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进校园少年法庭法官责无旁贷

2022-05-30文/秦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海淀区审判宪法

文/秦 硕

主持人导语

你参观过人民法院吗?

在法院观摩旁听时,你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吗?

你听过法官讲述法治故事吗?

听法官讲故事,是不是就觉得法律不那么晦涩难懂了?

将司法案件画成漫画,你有兴趣看吗?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让我们来看看秦硕法官和她所在的少年法庭,

是怎样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

又是怎样给中小学生讲法治故事的。

杨敬之

我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的一名法官。海淀区作为首都教育文化大区,学校多、学生多,涉未成年人的案件也相对多一些。海淀区人民法院早在1987年就成立了少年法庭,专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及特定的大学生犯罪案件,经过35年的发展,探索出了一系列特色审判机制,并积累了丰富的帮教、救助未成年人的经验,成绩斐然。

一、激发法官智慧,上好校园法治课

2012年7月,我怀着无比激动和期待的心情调任到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工作,那时“在帮教中司法,进行少年审判”的“海淀模式”已经运行了20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效果也不错,在此模式下被帮教挽救的孩子无一再犯。但审判延伸工作的成效应该体现在更多的地方,可那时很少有学校能主动要求法官进校园开展法治教育。记得10年前,我第一次被邀请到学校讲法治课时,这个学校的老师把我领进广播室,对我说:“今天咱们就通过广播给孩子们讲讲法律吧,您注意把握时间……”其实,我为了这一课着实下了不少功夫,不但制作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PPT,还精心准备了演讲稿和案例资料,却全都没有用上。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萌生了改变少年法庭工作模式的想法。

2013年下半年,少年法庭扩大了受案范围,增加了审理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刑事案件以及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民事案件的工作,不再只单一审理未成年人犯罪以及特定的大学生犯罪的刑事案件了,成了兼顾刑事、民事的专业化综合审判庭。凭借多年的办案经验,我们发现,未成年人出现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并不在其自身,而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成年人对其的侵害、保障不力以及外在环境的消极影响,使得这些未成年人产生了不良思想与行为。判后的个案能帮助解决一个孩子的问题,却无法扭转未成年人群体法律意识差、自护自救能力弱的局面。而少年法庭见证了无数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但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和资源,帮助未成年人群体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则需法官发挥主动性,运用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同年12月4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举办了第一届“国家宪法日”主题宣教活动。自此,每年的国家宪法日,我们都会开展不同形式的宪法宣传,比如把孩子们请进法院,让他们站在法徽下诵读《宪法》,探秘法官的工作,旁听庭审,参与知识竞赛,做一做小法官等。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还会收到法官送来的礼物。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每每听到孩子们说“我知道!”“我记住啦!”“我们还能再来吗?”等充满期待的话语时,我都十分高兴,并感到开放日的目的已经实现了。只要孩子们记住哪怕一个法律知识点,就能提高他们对危险的认识,就可能避免一次侵犯行为的发生。久而久之,必定能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颗法治的种子,最终长成法治的参天大树。

2015年,我们开始编写未成年人典型案例绘本,将案例画成漫画,并注明具体法律规定、法官提示,面向未成年人发行,每年一册,至今从未间断。

2017年,我们又开始与海淀区学校开展深入合作,针对不同学校设计法治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以及学校的需求,打造“一校一特色”法治课堂品牌。

2020年,我们持续开展的“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已在海淀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少年法庭的法官们每个月都会接到各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邀请,为在校在园教师、家长、学生开办法治教育课堂。在“教师法治课”“新生家长课”上,法官与教师、家长和他们的孩子们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并且帮助他们培养了法治思维,提高了维权的能力。我们还在开学季、毕业季、“六一”国际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全国交通安全日、国际禁毒日等纪念日、节假日,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内容、不同案例的普法活动,由此搭建了与学校、家庭、社会共享的法治教育平台。

二、 延伸审判职能,将生动的司法实践引入法治教育

2021年6月,《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八五”普法规划)发布。作为一名少年法庭法官,我从本职工作出发,马上行动,画了重点:

—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尊法守法习惯。充实完善法治教育教材相关内容,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高考中的内容占比。推进教师网络法治教育培训,5年内对所有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进行1次轮训。探索设立“法学+教育学”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等项目,加强法治教育师资培养。持续举办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全国青少年网上学法用法等活动。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推广法治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深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学习宣传。进一步完善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

—深化依法治校。深化“法律进学校”,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健全依法治理制度体系,加强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切实提升依法办学、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落实“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防范校园欺凌、性侵害等方面法治教育,深化学校及周边环境依法治理。

“八五”普法规划目标明确、要求具体。作为基层少年法庭法官,我发现它与我们的工作很“合拍”,法治不再是一门编外课程了,每一个青少年都需要学它、懂它。

我负责跟踪的一名涉罪未成年人曾对我说:“把我的事情告诉更多的学生吧,让他们不要犯我的错误。如果我当时懂法,就一定不会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我给教师们开展如何应对校园事故的讲座后,教师们对我说:“有机会再给我们说说学生欺凌怎么界定和防治,好不好?”我在上了新生家长课后,学校反馈家长和学校的配合度有了明显提升。这些就是真实的普法效果,通过我们的工作使法律不再是一个个生涩难懂的法条,而是接地气、容易理解的生动案例。

法治进校园,不仅是给学生读读法条、讲讲规则那么简单,还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法,用生动的司法实践来开展法治学习。少年法庭作为专业的审判庭室,具备案例资源、处理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并了解孩子们的身边事,知晓风险与危险的后果,所以校园普法已经成了少年法庭法官们的重点审判延伸工作。

经过对审判经验的总结与探索,我们升级了工作方法,创新建立“2+1+2”防·护型少年审判的“海淀模式”,以审判为中心,前置建立“警示+预防”审前防御机制,后续设置“帮教+救助”判后保护机制。通过司法职能的延伸,实现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现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忠实履行着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以维护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们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猜你喜欢

海淀区审判宪法
交通运输部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Chapter 20 Extreme torment 第20章 极度惩罚
我的梦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建校60周年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飞吧!少年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五个到位”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审判试点工作
未来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