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十四五”水土保持规划思路

2022-05-30

广西水利水电 2022年2期
关键词:十四五水土保持广西

吴 靖

(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宁 530023)

1 水土保持工作现状

1.1 “十三五”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

2016—2020 年全区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 536.8 km2,已超额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 年)提出的近期治理8600 km2的治理目标。广西水土保持“十三五”期间年度规划任务及完成情况见表1。

表1 广西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指标完成情况表km2

结合2020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全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8 453.65 km2,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6.18%,与2013 年水利部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公报》的基础数据相比,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从2013 年的50 536.78 km2减少至38 454.01 km2,减少了12 082.77 km2,水土流失侵蚀削减率达23.91%。侵蚀削减率大于20%的有9 个市(见表2)。

表2 广西水土流失现状表

1.2 水土保持工作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改革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十三五”期间,全区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认真抓好水土保持工程、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监测和信息化等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1)重点治理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区按照“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有序推进”的原则,以规划为平台,以小流域为单元,以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岩溶石漠化区和重要水源区为重点,切实抓好重点小流域治理和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落实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十三五”期间,全区水利部门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932.5 km2,超额完成确定的目标2200 km2。

(2)水土保持投资建设全面提速。“十三五”期间,全区各级水利部门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投资16.47亿元,相比“十二五”期间投资10.62亿元,增长了55.08%。重要江河源头、重要水源地、自治区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水土保持监管全面加强,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认真落实国务院“放管服”精神,进一步精简优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审批,对各类开发区推行区域评估,简化自主验收报备程序和内容,规范水土保持承诺制管理。加强水土保持普法宣传,真正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水土保持法制体系,保障生态安全。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配套制度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建成布局合理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立广西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制度,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4)水土保持监测能力稳步提升。水土流失监测点数据采集和资料整编工作稳步推进。推动灌阳秀江小流域、武宣凤沿小流域、宁明坡耕地等一系列典型小流域的监测工作。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科研、示范和科普教育功能不断完善,国家动态水土流失监测点工作有序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不断完善。

(5)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部署全面推进。“十三五”期间,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委托第三方单位做技术支撑,部署了广西水土流失遥感普查与更新调查成果应用系统,并全面应用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系统及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管理系统,指导和组织全区开展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监管,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

(6)水土保持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广西制定出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办法,并在乐业县等县开展以奖代补试点。我区以奖代补试点工作充分优化了奖补流程,简化了工作程序,有效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提高了中央及自治区资金投入效益,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建设主体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土地流转、雇佣当地群众务工、土地分红、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动了项目区贫困群众的脱贫。

1.3 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综合治理任务艰巨,水土流失问题仍然突出。水土流失面积38 453.65 km2,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6.18%,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艰巨。从水土流失变化及组成情况来看,治理难度小、工程见效快的水土流失地区优先得到治理,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桂西北石漠化地区及桂东南崩岗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十分迫切,后续治理难度加大;人为耕作、除草等农业生产活动,加之水土保持设施破损,造成耕地、园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日益凸显。

(2)综合治理标准、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广西“十三五”期间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投入为16.47亿元,虽是“十二五”投入的1.55 倍,但相对于治理面积2 932.5 km2,单位面积投入依然过低。投资来源渠道单一,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投入的16.47 亿投资中,中央补助资金占10.87亿元占比66.00%,自治区投入5.26 亿元占比31.94%。水土保持治理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对偏低,水土保持项目民营资本和社会资金介入乏力,社会和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加之地方财政有限,造成水土保持投入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由于投入不足,很多实施项目的治理标准也不高,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系统配套不齐,综合治理效益难以充分体现。

(3)水土保持监管能力有待提升。近年来广西区在水土保持政务公开、办公自动化等方面能力建设不断加强,但是监管能力建设方面还有待完善,目前各项水土保持配套规定和制度依然有待完善,行政许可及其他各项监管工作需更加规范。部分县(市、区)水土保持监管机构、监管队伍、人员配置有待优化。部分地区监管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升,监管人员法律素质和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监测评价能力尚不能满足监管要求。根据我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生态建设需求,全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尚不完善,不能完全反映全区水土保持监测需求,水土保持监测点和野外抽样调查单元不足;二是监测设施设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低,技术人员缺乏;三是监测信息服务手段差,信息建设有待改善,服务内容和范围有限;四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程度低,数据种类单一,多为土壤侵蚀信息,不能全面描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现状与发展态势;五是监测网络管理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

(5)水土保持信息化体系不完善。目前广西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信息技术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信息资源整合程度不深,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安全防护能力不足,距离水利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差距。水土保持信息资源分散布局,信息孤岛依然存在,信息化建设的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不能充分发挥,无法有力支撑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管理能力的提升。

2 广西“十四五”水土保持规划基本原则和目标

2.1 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统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坡耕地治理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生产作业道路等,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创造更多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充分应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在统筹考虑我区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按先易后难、梯次推进,以水土流失分布相对集中,治理需求迫切的集中连片的小流域为整治重点,突出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同时便于项目实施和管理。

(3)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坚持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在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

(4)坚持系统观念,科学治理。针对项目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等,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统筹好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遵循水土流失机理和规律,以水土流失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础,突出治理质量提升,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精准施策,统筹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5)坚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坚持深化水土保持领域改革,大力推进水土保持政务服务标准化、便利化。落实地方政府水土保持主体责任,创新多元投入和监管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更好地发挥政府与市场各方面作用。不断完善各项水土保持政策制度,加大失信惩治力度,强化制度执行与有效监管,增强发展动能和活力。

(6)坚持创新引领,注重效益。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对水土保持改革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充分运用好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推动信息化技术与水土保持业务深度融合,提升监管效能、治理水平和监测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2.2 规划目标

到2025年,建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水土保持政策制度、责任落实、基础支撑和工作保障体系,初步实现水土保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减少、强度进一步降低,水土保持质量效益有效提升、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600 km2,全区水土保持率提高到84.71%以上。

(1)监管方面。建立系统完整、责任明确、严格高效、规范有序的监管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实行人为水土流失常态化监管,实施“两单”制度,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2)综合治理。建立部门协同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加快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50 km2。

(3)监测和信息化应用。优化调整监测站网布局,形成科学有效的监测支撑体系,发挥监测对管理的支撑作用。全面推进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全面实现信息化在治理、监管、监测体系中的应用。建设智慧水保,依托智慧水利建设,力争建成互联互通的水土保持信息平台,根据全区水利信息化“一盘棋”要求,积极融入广西水利信息化系统。

3 广西“十四五”水土保持规划总体布局和措施体系

根据水土流失现状和分布,依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 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 年)》区划成果,本次规划经过对部分区域现场踏勘及查阅相关影像资料,依据区域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等,将全区划分为桂东北山地水源涵养保土区、桂东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养区、桂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桂南沿海丘陵台地人居环境维护区、桂北山地水源涵养区和桂西峰丛洼地蓄水保土区6个类型区。

3.1 桂东北山地水源涵养保土区

本区位于广西东北部,边缘与贵州、湖南、广东接壤,范围包括桂林市雁山区、临桂区、灵川县、全州县、兴安县、灌阳县、龙胜县、资源县、平乐县、恭城县、荔浦市;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和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本区是桂贺江、湘资江等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本区局部地区由于森林砍伐、乱垦乱挖、开矿、山地农林开发等人为原因,使得植被遭到破坏,加之位于暴雨中心,雨量大,暴雨次数多,水土流失外营力作用充分,裸露的土地在降雨溅击和径流的冲刷作用下,造成局部地区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1)主攻方向。加强湘灌江、桂贺江源头的封育保护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强化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重要水源地的预防和监督管理,保障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对坡地农业开发的预防监督,积极推进水土保持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重点举措。重点开展封育保护、以提升水源地河源区水源涵养能力为重点,推进山地森林植被保护和建设;继续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加强河坡护砌,对河沟、湖库边坡进行治理,加强植被保护带建设,修建小型拦、蓄工程;在河川两侧的人口密集区,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选择适宜的农、果、休闲旅游复合经营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3.2 桂东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养区

本分区位于广西东部,边缘与广东接壤,范围包括梧州市各县(市、区),贵港市平南县、桂平市,玉林市容县、兴业县、北流市,贺州市八步区、平桂区、昭平县、钟山县,共计16 个县(市、区)。区域地形趋势为南北高中间低。区内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农业开发程度高,原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加上本区土壤多为花岗岩风化形成,土质疏松,遇到暴雨,很容易产生水土流失,本区是广西崩岗发育最为严重的地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也经常发生。

(1)主攻方向。加强对饮用水源地、水库集水区、水源涵养林保护,大力开展水土流失、崩岗综合治理;加强生态林建设,发展乡土树种,提高林地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功能。

(2)重点举措。重点开展山区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林建设,边远山区实施封山育林,局部崩岗发育地区实施削、排、拦、种综合整治,水源地和村屯居民集中居住点周边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布置村庄美化,对垃圾、污水进行处理。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测与监管。

3.3 桂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

本分区位于广西中部,范围包括南宁市武鸣区、上林县、宾阳县、横州市,柳州市鱼峰区、柳南区、柳北区、城中区、柳江县、柳城县,贵港市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来宾市兴宾区、象州县、武宣县、合山市,共计18 个县(市、区),本区农林开发强度大,坡耕地面积较大,坡耕地种植、缓坡地的纯林种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近年来,本区域坡耕地有退化趋势,土层变薄,有机质累积减少,矿物质流失严重,且坡度越大,这种趋势越明显,造成的土壤流失又会淤积江河湖库,影响水利设施和航运。

(1)主攻方向。以山丘、微丘区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及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构建保土蓄水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2)重点举措。加强对坡地农林业开发的预防监督;加大石漠化区域的封育保护力度,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山丘区坡耕地治理,在农村生产区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和现有梯田改造及配套工程建设,保护土地资源;推进山区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荒山荒坡林草植被;积极推进城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减少面源污染,维护人居环境。加强农林开发活动的人为水土流失监测监管,选择适宜的农、果、休闲旅游复合经营模式。

3.4 桂南沿海丘陵台地人居环境维护区

本分区位于广西南部,包括南宁市兴宁区、青秀区、江南区、西乡塘区、良庆区、邕宁区,北海海城区、银海区、铁山港区、合浦县,防城港市港口区、防城区、上思县、东兴市,钦州市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浦北县,玉林市博白县、陆川县、玉州区、福绵区。本区是广西新时期经济核心增长极,也是农业高产区,由于人类活动频繁,破坏植被现象普遍存在,森林覆盖率低,且由于历史的原因,水土保持功能较强的原生植被遗存很少,目前的森林多为林种结构单一的用材林,生态功能差,林下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1)主攻方向。以人居环境改善和水源保护、饮用水安全为主,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和提升生态功能,科学推进森林抚育和修复。

(2)重点举措。重点保护十万大山生态屏障的林地,保护桂南沿海主要河流发源地和集水区林地,加强生态林建设,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增强防护功能;积极推进城郊区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强九洲江、南流江等重要河流的面源污染防治,维护水质安全,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水源地植被建设,营造库、塘、河堤岸营造植物保护带;加强崩岗和沟道治理;强化人口和经济开发集中、农林开发规模大的区域人为水土流失监测监管。

3.5 桂北山地水源涵养区

本区位于广西北部,边缘与贵州、湖南接壤,范围包括柳州市融安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共计3个县(市、区)。本区是柳江上游重要集水区,近年来因原始森林破坏,虽然种植人工林,但是林种单一,水源涵养能力有所下降。由于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多,为降雨径流提供了较大的势能,森林植被一旦破坏,容易引起水土流失。

(1)主攻方向。加强对柳江流域上游的封育保护,严格保护山丘区生态公益林,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加强对坡地农业开发的预防监督,巩固封育保护成果。

(2)重点举措。强化水源地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推进退耕还林和山丘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积极发展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实施封山育林,加大天然林保护;选择适宜的农、林、果、休闲旅游复合经营模式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

3.6 桂西峰丛洼地蓄水保土区

本区范围包括南宁市隆安县、马山县,百色市各区、县,河池市各区、县,崇左市各区、县以及来宾市忻城县。本区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带、广西丘陵山区的后缘地带,地处桂西南岩溶山地,地貌表现类型主要为峰丛洼地、谷地、峰林谷地,均有大面积分布,区内峰高谷深。由于降雨时空分配不均,暴雨集中,加上森林植被屡遭破坏,水源涵蓄能力差,且区域地形陡峭,容易形成冲刷力强的地表径流,该区域石漠化严重,是广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1)主攻方向。以桂西北岩溶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岩溶石漠化治理,持续开展坡耕地综合治理及梯田提质增效工程,以红水河、左右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为重点,强化林草保护与修复。

(2)重点举措。加大石漠化区域的封育保护力度,禁止毁林垦植或陡坡开垦,对岩溶区土地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遏制生态退化和石漠化,保证农林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保护天然林草,加强对红水河和左右江集水区的封育保护和水源涵养林建设,保障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稳步推进25°以上陡坡地退耕还林;加强山丘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林草建设,选择适宜的农、林、果复合经营模式;开展坡耕地综合治理,合理配套引、排、蓄水等小型水利水保设施,保护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猜你喜欢

十四五水土保持广西
广西贵港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