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活血”针刺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研究*
2022-05-30苏建伟崔春苗杨毓宏李永峰惠建荣
苏建伟 崔春苗** 杨毓宏 李永峰 惠建荣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医院康复医学科,陕西 杨凌 712100;2.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陕西 咸阳,712046)
急性踝关节扭伤是指踝关节软组织韧带损伤引起的踝关节肿胀、疼痛,甚至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常与踩空、弹跳或足部运动时用力过猛或不当等因素有关[1]。踝扭伤在临床中极为常见,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较多,临床上一般分为内翻扭伤和外翻扭伤两大类,前者多见。据报道,急性踝关节扭伤约占运动损伤的20%[2-3],其中约20%~40%的患者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病情迁延日久,出现慢性损伤使踝关节稳定性降低[4-5],导致踝关节反复扭伤,甚至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从而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行气活血”针刺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4月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医院康复科就诊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60例,扭伤患者均为内翻损伤者,年龄在18~27岁之间,均为在校大学生,按其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受伤肢体分布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晕针、皮肤灼伤等不良事件发生,无病例脱落。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2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骨科学》[6]中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相关诊断标准。①有明确的踝部扭伤史;②伤后踝关节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皮下瘀斑,伴活动受限;③损伤局部压痛明显,内翻损伤活动时外踝前下方疼痛,外翻损伤活动时内踝前下方压痛;④X线检查无骨折和脱位征象。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病程在2周以内;③患处无开放性伤口;④患处既往无关节扭伤病史,且为单侧。
1.4排除标准 ①踝关节外翻损伤者;②出现开放性损伤,或伴有骨折、脱位、韧带断裂者;③近1周内接受过其他治疗措施者;④晕针或对针灸过敏者;⑤患有其他严重疾病不适合针灸者。
1.5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运动损伤早期处理原则(RICE原则)进行常规处理,即休息制动、冰敷、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24 h内予以冰敷(每次15~20 min,每天2次),同时用弹力绷带均匀包扎患处,平素休息时注意抬高患肢、避免患肢负重。
1.5.1治疗组 给予“行气活血”针刺法治疗,主穴:间使(双侧)、三阴交(双侧)、太渊(双侧);配穴:丘墟、足临泣、京骨、束骨(均取患侧)。
操作方法:令患者仰卧位,取“华佗牌,承臻”0.25 mm×40 mm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间使、三阴交采用常规针刺,太渊针刺时应避开桡动脉。再根据损伤部位辨别所属经络,若损伤部位在胆经上,则用一次性棉签按压患侧丘墟、足临泣,寻找穴位局部较敏感的痛点,对其进行常规针刺;若损伤部位在膀胱经上,则用一次性棉签按压患侧京骨、束骨,寻找穴位局部较敏感的痛点,对其进行常规针刺;若损伤范围较大,则在丘墟、足临泣、京骨、束骨中选取疼痛较敏感的两穴针刺即可。以上穴位针刺得气后,给予捻转泻法,每隔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7次,共治疗1 w。
1.5.2对照组 给予超短波治疗(汕头市医用设备厂有限公司,D-L-C-M脉冲超短波电疗机),连续波,48 h内采用无热量,48 h后改用微热量或温热量,每日1次,每次20~25 min,治疗周期同治疗组。
1.6观察指标
1.6.1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①痊愈:>95%,踝关节肿痛消失,关节稳定,关节功能正常;②显效:<95%,≥70%,踝关节轻度肿胀或皮下瘀斑,疼痛较前明显减轻;③有效:<70%,≥30%,踝关节肿胀或皮下瘀斑,步行乏力、疼痛较前减轻;④无效:<30%,踝关节肿胀疼痛无改善,关节不稳定,活动受限。
1.6.2疼痛程度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分为四个等级,0表示不痛,10表示最痛,0~2代表“优”,3~5代表“良”,6~8代表“可”,8~10代表“差”。病人根据自身疼痛程度选择0~10之间对应的分值。
1.6.3踝关节功能评定 采用踝-后足功能评分量表(AOFA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的功能活动,AOFAS包括疼痛、步态、足踝活动等多个方面,总分为100分,90~100为优,75~89为良,50~74为一般,<50为差,得分越高表示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的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检验水准,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组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治疗3 d、5 d、7 d后,VA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治疗5 d、7 d后,VA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在治疗3 d、5 d、7 d后,VAS评分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在3 d、5 d、7 d后疼痛程度较对照组缓解明显,并且起效较对照组快,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2两组治疗前后AOFAS评分比较 治疗组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治疗3 d、5 d、7 d后,AOFA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治疗5 d、7 d后,AOFA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在治疗3 d、5 d、7 d后,AOFAS评分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在3 d、5 d、7 d后踝关节功能活动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并且起效较对照组快,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OFAS评分比较
2.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4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急性踝关节扭伤属于中医学中“筋伤”“经筋病”等范畴,“筋”在中医基础中被称为“五体”之一,“主束骨而利机关”“诸筋者,皆属于节”是对筋生理功能的记载,即筋有联络关节形体、主司运动的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若经筋受损,则气血流滞不通,不通则痛。明代伤科专著《正体类要》提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说明若外力引起踝关节扭伤,除了筋骨肌肉损伤外、必然伴随机体内气血运行受损[8-10]。故大多数学者认为[11-13]踝扭伤是由于闪挫跌仆致局部筋络受损,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不通,血不归经,流于脉外,瘀滞皮下,而在损伤局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青紫等症状。凡跌打损伤之证,须围绕“气血”论治[14],《医宗金鉴》云:“伤损之证,肿痛者,乃瘀血凝结作痛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伤形,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故本病的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筋络瘀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瘀散则痛减[15],因此本病以行气活血、消肿止痛[16]为治疗原则。
“行气活血”针刺法是笔者在学习河南李氏针灸处方经验中,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归纳总结出的一种治疗方法,针对于辨证为气滞血瘀型的病证收效甚良。所选腧穴以间使、三阴交、太渊为主,间使为心包经经穴,张隐菴谓“心主血,心包主脉,君相之相合,故此之曰间使者……”,又因心包经与肝经互为同名经,同气相求,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在体合筋,故间使有行气散结、柔筋之效。三阴交为足三阴经气血交会之所,为治疗血证要穴,取之可改善患处组织血液循环[17-18],通调周身气血运行;已有研究证实[19],针刺三阴交可激活与疼痛相关的脑区来调节疼痛中枢网络,使脑内镇痛物质的代谢发生改变,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太渊为肺经原穴,居于寸口,属八会穴之脉会,《素问·经脉别论》言:“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血液在血管中周流不息,必须依赖肺气的推动和调节,故取太渊穴有通行全身气血、朝百脉之功[20],配伍后使间使、三阴交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更甚。配穴选取损伤部位所属经络的原穴和输穴,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及“输主体重节痛”的治疗原则,丘墟、京骨为胆经和膀胱经的原穴,取之可疏通经络,激发脏腑元气,推动气血运行;足临泣、束骨为胆经和膀胱经的输穴,“所注为输”,即脉气由浅入深,至此已较强盛,可谓脉气的枢纽部位,故输穴有交通阴阳、通调气血的作用[21]。诸穴合用,共奏行气活血、疏经通络之功。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治疗时间段内,“行气活血”针刺法与超短波相比较,可有效缓解踝扭伤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改善踝关节的活动功能。急性踝关节扭伤在学校运动会、军训中以及平时体育训练中极为常见,作为基层医疗保障人员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行气活血”针刺法简单易操作,且起效快,值得在基层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