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05-30朱佳慧王良

科技风 2022年13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设计高中化学

朱佳慧 王良

摘 要:本文以任务内容展现的不同形式分为问题型、情境化、实验型、信息化任务,并结合高中化学内容详细说明,同时转变分类依据将不同活动内容作为课前、课中、课后任务进行适当安排。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教学背景并分时段安排教学任务,学生完成相对应的探究活动将知识内化吸收,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从而提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Application of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on Chemistry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Zhu Jiahui Wang Liang*

College of Chemistry,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City JilinSiping 136000

Abstract:This paper divides the tasks into Problem task,Situational task,Experimental task and Information task based on different forms of presentation of task content,and combines high school chemistry content detailed description.At the same time,the classification basis are changed to arrange different activities as preclass,inclass,afterclass tasks.Teachers purposefully create the teaching background and set up tasks in different periods,students will internalize and absorb knowledge by corresponding exploration activities and construct their own learning system so as to enhance ability of cooperative inquiry and problem solving.

Keywords: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high school chemistry;teaching design

任务驱动教学法,顾名思义,利用某项任务驱动教与学两种课堂活动发生的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可概括为以下三步进行诠释:首先,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依据教学目的先设置学习任务,此为起点;其次,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完成这项任务以获取相应的知识,此为过程;最后,这种教学策略帮助教师创新拓展、丰富教学内容,驱使学生主动学习、理解学习重点,此为结果,也是根本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融合,对教师来说是有效提升教學效率的策略,是辅助教学顺利进行的手段;对学生来说是明确体现主体地位的活动,是接受学习转变为有意义地学习的途径。教师要格外注重任务的展现形式的设计,是否符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否足够有吸引力促使探究内涵,以及任务设置时间是否恰到好处,总之,任务的产生与应用是为了更好地与化学相关知识结合,驱动学生从任务中审辨重点,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类型

1.1 根据内容展现形式的不同进行分类

(1)问题型任务:首先教师围绕课程内容提出问题,以此来创造问题情境[1],将其设置为问题任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出质疑氛围的教学环境,学生依靠各种信息手段、途径来收集和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分组讨论、集体汇报的形式展开,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既激发学习好奇心,又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常言说,水火不相容,可同学们知道水可灭火,但是也能生火吗?”以此类问题的提出来制造认知冲突,学生解决问题探究背后的奥秘——过氧化钠(Na2O2)与水的反应,在此过程中找寻答案,完成问题型任务。

反过来,教师也可以通过某些知识点的认知矛盾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课前预习来自问自答、自己解决,不仅为其提供了质疑与解决的机会和平台,还提升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增强质疑意识。

(2)情境化任务: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经验说”,教师在设计一节优质课的同时要注意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衍生出新的经验和新的结构化知识,也就是说,需要充分了解学情、联系生活实际,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以化学为中心的真实情境。引人入胜的情境化任务会将学生带入具体情境中从而自觉地建构出知识体系,应用情境举一反三,在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同时学生不仅会轻松自在地学到知识,还能获得成就感。教师设置生活中与化学息息相关的情境化任务有效激发了学习动机,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近化学。

“酒香不怕巷子深”揭示分子的不断运动、“凯库勒关于蛇的梦境”解释苯的分子结构、“工业上的金属防腐蚀例子”引出金属防护知识等,分别以生活经验、科学故事、环保意识作为情境任务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物质物理性质、结构及化学性质,为后续化学物质的学习进行铺垫。

(3)实验型任务:化学学习离不开实验作为内容支撑。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2],全面改革实验教学体制,全力配备实验设施,安全指导实验。学生切身体会动手操作、分工合作的乐趣,在完成实验任务后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寓教于乐,寓实验于学习。

学习二氧化硫(SO2)的性质时,教师先提出问题:工业上常用二氧化硫来漂白纸浆、草帽等,这说明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呢?随即布置出“将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的实验任务——品红溶液褪色的现象解释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接着提问:漂白过后的草帽放置一段时间后又变黄是什么原因呢?紧跟着实验任务“对上一实验后的溶液进行加热”——褪色的品红溶液又恢复原状提出二氧化硫具有不稳定性。提供的问题情境紧接着探究实验的任务,有效驱动解决性质问题、了解更多化学知识,使学生课上学习记忆深刻。

(4)信息化任务:随着5G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首要目标[3],顺应信息化趋势,聚焦教育现实问题,将信息技术融入实际教学中,改进教师普遍只教书讲书的固有模式、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学习的课堂状态,提升有意义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为了增进师生互动交流感情、为了化学课堂增添趣味性,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信息名词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微课等辅助教学[4],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以促进教与学的融合與正常开展。网络时代,微课以其直观形象、短小精悍的优点占据了教学的有利地位,其内容直接、重难点突出、吸引力强,作为教学任务效率极高。经过实践,微课易被安排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起到不同的作用,通常有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产生。同时,教师可收到学生对不同时段的信息化任务完成情况的即时反馈,迅速做出调整,以及通过网络了解学生好评情况进行评价反思。安排信息化任务成为方便、快捷、有效的教学手段。

有机化学分子结构微观抽象,不易理解,制作微课视频展现分子结构使知识直观、趣味化,利用化学作图软件Chem Draw绘制化学分子结构式,利用Chem 3D制作分子三维动态微观结构,结合多个动画软件3D镜头的切换、动画特效、人物形象一系列要素,辅以教师配音剪辑来设计微课,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走进了解化学微观世界。解释“分子碰撞理论”时,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两小球碰撞分离再结合动画演示阐述有效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机理,知识简易化,形象生动易理解。

1.2 根据一堂课时间段的不同进行分类

化学课的每一阶段均可设置任务进行活动探究,每一时段任务完成情况决定是否改变下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课堂上实时监控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具体来说,可分为课前任务、课中任务和课后任务。

(1)课前任务,即在课前设置的教学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先了解学习内容,具有准备性和预习性,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方法,普遍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起到铺垫、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通常在正式教学之前引入一些图片、概念、生活常识、寓言故事等作为新课的引导性材料,有助于新课的讲授,也有利于学习的迁移。而课前任务是在此基础上拓展的在学习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活动,建构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提升主体地位,扩大主动参与感。

氧化还原反应是贯穿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布置寻找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的任务如钢铁生锈、食物腐败、燃料燃烧等,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还可以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认识化学并应用化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录制与内容相关的故事、实验、部分知识点等微课发布到师生交流群中,在正式学习前学生借助各种媒介自主学习,掌握学习内容的重点,提前做好预习,不至于课上的盲目学习。

(2)课中任务,即在课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课堂时间安排情况实施的学习任务,具有即时性和连接性。在教学中适当穿插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一堂课时间有限,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是重中之重,教师不仅需要提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还要在课上实时注意学生掌握程度,那么教学设计中课上任务的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任务设置时既要在学生走神的关键时刻再次吸引注意力,也要在教学内容抽象难理解的部分着重处理。

在学习钠元素化合物这样抽象内容时,提出“探究过氧化钠(Na2O2)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的实践活动,利用实验用品:药匙、过氧化钠、脱脂棉(与过氧化钠混合放置石棉网上)、石棉网、胶头滴管(滴加水)、玻璃管(吹入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探究过氧化钠遇水、遇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与现象,并完成“滴水生火”的实验,分组讨论“滴水生火”的原因,简单、有趣、安全的实验任务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

(3)课后任务,即在课程的结尾安排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任务内容,具有巩固性和创新性。课后任务相对来说更偏生活化一些,为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安排,比较有趣味性。例如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简单操作的化学实验,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有机化学中酯类物质在酸性或者是碱性环境下发生水解,油脂的主要成分是一分子的甘油和三分子的高级脂肪酸脱水形成的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到油脂可以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水解从而达到清除的目的,在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家庭厨具大清洁”的任务:学生回到家中试一试利用家中厨房已有的材料成分,探究碱性物质小苏打(主要成分是NaHCO3)、酸性物质白醋(主要成分是CH3COOH)能否达到清洁餐具油污的效果,理解原理,课上讨论。这样做即达到了化学实验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的目的。

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以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第三课时《氨气》为例,掌握氨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从学生生活认知作为切入点,在感兴趣的方面入手,着重突出生活中的化学教学思想,顺利对接学生学习思维[5],以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作为依据适当的安排教学任务,充分拓展创新思维,才会得到适宜的教学效果。

设计教学任务安排,见下表形式简单说明。

結语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作为任务的主体,教师明确学生的认知心理,进而在合适的时间适当地设置任务内容,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正确地引导其完成任务,激发学习动机、提升学习兴趣,促进深度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已布置的任务,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习的成就感,强烈激发学生

学习化学的求

知欲,培养出自信的学习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拓展深化了思维模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全身心地融入化学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姜洪波.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初中化学教学中“任务驱动”模式的运用[J].教育界,2020(37):5051.

[2]唐雁峰,刘云清.实验室任务驱动式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4):12951296.

[3]郭乐江,程敏.信息技术驱动的深度混合式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21(06):145148.

[4]王天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化工管理,2021(09):1617.

[5]张泉.基于任务驱动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探索[J].新教育,2021(11):4041.

作者简介:朱佳慧(1999— ),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化学)专业。

*通讯作者:王良。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设计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军械士官大专“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项目教学法在建设项目LCM课程实训中的创新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