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初学者爬泳上肢力量训练的教学实证研究

2022-05-30吴佳芳

关键词:初学者上肢专项

吴佳芳, 张 楠, 周 坤

(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引言

力量是运动之源,游泳运动与力量是紧密相连的,标准的技术动作需要力量的支撑。爬泳在游进过程中手臂的划水起着主要推进的作用,而腿部打水只能起到平衡身体姿势和相对较小的推进力,且打腿时的耗氧量要比划手大得多[1]。所以在制定专项力量计划时,上肢力量占大部分。爬泳的划水动作可以分为入水和前伸、下划和抓水、内划、上划、出水和空中移臂几个环节。其中下划和抓水、内划是技术动作的核心,简称高肘划水,也是主要使人体在水中前进的核心技术动作。但如果初学者力量较小,就会出现沉肘下划的错误动作。破坏身体的水平直线型,导致身体如水蛇一般在水中摆动,增加前进的阻力。因此,在短距离项目中,初学者想要更快地提高成绩,不但要增强上肢力量,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划水技术,但标准的技术动作需要有力量的支撑才得以实现[2]。加强上肢力量训练,可以有助于初学者更好地掌握划水技术动作,加大划水动作给身体带来的推进力,提高划水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小身体的耗氧量,事半功倍。现在很多高校的游泳课程,主要教授蛙泳和爬泳两种泳姿,其中爬泳技术动作对于初学者较难掌握。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想在较短的教学周期内,将上肢专项力量训练与爬泳教学相结合,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标准的爬泳技术动作,从而提高爬泳游进速度。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专业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必修课程,共30人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蛙泳和爬泳两种泳姿的技术动作。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搜索,检索游泳力量训练、游泳上肢力量、混合式游泳教学的关键词,阅读了与游泳专项力量方面的文献资料。

1.2.2 专家访谈法 在掌握相关的游泳上肢力量训练的理论基础上,对安徽省游泳中心的三名专业游泳教练和安徽省各高校的六名游泳专项老师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对游泳相关的力量训练计划的制定、测试指标和水中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访问。

1.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爬泳上肢力量训练的教学制定、专项体能、专项技术指标进行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所得的数据,利用WPS Office、SPSS.21版本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对实验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1.2.5 教学实验法 本文将上肢力量训练融入到爬泳教学中,进行专项体能和专项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增加上肢力量训练对比,提高爬泳教学的质量。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对象、时间、地点、器材

实验对象: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30名大学生作为此次实验对象,条件是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蛙泳和爬泳两种泳姿的技术动作。

实验时间:2021年3月—7月,36个学时,每周2个学时。

实验地点: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北馆游泳池、南馆训练房。

实验器材:橡皮条拉力、实心球、秒表。

2.2 教学内容设计及组织方案

表1 上肢力量陆上训练内容Table 1 Onshore training contents of upper limb strength

针对实验组的陆上力量训练是在课内进行,每次力量训练时间为30分钟,占总课时的30%。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水陆结合教学方案Table 2 Onshore-underwater combination teaching scheme of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3 实验的相关控制

2.3.1 实验中任课教师的控制 为了保证实验的教学质量,在实验过程中,由同一位游泳专职教师讲授游泳课程。在教学实验中尽量避免主观性,客观地进行爬泳教学实验, 使实验结果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

2.3.2 对实验对象的控制 实验对象均初步掌握了蛙泳和爬泳两种泳姿的技术动作。在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专项能力和专项技术进行考核。在教学中,对于请假的学生进行集中补课。要求除上课时间外,不单独参加游泳培训,不进行大强度的体能和力量训练,确保实验数据的有效性。

2.3.3 教学环境的控制 为保证教学安全,上课均在游泳池的浅水区进行教学。

2.3.4 技能考核评价的控制 实施教考分离制度,授课教师不参与最终评分。由另外三名教师对实验对象进行考核,实验对象的最终成绩取三名教师的平均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爬泳专项能力和爬泳专项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从《Swimming Fastest——The essential reference on technique,training,and program design》和《中国青少年游泳训练教学大纲》中,针对专项能力指标,选取了25米爬泳速度游、50米爬泳速度游和100米蛙泳和爬泳混合泳等指标。针对专项技术指标,选取了爬泳腿、爬泳手臂、爬泳呼吸以及爬泳完整配合技术等指标[4]。这几种指标可以充分体现游泳专项上肢力量对于爬泳速度和技术动作的干预,上肢力量训练针对短距离训练,涉及到提高无氧能力和肌肉无氧耐力2个过程,应该运用3种形式的练习。第一种为耐乳酸训练,目的是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无氧耐力;第二种为产乳酸练习,目的是提高糖酵解速率;第三种为爆发力训练,目的是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5]。

通过测试数据分析,实验前对30位实验对象进行爬泳腿技术、爬泳手臂技术、爬泳呼吸技术、爬泳完整配合技术,25米速度游、50米速度游和100米混合泳测试,表3、表4数据显示,这7个指标没有显著差异,这为爬泳教学增加上肢力量的实验奠定了基础。

表3 实验前爬泳专项能力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Table 3 Statistics of test results of special ability indexes of crawl swimming before the experiment

表4 实验前爬泳专项技术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Table 4 Statistics of test results of special technical indexes of crawl swimming before the experiment

3.2 对照组爬泳专项能力和爬泳专项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通过教学实验干预后,使用之前同样的测试方法,再次测试对照组实验对象的专项能力和专项技术指标,对爬泳专项能力指标和爬泳专项技术指标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见表5、表6。

表5 对照组爬泳专项能力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Table 5 Statistics of test results of special ability indexes of crawl swimming of the control group

表6 对照组爬泳专项技术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Table 6 Statistics of test results of special technical indexes of crawl swimming of the control group

经过实验后,对照组的25米速度游、爬泳呼吸技术和爬泳完整配合技术都有显著差异(P<0.05)。从25米速度游的专项能力中可以看出,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平均值为25.20±2.10s和 22.00±1.62s。按照游泳救生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大纲评分标准,男子25米要求20秒以内及格。在爬泳技术方面,实验前,对照组爬泳呼吸技术平均值为62.00±2.80,实验后平均值为62.73±2.93。实验前,爬泳完整配合技术平均值为62.00±2.80,实验后平均值为73.33±1.79。说明传统教学方法在爬泳呼吸技术和完整配合技术方面有显著提高。呼吸是爬泳教学的难点,在游进过程中,呼吸要配合身体的转动,保持一致。每一次的呼吸就像搭“顺风车”一样,两种技术相辅相成。在36个学时的干预后,成绩提高显著。

从专项能力和专项技术指标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出,在爬泳教学中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可以提高25米速度游、爬泳呼吸技术、爬泳完整配合技术这三个指标。说明传统游泳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爬泳技术动作,从专项能力和专项技术两方面基本达到游泳教学大纲的要求。

3.3 实验组爬泳专项能力和专项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实验组通过增加上肢力量训练的教学实验后,对爬泳专项能力和爬泳专项技术再次进行测试,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7、表8。

表7 实验组爬泳专项能力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Table 7 Statistics of test results of special ability indexes of crawl swimming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表8 实验组爬泳专项技术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Table 8 Statistics of test results of special technical indexes of crawl swimming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从表7实验组的爬泳专项能力指标中可以看出,男生实验组的25米、50米、100米速度游均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前,实验组25米速度游平均值为25.35±2.17s,实验后平均值为20.57±1.49s;50米实验前平均值为58.29±1.56s,实验后平均值为52.60±1.35s。100米混合泳实验前平均值为2.19.07±0.28m,实验后平均值为1.53.4±0.03m,成绩显著提高。由此可见,对参与游泳运动的肌肉进行针对性力量训练,有利于学生在肌肉疲劳时,仍然保持标准的技术动作[6]。由于实验对象是初学者,在水中练习时达不到预计的运动强度,所以进行陆上力量训练的强度负荷是可以操控的,对提高游泳时所运用的肌肉力量更加有效[7]。从表8中可见,实验后,实验组的爬泳手臂技术、爬泳呼吸技术、爬泳完整配合技术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实验前爬泳手臂技术平均值为66.86±4.30,实验后爬泳手臂技术平均值为78.06±2.46。三种技术动作均有显著提高,其中爬泳手臂技术提高幅度较大。爬泳手臂是推动身体前进的主要动力,想要提高游进速度,必须要增大手臂推进力和提高划水效率[8]。水下高肘抓水动作以及向后加速划水,都需要力量的支撑。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加强上肢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效果显著。在表8的爬泳腿技术数据中,实验前后无明显差异。爬泳腿技术动作对于踝关节的韧带要求较高,主要是由向下打水和向上打水组成,成鞭状打水动作。对于初学者,一般采用直腿教学。向下打水是主要推进力,打水时成绷脚尖形状。但很多男生踝关节韧带较硬,俗称“锄头脚”。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成年人的踝关节柔韧性[9]。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加强上肢力量训练,对游泳专项能力和专项技术动作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标准的动作需要力量的支撑才得以实现。但对爬泳腿技术动作,没有显著性变化。

3.4 实验后爬泳专项能力和爬泳专项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100米混合泳是由50米蛙泳和50米爬泳组成,这是按照教学大纲上所制定的考核项目,同时100米混合泳也是游泳社会指导员国职证书上的考核内容之一。通过对爬泳专项能力和爬泳专项技术的指标测试,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得数据,结果见表9、表10。

在表9的实验组与对照组25米爬泳、50米爬泳、100米混合泳中数据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速度游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成绩相差最大的是50米和100米。50米和100米速度游都是需要同样的肌肉,从专业运动员的身体肌肉分析,短距离运动员的肌肉体积要比中、长距离运动员所占的比例更大,而且较多的快肌纤维可以更好地增加肌肉体积和肌肉力量[10]。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想要在50米爬泳项目上取得较大的进步,必须要增加上肢力量练习,它不但可以使初学者提高划手频率,而且还可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学生50米速度游提高到55秒时,就很难再突破55秒,尤其到最后25米时,划水频率明显下降,且技术动作变形,缺乏上肢专项力量。在100米项目中,初学者不但要增强上肢力量,同时还必须要具备较好的划水技术。完成这类项目的时间较长,初学者在游进过程中到后期会出现肌肉乳酸中毒,单凭体力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具体原因见表10[11]。通过36个学时的实验干预后,可以证明,增强上肢力量练习,对提高初学者的短距离速度效果显著。

从表10中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爬泳手臂技术、爬泳完整配合技术中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爬泳腿技术方面两组是没有差距的。而在爬泳呼吸技术动作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在25米和50米项目中,不呼吸的游进速度要比转头呼吸的速度快。所以对于呼吸的次数是有严格控制的,一般25米爬泳在冲刺中是不呼吸的[12],在50米速度游中,一般吸气3~5次。此时减少呼吸带来的速度效益完全超过了缺氧的不利影响。其次,通过36个学时的实验干预后,初学者在呼吸技术动作方面都有明显改进,证明上肢力量练习对爬泳呼吸技术的影响较小。

表9 实验后爬泳专项能力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Table 9 Statistics of test results of special ability indexes of crawl swimming after the experiment

表10 实验后爬泳专项技术指标测试结果统计表Table 10 Statistics of test results of special technical indexes crawl swimming after the experiment

上肢力量训练对爬泳手臂技术和爬泳完整配合技术成效显著。在上述的表9中提到,在100米速度游中,没有较好的划水动作,单凭体力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爬泳手臂技术,主要是入水、前伸、下划和抓水、内划、上划、出水和空中移臂几个环节组成。其中下划和抓水、内划是技术动作的核心,也是唯一使人体在水中前进的技术动作。对照组在实验干预中,很难掌握高肘划水动作。高肘划水需要手臂在入水后,肘关节弯曲呈90度,再向后下方用力划水。如果初学者力量较小,就会出现沉肘下划的错误动作,导致手臂没有向后对准水,其结果只能是前进的速度下降。在爬泳完整配合技术中,两臂之间精准地配合十分重要,是提高爬泳速度的关键。因为两臂交替动作还要与身体转动相协调,这样更容易产生推进力,使身体形成良好的流线型姿势。很多初学者在短距离的速度游中,由于缺乏上肢以及腰背肌的专项力量,往往一次划臂动作未完成,就急不可耐地划动另一手臂。这样的配合通常会减少每个动作的平均游速和划幅,还会增加能量消耗。当划水质量下降,身体的水平直线性和侧向直线性会被破坏,容易导致身体如水蛇一般在水中摆动,增加了前进的阻力。所以标准的技术动作需要有力量的支撑才得以实现。

从表9、表10分析可知,加强上肢力量可以使初学者更好地掌握标准的爬泳技术动作,同时对提高短距离爬泳速度游的成绩效果显著,标准的技术动作需要有力量的支撑才得以实现。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将实验后的爬泳专项能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25米爬泳、50米爬泳和100米混合泳均具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加强肌肉中快肌纤维、无氧能力和缓冲乳酸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短距离爬泳项目的成绩。在初学者的爬泳教学中增加上肢专项力量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爬泳速度,效果显著。

实验结果表明,在爬泳的技术动作方面也有显著差异。在短距离项目中,初学者想要更快地突破成绩,不但要增强上肢力量,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划水技术,但标准的技术动作需要有力量的支撑才得以实现。加强上肢力量训练,可以有助于初学者更好地掌握划水技术动作,加大划水动作给身体带来的推进力,提高划水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小身体的耗氧量,事半功倍。

4.2 建议

在制定上肢力量训练计划时,需根据不同的泳姿和技术水平而调整。教师需要根据学校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爬泳水平,制定一套具有特殊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的游泳上肢专项力量的训练计划,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对训练计划要有所调整。

上肢力量训练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对象的水平没有限定。不论教学对象处于何种阶段的游泳等级,都需要上肢力量训练。上肢力量训练应该贯穿于游泳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需要深刻了解四种泳姿所需要的专项力量。应注意不要使教学对象的肌肉过于粗大或肌肉横截面增加。陆上力量训练会导致乳酸堆积,堆积达到一定程度,肌肉会逐渐发硬,使游泳者在游进过程中感到肌肉僵硬,使不上力[13]。所以,需要在力量训练后对肌肉牵拉,促进乳酸代谢。

水陆结合的教学内容还需不断完善,将上肢专项力量训练运用在初学者的教学中还属于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在这次实验中,虽然上肢力量训练对初学者的爬泳教学效果较好,但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有所限制。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初学者的游泳教学中的效果,希望上肢力量训练的方法可以得到更多对象的实验论证。

猜你喜欢

初学者上肢专项
轮滑冰球初学者运动体适能与专项技能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深水浮具法在少年儿童初学蛙泳中的应用
乳腺癌根治术后家庭功能锻炼
用“四步叩问法”突破共点力平衡中的支架问题
初学者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32例——附单纯功能锻炼22例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