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地区青少年法治教育路径分析*

2022-05-30宋晓芳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陕北法治青少年

文/宋晓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良好的法治素养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对于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关键性意义。陕北地区曾是新民主主义法制建设的前沿阵地,积累了丰富的法制宣传经验,但却在推进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进程中存在诸多不足。本文以调研问卷和访谈为依据,分析陕北地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一、调研介绍

1.调研范围

此次调研范围涵盖延安和榆林两个市区,具体包括安塞、志丹、吴起、延川、清涧、定边、绥德等县区。调研学校有延安大学附中、延安市育英中学、延安中学、延安市宝塔区第二中学、延安市实验中学、延安市宝塔区北关小学、延安市宝塔区圣地小学、延安市宝塔区育才小学、榆林市实验中学、榆林学院附属中学、绥德县第五小学、绥德县明德小学、绥德县远竹中学、绥德中学、榆林市第二十四小学、子洲县实验中学、志丹中学、安塞初级中学、洛川中学、富县高级中学等。

2.调研对象

此次调研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另一类是教师,以德育主任、“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为主。

3.调研方式

主要有收集资料、开展访谈、问卷调查三种方式。

二、陕北地区青少年法治教育现状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指导下,陕北地区各校开展的法治教育工作较之前已有很大的进步,但力度、广度和深度与其他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改进。另外,陕北地区的法治教育成果还不多,教育效果也一般。

1.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小学低年级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专门课时,安排法治教育内容;小学高年级要加大法治教育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比重,原则上不少于1/3;初中阶段,采取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专门教学单元或者集中在某一学期以专册方式实施教学,保证法治教育时间。高中教育阶段,思想政治课要设置专门的课程模块,可以采取分册方式,将法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独立组成部分,或者加大法治教育选修课的课时。高等教育阶段要把法治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范畴,开设法治基础课或者其他相关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陕北地区大部分的小学、初中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但只有12.11%的小学一到三年级学生反映自己上过法治课,另外有7.72%的学生反映自己升入高中后才上的法治课。调查中,还有高达20%的学生反映自己并未上过法治课。关于法治课课时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调研显示,每周上1至2节法治课的学生占比只有50%,每周上3至4节法治课的学生占比更少,只有30%。出现这样的问题,说明陕北地区的部分学校还未意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还未对法治教育的育人效果有明确认知。

2021年12月10日,《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经教育部第三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同意后公布,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办法》要求:“每所学校应当配备至少1名法治副校长,师生人数多、有需求的学校,可以聘任2名以上5名以下法治副校长。”其实,关于设置法治副校长的要求早在2002年《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已提出:“在中小学推行兼职法制副校长制度,从政法机关选派政治觉悟高、有责任感、业务精、宣讲能力强的政法干部到所在辖区中小学校兼任法制副校长,协助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和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但时隔20年,在《办法》即将实施的现在,陕北地区仍有部分学校未建立起法治副校长的聘任和管理机制,没有聘任法治副校长,或者聘任了法治副校长,但没有发挥其作用,只是让这些法治副校长开展了几次法治报告或者讲座,基本没有让他们做帮助学校制定法治教育规划、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法治教育活动以及督促学校积极推进法治教育的工作,让法治副校长成了一种“形式主义”。

2.开展法治教育的专业性不强

“道德与法治”课中,包括“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但它们是分属不同范畴的不同概念。法治和德治虽然是人类管理社会、阶级社会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它们的确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现象。调研问卷显示,陕北地区的大部分青少年对于学习法治知识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但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有些学生虽然上过“道德与法治”课,可对道德和法治的概念以及关系认识模糊,对道德与法治的理念理解不深,缺乏对法治常识的认知。究其原因,与学校法治教育专业水平低、专业性不强有关。部分学校将法治教育课、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混在一起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分不清法治与道德的概念与界限,对道德行为与法治行为的认知出现了混淆,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时缺乏维权的意识与能力,对法律救济的途径也一无所知。

3.法治教育的创新性不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并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2021年11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提升教育系统普法工作质量和水平,教育部制定发布了《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规划》要求:“推广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随着法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教学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教育创新,传统的法律知识灌输教学逐渐转变为灵活多样的议题式教学、思辨式教学等,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但是,陕北地区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模式创新程度仍然不足,教师对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的设计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各校开展法治教育的途径主要以上法治课(58.37%)、观看法治教育宣传片(49.23%)和听法治讲座(44.66%)为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模拟法庭等进行法治教育的情况极少。

陕北地区学校选用的校本教材虽有以案例形式编排的内容,但仍以介绍不同的法律规定为主,其中部分内容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大。另外,很多“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教学时轻权利教育、重义务教育,淡意识培养、重知识讲解,使法治教育在创新性本就不强的情况下,更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作用。

伴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信息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教科书上的内容已没办法满足所有青少年的心理需求,照本宣科的教学也不符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要求,更达不到国家对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系统创新要求。

4.法治教育的师资和资金不足

师资力量是保证法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法治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法治素养。一个法治素养不高的教师,一方面无法将法治理论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由于其对法治知识可能存在的认知错误,还可能使学生在理解知识时出现偏差。

陕北地区的师资力量,不管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都不容乐观。笔者通过走访发现,大部分“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教师没有法律专业背景,甚至还有班主任或者其他学科老师兼任“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情况。另外,很多学校缺乏对“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训机制与管理评价体系。这些反映出陕北地区部分学校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师资和资金投入不足。

5.法治教育的家校协同机制不畅

知识经济背景下,学校和家长对青少年学业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法治教育通常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忽视。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其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但是,在陕北地区,家庭作为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培养法治意识这一功能尚未充分唤醒,部分家长的法治素养不高也成为无法有效开展家庭法治教育的原因,因此家校协同育人的局面尚未打开。

6.法治教育的效果参差不齐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总体目标中强调,法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学生具备与自身年龄和学业水平相当的法治素养与能力是反映法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但是,比较调研结果发现,在陕北地区只有68.13%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可以辨别自身行为是否合法,另有13%的青少年认为自身对法律的认同感不是很强烈。这些数据说明陕北地区的法治教育效果不佳,仍要在此方面加大整改与投入力度。

三、陕北地区法治教育的提升路径

基于陕北地区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应在具体落实上抓细抓牢,从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

1.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法治教育扎实有效开展

陕北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重视起来,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的各项要求和工作安排进行进一步细化。一是要保障开展法治教育的经费投入;二是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法治教育工作推进机制,设计一套集导向、激励、监督和考核为一体的评价机制,将部门的内部评价和相关机构的外部评价相结合,将自上而下的行政评价和自下而上的民意评价相结合,通过充分、及时、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促进法治教育工作向深向实发展。

对于学校来讲,除开齐法治教育课程、保证其课时外,可以借鉴“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路,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法治教育格局,让其他学科与法治课同向同行,将法治知识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学校可以借鉴延安时期“法治教育隐性存在于社会教育”的做法,注重法治教育方式的显性和隐性结合,尽量将法治教育生活化,强调法治观念的启蒙教育和养成教育。

2.依托家庭教育巩固法治教育效果

法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参与和协同配合。因此应该强化学校和家庭法治教育环节的有效衔接,建立家校法治教育的长效共建机制,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接受法治教育,在家里也能受到法治的熏陶,也能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

学校作为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发挥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传授知识、塑造价值、形成信仰的功能,帮助家长在校园外对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第一,搭建家校共话法治教育平台,在家长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文艺活动、家长开放日上,引入法治话题,布置法治课家庭作业,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法治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家校法治教育氛围;第二,成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委员会作用,从点到线、从线到面,逐步形成法治教育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第三,充分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纪念日,组织学生进社区开展法治教育活动,为人民群众普法,增强全社会的守法用法意识。

3.借助外部力量充实法治教育队伍

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除了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力外,还需政府和社会的参与,组建起一套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效联动机制,最终形成法治教育的多方共育格局。为此,应让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员成为帮助学校和社会推动法治教育工作向前发展的力量。

4.提高师资水平增强法治教育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培养学生法治核心素养的主力,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使命。因此,学校在建设教师队伍时,应当优先招聘有法律专业背景的教师。另外,要加大现有“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教师(包括代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法治知识水平,增强其法治素养。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教师的法治素养关乎法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水平,甚至影响到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目标的实现,而提升教师法治专业水平无疑是提升法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一是借助大数据资源组织教师开展线上法治学习,利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微课等线上法治教学资源,夯实其法治理论基础;二是利用“国培计划”等线上线下教师培训项目,帮助教师学习法治知识,增强实践操练,让继续教育成为日常。

5.依托文化载体创新法治教育形式

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曾说:“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法治也是一种文化,也可以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法治文化提升青少年核心素养,用法治浸润其心,可以有效帮助他们对法治产生自主需求,促使法律成为其行动的指南。

法治教育的相关主体一定要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建设法治文化阵地。陕北地区法治教师应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表达开展法治教育,用陕北特有的法治文化滋养和熏陶青少年,努力营造有利于他们的外部环境,与时俱进地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帮助他们理解法治文化的内涵和历史变迁,这也是提升学生法治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

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千年历史积淀后形成的价值取向,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历史推动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因此,开展法治教育时,教师可以选取比较有名的、学生熟知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进行教学设计,不仅能在无形中增进学生对法治的亲近感,更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增进其对法治理念历史演进的理解,培育法治思维惯性。

陕北是红色法治文化的发祥地,这里不仅有谢觉哉、董必武、雷经天、马锡五等红色法治先驱者,更有丰富的民主法治历史,因此留下了宝贵的法治宣传教育经验。红色法治文化是陕北地区开展法治教育的特色文化资源,赓续红色法治精神、传承红色法治基因也是陕北地区青少年的使命。学校、教师应使用好这些红色法治资源来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以“红色”为主题将课堂内外的法治教育活动串联起来,实现学生对法治从认知、认同上升至信仰的不断升级。

结 语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这一差异却意味着青少年法治教育已超越了基本的普法思维,从知识层面的教育上升到了意识层面的教育。因此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共同努力,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法治素养、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让法治教育工作走得快、走得稳、走得好。

猜你喜欢

陕北法治青少年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青少年发明家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党建地图·陕北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