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用蓝牙健康监测设备信息安全实验技术
2022-05-30胡曦明吴振强
张 蒙,胡曦明,2*,吴振强,2,王 亮,2
(1.陕西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119)
0 引 言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面向大众随时随地开展大规模、低成本、无接触式生命体征自动采集与监控井喷式爆发并成为疫情防控的刚性需求,而生活中常见的蓝牙体温枪、臂式体温仪、蓝牙血压计等蓝牙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凭借价格低廉与简便易用的产品优势正好契合医院[1]、社区[2]、车站[3]、商超、学校等民生一线普及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常规性监测的急迫需求。这类家用级蓝牙电子消费品迅速填补并挤占医用级抗疫医护设备市场[4],由此催生众多无医用设备生产资质的信息产业厂家纷纷涌入并密集推出“枪、仪、计、器”等形形色色的蓝牙健康监测设备迎合疫情防控市场需求。
不可否认,应急之下家用级蓝牙健康监测设备成功跨界填补医用刚需,既可化解基层一线疫情防控“燃眉之急”,亦可助力信息技术产业拓展市场,但是家用级蓝牙健康监测设备的信息安全性也因跨界出现监管“真空”,现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尚未对此建立相应信息安全认证标准来规范生产厂商与产品市场,由此导致被监测民众的个人信息、生命体征和生活习惯等私密数据在采集与传输过程中因设备安全漏洞面临恶意盗用、非法篡改等严重安全威胁,研究一种适用于基层一线人员不依赖专业检测环境即可自主开展蓝牙健康监测设备信息安全检验的实验技术成为确保疫情防控信息安全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可倒逼厂商升级优化产品,以技术创新赋能健康监测细分市场育新机、开新局。
1 蓝牙健康监测设备信息安全研究现状
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2008-2021年的普刊和核刊为文献统计源,分别以关键词“可穿戴医疗设备”或“智慧医疗”并含“蓝牙”以及“安全技术”或“实验技术”,通过检索、筛选得到学术文献23篇,通过文献调查法和主题聚类分析蓝牙健康监测设备安全性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如表1所示。
表1 蓝牙健康监测设备文献调查情况
(统计来源:2008-2021中国知网CNKI收录期刊)
(1)偏重面向理论研究安全防御,缺乏面向实践安全检测。
总体来看,安全防御理论性研究文献占比60.9%,集中聚焦三个主题。一是加密算法,例如武汉大学马方方提出基于本地差分隐私模型的隐私保护算法防御可穿戴设备数值型敏感数据泄露威胁[5],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王乐提出基于匿名化算法与属性加密相融合的隐私保护算法有效实现用户隐私信息保护[6];二是认证方式,武汉大学王俊提出基于PUF和IPI的轻量级双因子认证协议有效阻止可穿戴设备面临的妥协和假冒等攻击[7];三是安全协议,信息工程大学耿君峰建立基于蓝牙安全查询、寻呼及会话更新安全协议防御用户位置隐私泄露威胁[8]。安全防护不等同于防御技术,其中还应包括真实场景下设备的安全效能检测技术,当前重防御理论研究而轻面向真实设备“真刀真枪”安全检测的失衡现状易导致“研”与“用”难以形成闭环。
(2)专业化安全检测技术服务于科研实验而非公共应用。
现有为数不多围绕手环、Fitbit、智能手表等蓝牙健康监测设备信息安全检测的研究,一方面是技术性综述,例如国防科技大学刘强基于可穿戴健康跟踪设备Fitbit进行可穿戴设备安全与隐私实例分析和隐私保护技术总结[9]。另一方面是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展加密算法、安全协议研发过程中为实现原型验证服务的附属,例如天津大学金志刚基于物联网智能锁通过利用CPN模型分析仿真实验验证加固后的通信模型能更有效抵御非法重放攻击以及窃听[10]。
从技术特征分析,上述安全防护实验技术专业性强、操作复杂度高、实现成本大,仅适用于科研人员在实验室等专门环境下开展。着眼后疫情时代,常态化大众生命体征监测有升格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重要组成的发展趋势,低技术门槛、便携高效可供实地实时检验蓝牙健康监测设备信息安全性的实验技术是保障防疫信息安全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2 基于个人移动端的信息安全检测实验技术
2.1 总体架构
遵循“随时、随地、随手”不依赖专业检测设备开展无损检测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提出基于个人移动端“手机+笔记本电脑”打造模块化、便携式、轻量级蓝牙健康监测设备信息安全实验技术,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蓝牙检测设备信息安全实验技术总体架构
(1)用户模块。
在医院、学校、机场等社会公共场所,医务、安保、地勤等一线疫情防控工作人员,采用定点架设、手持临检或定时采集等方式对园区出入者、集中隔离者、重点人群等进行体温、血压、血氧、心率等常规性体征监测。
(2)设备模块。
体温枪、血糖仪、血压计等常用蓝牙健康监测设备,实现对被测者常规生命体征的实时、定时或阶段性采集,并及时将采集数据通过蓝牙传输至检测模块。
(3)检测模块。
采用“手机+笔记本电脑”,其中手机通过系统升级、APP安装等操作将普通智能手机打造成安全检测“操作端”,可实现实时收集、监测上传的蓝牙报文并可向设备下发多种特定检测报文,整个交互过程由笔记本电脑通过Wireshark等可视化协议分析软件开展报文分析,报文交互与报文分析相结合从而实现安全性检测。
2.2 工作过程
蓝牙健康监测设备信息安全检测步骤以及对应的设备配置与详细操作,如图2所示。
图2 配置与操作
(1)检测接入。
按照“随时、随地、随手”开展检测的性能设计,操作端手机运行蓝牙扫描连接APP(例如:nrf connect),先扫描获取被检测设备在蓝牙连接中的名称,再以该名称查找设备MAC地址,然后即可针对该地址进行发起检测接入。
(2)检测操作。
采用基于手机“btsnoop_hci.log+MX蓝牙模块”的测量技术。btsnoop_hci.log是Android系统自动生成的蓝牙调试文件,记录蓝牙设备与手机通信的所有数据,支持对蓝牙hci以上协议层的详细分析;MX蓝牙模块是Android系统Xposed框架中提供蓝牙控制和测试的服务实体[11]。配置手机检测环境:手机系统升级后安装Xposed框架并运行MX蓝牙模块实时监测,获得目标特性UUID值和对应通知、读或写的内容;然后将该目标特性UUID值与Bluetooth SIG定义的“标准Characteristics UUID表格”进行比对查找,进而判断其含义与是否符合标准规定。“btsnoop_hci.log+MX蓝牙模块”相比EN-dongle等专用设备的传统测量技术更加适用于抗疫一线非专业人员操作使用。
(3)报文分析。
检测操作过程中获取的btsnoop_hci.log是以机器可读的特定格式来记录蓝牙数据[12],只能通过可视化分析工具进行语义解析才能将其翻译为可读的协议报文。为此,采用“Wireshark+CPAS”,将Wireshark结构清晰的嵌套式报文结构和CPAS分析内容为自然语言的优点综合运用,实现对目标功能UUID值精准定位等深度报文分析。
首先,电脑同时运行Wireshark与CPAS,将操作端手机产生的蓝牙抓包日志btsnoop_hci.log导入电脑,根据检测操作阶段获得的目标特性UUID值精准筛选定位报文;然后,利用Wireshark和CPAS判断该设备是否为明文传输,若为明文传输则进一步读取目标特性值的读写权限、value值和句柄值等关键信息;最后,通过CPAS实现对通知、写操作等关键报文的分析,为安全性检测提供支撑。
(4)安全性检测。
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蓝牙健康监测设备,如何基于“手机+笔记本电脑”而非专业检测设备,实现高效、便捷并且较为全面与有深度的信息安全性检测是关键。该文设计四类针对性安全检测项,分别是:接入控制、信息保密性、信息完整性和身份认证,形成有效涵盖健康监测设备工作全流程的信息安全检测链。
接入控制:在用户手机正常接入被检测设备的情况下,检测手机运行实验APP(例如:nrf connect)针对被检测设备新发起强制性接入请求,利用多端同时接入设备的互斥性[13],实现对设备准入、用户认证等接入控制的安全性检测。
信息保密性:检测手机捕获与被检测设备的通信报文,利用笔记本电脑可视化工具读取报文内容,分析报文是否明文传输、目标特性格式和内容,实现对编码格式、加密程度等信息保密性的安全性检测。
信息完整性:在报文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检测手机运行手机实验APP(例如:nrf connect)在未经授权情况下向被检测设备发送格式正确、内容更改的虚假报文,判断设备是否能保持数据真实性和可信性,实现对数据恢复、检验修正[14]等信息完整性的安全性检测。
身份认证:检测手机作为中间人截获用户手机与被检测设备通信报文后,运行重放工具(例如:nrf connect)向被检测设备发送相同报文,利用设备鉴别可信任用户和恶意攻击者程度以及资源访问、使用权限,实现对身份识别、授权机制等身份认证的安全性检测。
3 蓝牙健康监测设备信息安全性实验
针对市面畅销的蓝牙体温计、蓝牙血压计等多种抗疫用蓝牙健康监测设备作为被检测设备开展接入控制、信息保密性、信息完整性和身份认证等四项检测。
3.1 实验原理
利用手机实验APP(例如:nrf connect)对被检测设备发起强制性接入请求实现接入控制检测;通过捕获并分析通信报文实现信息保密性检测;基于前两种检测获取信息,通过主动注入虚假报文或重放截获报文篡改数据或欺骗攻击实现信息完整性和身份认证检测,实验原理拓扑如图3所示。
图3 实验原理拓扑
在实验中的实验设备分工和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设备分工和参数
3.2 蓝牙健康监测设备的信息安全实验
3.2.1 接入控制
手机实验APP nrf connect进行接入控制检测。这款软件适用于中小学、医院等非专业设备、非专业人员使用,原因如下:一是该软件集合蓝牙扫描、连接和发送报文等多种功能;二是可直接在应用市场免费下载安装,获取方便;三是该软件可直接接入无密码、验证码等用户认证的蓝牙设备。实验结果表明,nrf connect发出接入请求后顺利与设备建立连接,证明两种实验设备缺乏用于接入控制的用户认证等手段,如图4所示。
图4 接入控制检测
3.2.2 信息保密性
(1)报文分析阶段得出蓝牙血压计当前时间设置功能为句柄值0x0031,名称Current Time、UUID值00002A2B的写操作特性,写入内容在报文中以明文传输。报文显示手机将血压计时间设置为2020/11/16/22:53:32,对应MX蓝牙抓包命令行语句为:00002A2B写:E4070B10143520000000。简单分析得出十六进制表示的命令E4070B10143520000000对应十进制表示的时间2020/11/16/22:53:32。
(2)报文分析阶段得出体温监测仪体温警报值通知功能为句柄值0x0012,UUID值4D540001的特性,写入内容为55AA090100017A0185,协议格式不符合Bluetooth SIG定义的“标准Characteristics UUID表格”,无法直接破译。根据反复测试(通过每次体温测量通知内容与此值进行比对),得出此值的含义为37.8℃。两种设备信息保密性程度报文分析如图5所示。
图5 信息保密性检测
3.2.3 信息完整性和身份认证
(1)对蓝牙血压计的信息完整性检测。
MX蓝牙模块显示当前时间设置语句为:00002A2B写:E5070218152E18000000,依据之前翻译思路对应时间2021/2/24/21:48:24,利用nrf connect向句柄值0x0031、UUID值0x2A2B的特性,写入E5070218152E18000000,观察血压计当前时间又被改为2021/2/24/21:48:24,与当前真实时间不符,数据被篡改导致蓝牙血压计的信息完整性被破坏[15],如图6所示。
由此可知,十六进制命令前四位代表年,后面依次为月、日、时、分、秒,可以随意写入符合此结构的数据,例如向句柄值0x0031、UUID值0x2A2B的特性写入F3070312152118000000,蓝牙血压计显示时间被更改为2035/3/18/21:33:24。
(2)对体温监测仪的身份认证检测。
报文分析阶段得出体温监测仪写操作为句柄值0x0010、UUID值4D540002的特性,写入内容为55aa050105,功能为设置体温警报默认值(37.8℃)。手机端APP向该特性写入此值后,体温监测仪会向手机通过句柄值0x0012,UUID值4D540001的特性发送一条值为55AA090100017A0185的通知,即在信息保密性检测阶段破译出的37.8℃。以此为基础进行重放攻击。
图6 蓝牙血压计信息完整性检测
首先手机APP端更改体温警报值为37.6℃,同时MX蓝牙模块显示手机向体温监测仪通过句柄值0x0010,UUID值4D540002的特性写入55AA09020001780184(更改成功)。然后利用nrf connect连接体温监测仪,向句柄值0x0010,UUID值4D540002的特性写入55aa050105,进行重放攻击,意图触发设置体温报警默认值(37.8℃)功能。MX蓝牙模块显示体温监测仪再次向手机通过句柄值0x0012,UUID值4D540001的特性发送值为55AA090100017A0185的通知,证明重放攻击操作将体温警报值设置为默认值37.8℃,查看手机APP页面验证,与预期结果相同,体温警报值通过重放攻击复置为37.8℃,如图7所示。
图7 体温监测仪身份认证检测
实验表明,此款体温监测仪缺乏身份认证机制,无法判断连接、通信对方是否可信任,攻击者很容易利用身份认证缺失漏洞恶意扰乱正常通信。
4 结束语
蓝牙健康监测设备现有身份认证机制、加密措施简单,数据编码[16]复杂程度低,黑客容易破译、攻击。通过数字签名技术[17]、时间戳技术[18]等加强设备本身的安全性,同时用户也应尽量减少在未知网络下的连接,减少隐私泄露的风险。
通过对不同种类蓝牙健康监测设备的安全性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对比不同品牌、不同产地的医疗设备的蓝牙传输协议,并进行不同种类的、轻量级、操作便捷的安全性检测,为非专业网络安全人员使用蓝牙健康监测设备过程中测试设备安全性提供了不依赖于专业设备的实验技术,为“抓抗疫、促发展、保安全”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