、换行、排比和拟声等体现诗歌节奏的方法,比较和领悟不同形式带来的不同节奏感:《看羊的孩子要睡了》中,“小河唱歌这么轻”一句反复出现,以一句一行、一短语一行、一词语一行这三种形式排列;《阳光》一诗则以同一行中短语之间空一格、每一句都分成三行这两种形式呈现;《夏日音乐厅》中,可对拟声词的读音作长短不一的处理。这使学生对诗歌节奏的表现方式有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把握。

从学生预习情况可见,对于诗歌,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知,较为缺乏理性认知。当教师将不同的体现节奏的方式与学生分享时,学生对诗歌的认知便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具有系统化的特征。诗人采用不同的诗句排列形式,正是出于对自己想表达的主旨的理性思考,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采用多形式朗读、想象画面等感性方式,让学生“走近”诗;另一方面通过比较、谈收获等理性方式,让学生探寻诗歌节奏的密码,帮助学生“走进”诗。而预习单的使用,搭建了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认知的桥梁,使这一过程水到渠成。

(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321000)

猜你喜欢

拟声词童诗小河
又甜又脆的童诗
抗疫童诗一组
贪吃的小河马
动听的世界
——积累AABB式拟声词
再说拟声词“”
浅谈形似、意似、神似指导下的中韩拟声词翻译——以《活着》为例
清澈的小河
童诗对对碰
Evaluation and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patic Injury by Traditional Drugs
我家有个屎壳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