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学阅读的“难为”审视与“能为”创建
2022-05-30李律锌
李律锌
[摘要]科学阅读是青少年获取科学知识、涵养科学精神、增长科学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中华文明、提升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青少年科学阅读结构仍存在阅读碎片化、单一化、局限化等缺陷,亟待改善。针对青少年科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家长和社会要摒弃“功利化”思维:学校要变革科学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内外科学教育生态系统;家长要提供友好的支持环境;社会要加强科普产业与科普设施的建设,构建层级网络,积极营造全民爱阅读的风气与氛围。
[关键词]青少年科学阅读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2)050057-08
2017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用立法形式强调阅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基础性作用。2021年3月,中宣部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指出阅读对推动书香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价值。就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而言,2021年6月,国务院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1]中把青少年作为科学素质建设重点和首要人群,而加强青少年科学阅读对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有重要意义。科学阅读既是科学普及的基石,也是获取科学知识、涵养科学精神、增长科学智慧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我国青少年科学阅读状况并不乐观,科学阅读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形成与提升作用尚未引起足够关注。一、读之内涵:科学阅读的内涵论析
“科学阅读”是由“科学”和“阅读”所组成的一个复合词,是一个历史性概念。首先,“科学”一词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重表达,而人文科学包括哲学、文学、语言等。其次,“阅读”是由语言、数字、图标等符号构成的内容,是从页面提取信息后進行知识理解的建构过程。因而“科学阅读”既可以是一种注重科学知识的语言学习,也可以是基于已有语言基础的科学学习活动。但是纵观已有研究,“科学阅读”并没有统一界定,国内更多将“科学阅读”从科学教学的角度进行界定,将其视为一种活动或学习过程,从科学阅读的内容、材料、功能、策略等方面进行阐释。例如蔡铁权、陈丽华认为“科学阅读”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通过阅读科学故事、科学读物、科学童话等科学类文本来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2]。马明辉认为科学阅读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科学阅读”不同于“科学普及”的阅读理解,而类似于“语文阅读”,从而将其定义为从语言、符号、图表等可视化文本中探知建构意义的活动[3]。李铸衡等将科学阅读定义为传播科学知识、构建科学能力、反映科学活动的阅读活动,是一种涵盖并将其内涵升华的“科学地阅读”与“科学课阅读”[4]。国外对“科学阅读”研究较早,更重视其理论层面。在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科学阅读”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学生科学知识及科学素质的提升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Mallow认为,科学阅读是一个在互动中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既将科学素质作为一个评价的重要领域,也将“科学”和“阅读”进行独立评价,认为“科学阅读”可以提升“科学素质”,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进行互动而进行文化思维建构的过程。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科学阅读的内涵阐释侧重点不同,国内普遍不作概念界定,对其本质认识较为片面;国外则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对其研究更加重视。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纲要》背景将“科学阅读”界定为青少年通过多种途径、形式、方法、手段进行的长期性科学文本阅读活动,包括科普读物、科学论文、科学文章、科学故事、科学童话、科学绘本等文字形式的内容,以及发展文本内容认知能力的具有科学意义的符号、图表等其他可视化资源,并在阅读活动中拓展科学知识,提升科学能力,最终指向科学素质的提升。XUEHUI学会2022年第5期2022年第5期青少年科学阅读的“难为”审视与“能为”创建XUEHUI二、读之有益:科学阅读对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意义
1987年,尤尔提出科学阅读对科学学习具有直接影响,它既是青少年进行科学探究与科学活动的主要工具,也是获取科学知识、增长科学智慧的重要方式。可以说,科学阅读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科学兴趣,根植科学信仰
青少年科学阅读是指青少年基于自身的先存知识,在文本及外界对象交互作用中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家庭、学校、社会所构成的“家—校—社”一体化的校内外科学教育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主要渠道,而科学阅读是校内外科学教育的最基本形式。从家长购买的科学绘本、科学漫画、科学童话,到学校的科学教材,或再到社会上的科学经典著作,青少年通过正规或非正规化的阅读体验,可以有效培养、端正与形成实事求是、批判质疑、严谨踏实、客观的科学态度。低年段的青少年阅读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科学漫画等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因为童话故事类文本以趣味的表现形式展现,学生结合文字与图画内容阅读后会觉得尤为生动、形象、有趣,从而萌生出学习科学的兴趣。高年段的青少年则可以通过科学阅读了解、掌握某一科学知识、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在科普文本中,科普文本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青少年进行科普文本阅读可以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了解敦本务实、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科学家形象,对青少年科学兴趣与科学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内心根植他们爱科学、信科学、用科学的科学信仰。
(二)深化科学本质观,涵养科学精神
科学本质观是构成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基本形式和重要载体。有不少研究揭示,青少年群体对科学本质观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逻辑实证主义上[2],阻碍了科学素质的长足进展。青少年正确、积极的科学本质观可以从多方面建立,而科学阅读是形成科学本质观的最基本的形式。通过科学阅读,学生尝试对科学文本内容进行大胆质疑,可以改变他们的实证主义思想,发展新时代的高阶思维。可以说,如果没有科学文本,科学就无法记录、编码、传承,人们无法从事社会实践,也就无法进行反思、回顾,无法与历史“对话”。科学本身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需要在创新变革中持续前进,这就需要青少年在革新前进中了解科学历史的动态发展历程,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质疑过时或存在错误的科学理论,在阅读中涵养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理性科学精神。青少年通过了解历史上科学家的发现、发明、故事等,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科学事业、科学概念、促进概念迁移,感悟科学精神,提高阅读能力,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
(三)拓展科学知识,提升科学能力
青少年除了从学校获得科学知识以外,还可以从非正规的学习场所,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第二课堂”获得知识。青少年在参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时,通过阅读展品上的“注释”“说明”,发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5],进而强化校内所学科学知识的深度。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探索科学规律过程中所采用的措施、手段及工具,是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科学能力的桥梁,表现为正确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对于青少年而言,科学方法的掌握是进行科学实践的基础,想要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就需要通过阅读观察、实验、信息收集、探究活动等科学思维方法类文本。因此,科学方法类文本可以使青少年快速、简单、直观地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使实践探究的过程更加规范化、合理化、条理化,而达到培养科学素质的目标和提升综合科学能力的目的。在新时代,青少年的科学能力以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主,拥有创新能力就可以在科学阅读中对一些观点进行批判或质疑,而后再逐步发展,实践探索、自主发现、解决问题。
三、读之“难为”:多维因素制约下青少年科学阅读面临的现实困境
青少年科学阅读的基本目的是提升科学素质、科学能力及拓展他们的科学知识,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创新精神[6]。但目前我国青少年科学阅读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形成与提升作用尚未引起足够关注,造成青少年科学阅读存在多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科学阅读碎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家对人才培养越发重视,青少年压力倍增,课外时间被用来补习、提分,导致青少年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简短而少量的科学文本阅读,导致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思考,只关注文本内容的局部信息。已有研究揭示,青少年在科学阅读过程中存在复杂、内隐的阅读心理机制,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自身经验、元认知意识、外部侵扰、语言和科学的先验知识等[7]。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身心尚未发育完全,心智还不够成熟,没有足够的自控力,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被一些低俗、快餐式的文本内容所吸引,缺乏对科学经典著作的深入阅读,普遍进行“浅阅读”。准确来说,青少年进行科学阅读的过程往往需要经历四个阶段:科学词汇、重要概念、逻辑推理、分析预测[3]。科学词汇是科学专有名词,这个阶段青少年在进行阅读时可以一目了然、快速获取,是科学阅读的最初阶段,也是大多数青少年阅读的最终阶段,这就致使他们对许多科学知识一知半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正是存在阅读碎片化的现象,青少年在阅读经典著作时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极少达到第四阶段的深入阅读,导致“浅阅读”现象一度盛行。
(二)科学阅读单一化
科学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多内容,如理解文本、逻辑推理、分析预测、实践验证等。据调查,青少年在进行科学阅读时总是倾向于运用范围大小相近的阅读角度,主要有关注命题结论型、关注认识发展型和关注本源问题型三种阅读方式[7],但几乎所有学生的阅读方式都较为关注命题结论,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缺乏科学性。由于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不论是從国家、社会,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诉求来看,青少年都被赋予重任、寄予厚望。致使当下的青少年们被学业成绩占据,阅读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偏向于阅读能提高学习成绩的科学文本内容,对于科学普及类书籍著作闭门问津,这就造成了我国青少年阅读范围窄,知识面较为狭隘,科学素养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青少年认为,关注命题结论,带着目的进行阅读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答案,从而得到高分,使他们阅读只关注局部信息。除此之外,随着数字阅读的崛起,青少年的阅读内容选择也较之更加丰富。但有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阅读的科普类读物中涉及物质科学的内容较少[8],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类较多。其主要原因是科学教科书独行其道,构成青少年科学阅读的全部内容。同时,很多理科教师从不向学生推荐或介绍与自己学科无关的科普读物,甚至认为课外进行科学阅读是一种浪费时间、导致成绩下降的行为,对于提高成绩无益,不如进行题海战术,致使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被遏制,即使偶尔能进行科学阅读,但没有教师的支持、推荐、指导,阅读内容也较为单一。
(三)科学教育轻视化
从教育的视角来看,科学阅读属于科学教育。在科学教育中,科学阅读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为科学素质不仅包含知识类的实质性内容,还包括在阅读过程中所需的价值观[9],对于发展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具有不可比拟的价值。青少年通过科学阅读可以弄清楚教学活动中的概念、名词、定义、试验要求、试验目的等,为进行科学试验探究并验证得出试验结果铺平道路。但是当下的科学教育,科学阅读在教材中多以“资料库”“注释”“脚注”等形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科学阅读”栏目也经常被一带而过,或是让学生课下自行浏览,科学阅读转为课后阅读。同时,一些科学教师认为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阅读属于人文素养,是文科类学科的培养目标,不属于科学教育范畴。另一些教师则存在传统观念,将科学阅读视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只注重社科、人文阅读,不重视科普性阅读。在科学教育中,还存在一些科学史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精细、反复阅读,才能了解并理解科学历史,但教材以“脚注”“尾注”“特定板块”的方式呈现,使得多数教师认为不重要,而忽视阅读价值。教师作为青少年科学阅读的主要引导者,没有帮助他们种下热爱阅读、善于阅读的种子,使得他们在面对大量、连续文字时烦躁,而选择“走马观花”,只读所需内容,甚至让那些阅读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失去了阅读兴趣和信心。
(四)科普市场“局限化”
青少年科学阅读不仅受自身阅读心理机制的影响,还受阅读文本的影响。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公民的综合阅读率达到813%,14~17周岁的青少年图书阅读率为897%,比2019年提高了06%[10],但科普类阅读占比最少。在2021年中国青年阅读指数排名中,文学阅读排名第一,而在青少年经常阅读的书籍中,小说类位居第一,甚至有的青少年除科学教材外一本科普类书籍都没读过。究其原因,一是科普类图书引进多、原创少。最近几年,由于科技飞速发展,科普创作、科普出版、科普阅读繁荣发展,科普类图书的出版种数也呈上升趋势,但还是没有改变长久以来我国科普类图书市场引进作品更多、更畅销的现象。同时,引进的科普作品多数较难,就使得许多青少年对科普阅读望而却步。二是科普类好书太少。对青少年来说,一本好的科普读物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能够在文字的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但是当前科普市场中好的科普读物太少,纸质版科普出版物又受到网络化科普传媒的冲击,市面上的科普读物良莠不齐、内容陈旧、文字乏味,有的甚至在传播“伪科学”,而更新迭代的科技前沿科普读物更是凤毛麟角。三是科普读物的推荐阅读机制还不够完善。随着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后,图书馆被视为青少年进行科学阅读的主要场所,是科普市场的主阵地。但目前我国图书馆的科普书目推荐机制存在碎片化、不规范化及不科学化等问题,很容易影响青少年对科普读物的选择。
(五)阅读载体多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阅读载体变得多元化。根据阅读的载体形式,可以将科学阅读分为纸质和数字化两类。网络技术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阅读方式和途径,改变了传统阅读习惯。在阅读活动中,受信息网络的冲击,纸质书籍已不再是青少年的唯一选择,融合信息化、媒体化与网络化的数字化读物更具吸引力,也更能让青少年乐读、善读、勤读。但网络信息是杂乱、复杂的,如何找到有价值的阅读文本,对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青少年能够具备较强的网络信息删选及甄别能力。虽然互联网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阅读,但也会让学生因为想挣脱束缚而在互联网的海洋中迷失自我。数字化阅读的快速发展就需要青少年具有较强的信息筛选及信息甄别能力。知识变得网络化,青少年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阅读材料,但对越容易获得的书籍,学生就越不重视、不珍惜,认为网络的便捷可以随时再获取阅读资料,导致阅读时间更加零碎。同时,大数据具有针对性,会针对学生自身的喜好推送相应的阅读文本,使学生偏向某一类阅读,如文学阅读一直名列前茅[11],就会造成自然科学类阅读市场无人问津。此外,数字化阅读还会使阅读内容偏向某一方面,让青少年在获得阅读深度的同时难免缺乏阅读广度,难以全面发展。
四、读之“能为”:破解青少年科学阅读困境的因应之策
科学阅读是获取科学知识、根植科学信仰的重要方式,是文化传承、提升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我国青少年科学成绩的相关因素。青少年是建立创新大军的主将,是实现科技强国最为强大的力量,对国家来说,少年强则国强。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学会科学阅读尤为重要;对国家而言,青少年学会科学阅读尤为重要。对此,要想破解青少年科学阅读的困境,就需要学校、家长与社会共同努力。具体培养途径如下。
(一)学校建立良好的科学教育生态系统
科学教育事关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型国家建设,事关全民阅读、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战略的顺利实施。科学作为一门弘扬科学精神、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启蒙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阅读素养和科学素质至关重要。因此,当下的科学教育要积极向青少年播撒科学种子、科学阅读兴趣,创建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教育体系,才能实现全民阅读、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战略。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科学教育要重视科学阅读,完善课程设置。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科学阅读课程体系,并合理安排课时,课时节数安排可以随着年级的升高而相应调整。第二,转变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科学教育结构,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改变“功利化”思维导向。教师既不能只重视青少年人文素养的发展,將科学阅读视为人文教育领域,一带而过;也不能只重视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分数的高低及成绩的好坏,要转变“唯分数”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变革教学方式。对于阅读教学,不能仅让学生读,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利用智能技术手段,实施科学家“进校”活动,让科学家领读,精准对接青少年阅读需求。同时,要积极利用电子平台,整合阅读资料,拓展教学内容,扩大青少年的阅读范围[12]。第四,教师要优化科学阅读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应创设有利条件,激发青少年科学阅读的热情,逐渐培养他们科学、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改变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加大实用类阅读、创新型阅读、批判型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教学。第五,多途径搜集科学阅读资源。由学校统一采购相关的科学阅读类图书和订购相关的报刊,开展“图书漂流”;科学老师通过视频网站搜集相关的视频资料,进行筛选、下载和加工,有计划地推送给学生,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用手机或电脑观看;鼓励学生和家长自行购买喜欢的科普图书,在寒暑假进行阅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家长提供友好的阅读环境
少年科学阅读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的配合,也需要家庭的支持。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具备拥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因而家长们对自己孩子施加各种压力,使得青少年需要面对学校和父母所带来的双重压力。此现状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青少年科学阅读素养的提升。首先,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当前,家长不能再以传统的“功利化”教育理念要求自己的孩子。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未来公民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需要“高分低能”的“人才”,相对而言,当今社会更需要有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人。所以,家长要摒弃“唯分数”的教育理念,把青少年从巨大的学业压力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阅读。同时要改变“闲书”浪费时间、影响成绩的错误观念,进行亲子阅读活动,学会陪他们阅读、带他们阅读及教他们阅读,逐渐帮他们种下爱科学、学科学、读科学的兴趣和信仰。其次,家长要积极参加包括家委会、家校社、家长会等渠道所组织的阅读活动,从观念上意识到科学阅读对青少年和全民的重要性。最后,家长要为青少年提供合适的科学阅读环境,为子女营造良好的科学阅读氛围,提供丰富、优秀的阅读资源和科学阅读场所,如专门设计家庭阅读角、科学阅读室等。
(三)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在社会层面,要积极推动科普政策、科学阅读设施、内容、服务等的开展,加大对青少年科学阅读的关注度。第一,要推动国家阅读政策体系纳入科学阅读。国家提倡全民阅读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科普类的科学阅读[13],出台相关政策,提倡科学阅读,让全社会重视科学阅读,了解科学阅读的重要性。第二,全面升级科学阅读设施、阅读内容、阅读活动、阅读服务等体系。社会要积极推动阅读体系的完善,保障青少年科学阅读基本权益,提升科普作品质量。对于数字化阅读的快速发展,要不断拓展阅读空间,积极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推广青少年科学阅读。第三,推广科学阅读高质量发展。要加大科学阅读内容引领,组织开展重点科学阅读活动,加强优质科普内容供给,充分利用、调动社会各界资源,积极创新科学阅读推广方式,尤其是完善、创新图书馆科普推荐模式,努力实现青少年科学阅读的高质量发展。
(四)构建层级网络,营造阅读氛围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利有弊,给科学阅读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数字化阅读打破了传统科学阅读的地域性、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阅读成本,但也对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网络时代,要想提高青少年的科学阅讀能力,就需要构建层级网络。第一,国家要加强网络环境净化,尽量屏蔽不良书籍,营造良好的数字化阅读环境。第二,学校可以借助信息化软件,如超星阅读、智慧教育云平台、云班课等开展科学阅读活动,专门开设科学阅读课程并配备阅读指导教师,借助网络软件向学生发布阅读要求、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端自行打卡。学校后台通过大数据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分析、处理,找出学生差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推荐,从而提升整体科学阅读效果。第三,家长应该起示范、监督作用,在大数据时代,要督促青少年文明上网,科学阅读,利用数字化书籍好读书、读好书,应用火绒安全等软件限制、监督学生的上网时长。第四,青少年自己要提高自身素质,管理好自己的书架,构建良好的“私人图书馆”,兼顾广泛阅读与深入阅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青少年科学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全民科学意识、科学阅读素养及科学素质,还能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全民阅读给青少年科学阅读带来了较大机遇,学校、家长、社会要抓住这一机遇,通过构建新时代良好的校内外科学教育生态系统和友好的支持环境,全面优化科普政策、科学阅读设施、内容、服务、数字化阅读环境等,使全社会了解到青少年科学阅读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共同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EB/OL].(2021-06-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6/25/content_5620813.htm.
[2]蔡铁权,陈丽华.科学教育要重视科学阅读[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1):73-78,91.
[3]马明辉.我国科学阅读类图书出版的前瞻性分析[J].出版广角,2015(6):95-97.
[4]李铸衡,王海,欧阳美子.面向科学素质培养的科学阅读内涵及要素解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9(11):35-40.
[5]叶倩,吕琪.基于科普阅读的途径浅谈科学素养的培养——初高中物理课外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物理教师,2014,35(7):4-6.
[6]孟蔚红,程悦君.科学阅读拒绝“理盲”[N].成都日报,2010-11-10(12).
[7]宁燕丹,魏锐,王磊.学科能力发展导向的科学阅读表现模型及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5):127-133.
[8]李铸衡,王海,丁浩然,等.基于科学素质提升的科学阅读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1):129-135.
[9]徐杰.科学教育中阅读材料的功能和运用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5(2):83-85.
[10]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EB/OL].(2021-04-26).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80/75981.shtml.
[11]陈妙然.最新中国青年阅读指数发布[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8-24(3).
[12]张敏玥,袁海泉,柴志方.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中科普阅读题的分析与启示[J].物理教学,2021,43(6):25-28.
[13]李文明.以科普阅读促学生科学素养提升[N].语言文字报,2020-0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