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使失物
2022-05-30瑶瑶
瑶瑶
同学们好,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故事叫“副使失物”,一起来读一读原文吧。
品读典故
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与之俱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号,请尽弃所载,不尔,船覆必难免倾覆。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
1.使:出使。
2.副:副官。
3.礼币赠遗:作为礼物送出去的财物。
4.缣帛:细绢,丝织品。
5.藉:垫。
6.大号:大声呼喊。
本文出自沈括的《梦溪笔谈》,讲的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故事。李士衡在京城昭文馆任职期间,有一次出使高丽,一名武将被委派为他的副官,一同前往。出使结束以后,高丽向二人赠送了许多财宝作为礼物。李士衡对这些丝毫不关心,都交给副官处理。回国时船底有些破漏,副官就耍了个心眼,把李士衡的那份细绢和其他丝织品都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的那份财物放在上面,以免被漏出的海水浸湿。到了海上,不幸遇到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惊恐地大喊,请求把所装的货物都扔掉。不然,负载过重的船必将倾覆。副官仓皇之下,把船里的东西都往海里扔,也来不及去分拣哪些是自己的了。大概扔到一半时,狂风停了,船也平稳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大家清点检查投入大海的东西时,发现扔掉的都是副官的东西,李士衡的东西还都在船底,一无所失。
沈括记载的这个故事生动地诠释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个道理,像副官这样自以为有些小聪明,处处算计的人,注定是难成大事的。我们应当引以为戒,不要将自己的心思和眼界都局限在一些蝇头小利上,更不能用“小聪明”去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而要放宽自己的眼界,从更大的格局和更高的层次来对待人和事,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走向真正的成功。
拓展延伸
“贪小便宜吃大亏”,这句俗语正是前人用无数教训换来的警世格言。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类似的故事给人以警醒。有些人甚至为了一时的小利,付出了国破家亡的惨痛代价,连累到千千万万无辜的百姓,不得不让人痛恨叹息。下面我们来看两个故事。
短视的楚顷襄王
楚顷襄王熊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君主,楚怀王之子。楚怀王因轻信秦国,被骗到秦国去做了阶下囚,最终客死他乡。按理说,顷襄王应该与秦国有血海深仇,不死不休。事实上,他即位以后,也正是秦国大举东进,与韩、赵、魏等国战乱不停的时候,东方更有强大的齐国虎视眈眈。可以说,此时对于楚国来说正是报仇的好时机。
但在顷襄王看来,与其劳师动众地出兵,不如与秦国修好。秦国志在天下,一时半会儿不会对楚国动手。在这样的心态影响下,他开始百般讨好秦国,只求能得一时的安稳太平。
起初这种做法还真起到了作用,楚怀王去世的第二年,秦国就大方地给楚国送来了五万石粮食。秦国率联军讨伐齐国时,楚国更是趁机出兵,收复了被齐国占据的淮北失地。顷襄王十分高兴,认为自己与秦国交好的策略是正确的。但他忘记了,正是因为秦国志在一统天下,无论如何都不会放过强大的楚国,之前的交好,不过是麻痹楚国的缓兵之计罢了。
果然,两国交好没几年,秦国就露出了真面目。公元279年,秦国派名将白起率领大军进攻楚国。毫无防备的楚国一败涂地,大半疆土被夺,连国都郢都都被秦国占领。从前在秦国那里占的“便宜”,连本带利加倍还了回去。昔日与秦国、齐国并称霸主的“强楚”,彻底丧失了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从此一蹶不振。最后和其他諸侯国一样,沦为秦国一统天下的牺牲品。
楚顷襄王的失败,在于他鼠目寸光,自以为能靠献媚讨好换来一些微不足道的利益和短期的和平安定,却忽视了从长远来看秦楚之间根本没有和平的可能这一事实。一国之君因自己的短视,葬送了大好河山,赔上了无数楚国百姓的性命,后人不可不引以为戒。
吕文德做生意
吕文德,南宋名将,出身平民,以抗击蒙古起家,一生转战各地,在抗蒙大业中多次取得骄人战绩,是南宋朝廷在军事上的重要依仗,被封为崇国公、卫国公。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却也曾因贪图一时之利,为本就风雨飘摇的南宋敲响了丧钟。
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落开始,蒙古大军就在欧亚大陆上所向披靡,难逢敌手。然而在草原上来去如风的蒙古骑兵,却对中国南方山水相依的地形毫无办法。襄阳两面临江,另外两面是重峦叠嶂,地势易守难攻。时任京湖制置使的吕文德,此时正奉命镇守在襄阳。蒙古人一次又一次的猛攻,都被这天然的屏障和城内军民的坚守打退。
眼见强攻不成,蒙古人只能另辟蹊径。他们派人给吕文德送上厚礼,趁机提出:双方休战,建土城交易互市。吕文德收下礼物,又仔细琢磨:南宋的手工业十分发达,与蒙古人贸易一定能赚不少钱。于是他没再细想,答应了下来。
如吕文德所料,南宋在这种奇特的战场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可没过多久,蒙古人开始借机提出新的要求:为了给北方商人建商栈,要在襄阳鹿门山等要地修建工程。被金钱蒙蔽了双眼的吕文德同意了。可等工程建好后,南宋这边才发现,这哪里是什么商栈,分明就是军事堡垒!还没缓过神来,其余各处重要山头也都纷纷建起类似的堡垒。吕文德此时后悔为时已晚,让蒙古人一筹莫展的重要军事阵地,就这样被拱手让出了。
如此一来,襄阳引以为屏障的要地尽数丢失,那些山头上的堡垒就像插进襄阳防线上的一把把尖刀,把原先的铜墙铁壁变成孤城一座。从此以后,襄阳就成了消耗人力物力的无底洞。公元1273年,彼时吕文德已经病逝,他的同族兄弟吕文焕在走投无路之下,开城向蒙古人投降,南宋的最后一线生机宣告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