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多元体验建构创智课堂
—以“法律作用大”教学为例

2022-05-30华琳智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法律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聚焦法治学习,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能力和道德水平,用法治教育专册的方式集中讲授法治知识,以宪法精神为主线,紧扣《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针对“生活与法”“公民与法”“国家与法”“社会与法”四个学习领域,开展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教育。

图1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为学科育人,涵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进行一场“学习的革命”。在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对知识的直输多、具身性弱,不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教育专册对于知识性和价值性统一的要求。而体验性学习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体验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多元体验的教学环节与环境,让学生将课堂新知与自身原有认知结构关联,进而对教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由“法律是什么”“生活与法律”“法律作用大”三个框题组成。其中第三框题“法律作用大”,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的三个作用,即“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判断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作用、维护人们权利的保障作用”。

笔者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小学六年级学生对于法律的了解是肤浅的,对法律的认知是狭窄片面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认为法律是大人的事情,和自己无关;认为法律有威严,只是用来制裁坏人、恶人的;认为法律规定的都是国家大事,离自己的生活很远。

为了扭转这些观念,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本知识,笔者用三个环节“法律如同指南针”“法律如同尺子”“法律如同武器”串联课堂教学,并且运用多元体验教学法帮助学生“情境体验生情感、认知体验育认同、行为体验促行动”,着重解决“借助各种活动认识法律指引行为方向、衡量行为对错、维护合法权益的作用”这一教学重点,使学生深化对该课的理解,感知生活中的法律,树立法律可以让人们和谐相处、让生活更加美好的观念。

一 关注环境设计,情境体验生情感

教学“法律如同指南针,能指引行为方向”环节时,教师应恪守真实性、价值性、开放性的原则进行环境设计,可开展如下活动:

1.播放视频

镜头1:星湾学校“十佳少年”获得者赵同学的校园生活。

文字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

镜头2:颁奖仪式上,赵同学拿到了“十佳少年”的奖牌,并获得了300元奖学金。

文字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

镜头3:赵同学在校园中主动与老师打招呼,上课时专心听讲,课间遵守纪律,课外认真完成作业。

文字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课堂讨论

赵同学行使了哪些权利?他在校园中除了享受权利,还应该履行哪些义务?

3.答疑,进行小结

(略)

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去发现案例与自身的关联,意识到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小事也与法律有关,由此建立生活与法律的联系,感悟“时时、处处、事事有法律”。通过环境设计,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法律的重要作用,明白法律如同指南针,指引着人们行为的方向。在熟悉的校园生活环境中,学生们热烈讨论、充分互动,不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二 聚焦教学取向,认知体验育认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征。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时,不仅应传授课本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体验、思考和运用法治知识。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聚焦“逻辑感、统整感、时代感”的教学取向,通过开展认知体验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并对所学知识形成价值认同。

教学“法律如同尺子,能衡量行为对错”环节时,笔者选取了以下三个情境,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学习。

情境一:某市公安交警支队民警拦下了未戴安全头盔的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杨女士,依据本地交通管理办法当场罚款二十元。但杨女士认为戴不戴头盔是自己的自由,交警无权干涉。

探究一:交警为什么要处罚杨女士?执法依据是什么?杨女士驾车不戴头盔可能带来什么后果?

情境二:小张是一名刚从普通学校毕业的健全人,小李是一名刚从特殊学校毕业的残疾人。小张自己找到了工作,小李在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

探究二:同样是找工作,为什么残疾人小李会受到政府的帮助?

情境三:电动车车主闯红灯后撞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电动车车主因此跌倒受伤。交警经现场勘查依法认定电动车车主负全责。但电动车车主不服,提出复核申请。

探究三:在很多人的认知中,非机动车相较于机动车来说是弱势的,但为何交警判定小轿车司机无责?执法依据是什么?

这一环节的情境设计围绕“法律如同尺子,能衡量行为对错”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分析案例,构建内在的逻辑关联。对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明白道德、纪律、法律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通过分析案例明白当地执法机关开展“一盔一带”行动保障了人们的出行安全,政府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援助体现出了法律让社会更平等,交警依法判定机动车司机免责源于法律具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

教师只有聚焦教学取向,做有心人,才能让学生在认知体验中加深对法治的理解,让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法治核心素养,明确法律能够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三 坚守学生立场,行为体验促行动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五“我们的国家”中的第十三条规定:(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道我国颁布的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形成初步的民主与法制意识。(中、高)”《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规定的小学高年级(3—6年级)的教学内容与《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内容有相似之处,其核心就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学生的认知水平、法治意识获得了提升,理解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但仍然缺乏法治实践。为此,进入教学环节三“法律如同武器,能维护合法权益”时,教师需重点提升学生的内驱力、生长力、思辨力,可在教学中组织辩论或普法微讲堂活动等。

案例:王叔叔的银行卡丢失后,在没有及时办理挂失期间被人盗刷了一万八千元,于是他寻求警察的帮助。警察经过侦查,发现盗刷王叔叔卡的是一名拾荒老人。当警察找到老人时,老人说银行卡是他捡来的,既没偷又没抢,所以用这张卡取钱并不违法,这张银行卡他也不愿还给王叔叔。

正方:王叔叔有权要回自己的银行卡和被盗刷的一万八千元。

反方:老人没偷没抢,用卡取钱不属于违法行为,也不用归还银行卡。

辩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纠正自身对法律原有认识的局限性,明白法律是维护人们合法权益的武器,理解法律是有相应制度配合的、有生命力的社会规则,它的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军队、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国家组织都能给予其充分的保障。当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如果因为一些原因无力维权时,还可以通过法律援助等方式解决问题。

学到这里,教师还可顺势进行延学指导。以笔者在学校开展的“星湾普法微讲堂”为例。

镜头一:班中一名学生讲述“身边的法治故事”。大伯过生日,来祝寿的亲友们自觉绿色出行,开车的人自觉在杯中倒上无酒精饮料,无一人酒后驾车。

作业一:继续搜集“身边的法治故事”,完成第二、第三期小视频,在公众号上推广。

作业二:交通安全从我做起,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小组为单位,走进社区做好法治宣传、展示、推广工作。

四 结语

在进行“法律作用大”这一框题的教学时,教师需要运用多元体验教学法,通过“情境体验生情感、认知体验育认同、行为体验促行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提升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需要一线教师总览教材内容,对教学重难点心中有数,理清单元间、课间及课内、各栏目建构的逻辑,推进课堂教学有序开展,做到课程内容导向明确、德法兼修,科学严谨、联系生活,方法得当、增强实践。除了以案说法、模拟法庭、法治辩论等,教师还可以将正式、系统的学科教学与有针对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开展课堂的各个环节。

希望广大“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重视环境设计、教学取向、学生立场,提升教学吸引力,形成育人合力,增强育人效果,由此建构起素养立意、学为中心、思维进阶、情智共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图2 “法律作用大”教学流程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让人死亡的法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