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歌剧《成都茶馆》的创作与舞台呈现
2022-05-30甘绍成王正亭
甘绍成 王正亭
摘 要:现代歌剧《成都茶馆》是一项跨文化合作项目,由中澳双方艺术家共同创作和表演。从2015年至2017年间,代表中方的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家与代表澳方的澳大利亚音乐家,先后在中国的成都和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最终创作并完成了它在中国和澳洲的展演活动。2018年该项目获提名为澳大利亚“绿房子”(演艺奖)奖中的最好项目奖和最好现代实验音乐奖,同年还获得澳大利亚音乐艺术奖中的实验音乐优秀奖。兹从创作团队与创作策划、创作理念与创作元素、创作设计与表演要求、演出实践与舞台呈现4个方面对其进行阐释。
关键词:现代歌剧;《成都茶馆》;音乐创作;表演;舞台呈现
中图分类号: J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2172(2022)02 -0088-06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2.02.010
引 言
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休闲之都。当你漫步在成都市的大街小巷,或者郊外的乡间小镇,均可见到一些分别冠以茶馆、茶楼、茶坊、茶府、茶园、茶铺、茶社、茶厅、茶亭、茶院、茶居、茶吧等不同名称的各式茶馆。为了艺术地反映成都茶馆文化的意蕴,2015年6月期间,应澳大利亚室内歌剧团(Chamber Made Opera)的邀请,在四川音乐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艺术处、歌剧艺术研究中心、西南音乐研究中心的积极协调和配合下,音乐学系个别教师的参与下,遂组织安排川音声乐系、歌剧合唱系、民乐系、现代器乐系彼时在读学生康彦龙、朱荟钱、郭思岑、王帅,与来自澳大利亚的玛德琳·弗林(Madeleine Flynn )、蒂姆·汉弗莱 (Tim Humphrey)、卡洛琳·康纳斯(Carolyn Connors)、王正亭(Wang Zheng-Ting)等人,组成了一支由中澳艺术家交流、合作的《成都茶馆》创作与表演团队,试图通过现代歌剧形式,在舞台上艺术地反映中国成都的茶馆文化内容。
一、创作团队与创作策划
(一)创作团队
由于该剧目属于合作项目,2015年7月,中澳双方组成的合作团队,先后在中国的成都和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进行了多次的创作与表演。整个团队的表演活动,由澳大利亚室内歌剧团首席执行官、创意总监蒂姆·斯蒂茨(Tim Stitz)全面负责。除此,澳方的玛德琳·弗林(Madeleine Flynn )和蒂姆·汉弗莱 (Tim Humphrey)夫妇负责整个音乐团队的领导工作。四川音乐学院甘绍成教授是这个项目的重要协调人,他以民族音乐学家的身份,一方面为该项目的前期工作提供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一方面为该项目对中方演员的选择,排练场地和乐器的使用,以及带领双方演员去成都相关茶馆体验生活等提供了很多帮助;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学家王正亭先生,也是这个项目的重要协调人,他作为这一项目的参与者和民族音乐学者,以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身份,除了担任该剧的中国传统吹管乐器演奏外,还负责中澳双方演员间的业务合作。正是因为有了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精神,现代歌剧《成都茶馆》才在一年多的交流、合作中逐步完善,有机会在中国的成都和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展演,为促进中澳两国的民间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创作策划
作为一项跨文化的音乐项目,对增进中澳音乐文化交流和双方演员的友情非常重要。由于中澳双方表演人员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双方必须对现代歌剧《成都茶馆》所反映的人文环境、音乐语言和表演风格有一定的了解。为了保障该项目的创作与表演能如期进行,并能够艺术性地反映现代歌剧《成都茶馆》的文化内涵,中澳双方艺术家便于2015年7月中旬,按照澳大利亚室内歌剧团《Chamber Made Opera〈成都茶馆〉项目合作意向书》的约定,一方面在四川音乐学院提供的活动场所进行创作、构思和排练,一方面在四川音乐学院的精心组织安排下,分别到四川成都的都江堰市青城山、双流区彭镇、市区的宽窄巷子等著名景点,对当地有代表性的茶馆进行实地调研。大家相聚在成都不同的茶馆、餐馆喝茶,观摩川剧,品尝火锅和名小吃,以此来体验和感受成都的市井文化,了解与之相关的民情风俗,给参与创作表演的艺术家提供了深入实地考察成都茶馆文化的便利。与此同时,合作团队还安排中澳双方演员一起交流音乐技艺,从而促使双方对各自所擅长的音乐技能和音乐风格有所了解,既加深了双方演员的友情,也增进了大家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
二、创作理念与创作元素
(一)创作理念
关于现代歌剧《成都茶馆》的创作理念,合作团队组建初期,中方艺术家曾站在本土立场,建议该项目主要表现中国四川成都的茶馆文化,力图从中反映中国历史上有关四川成都人喜欢挤在一起泡茶馆,听评书,摆龙门阵,搓麻将,谈生意,闷瞌睡……常过一种悠闲、自在、舒适、安逸的小市民生活。然而,随着中澳双方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并经数次排练和演出实践后,双方艺术家又在创作理念上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让作品在《成都茶馆》基础上赋予它更深的含义,大家又在原标题基础上增加了“八和九之间”的内容,即《成都茶馆项目——八和九之间》,其目的是想通过成都茶馆文化去反映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为了揭示“八”和“九”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中方艺术家与澳方艺术家有着各自的理解和解释。在中方艺术家看来,其中之“八”,具有“四通八达”和“八音克谐”的含义。就拿现今的成都来看,它早已不是过去诗人笔下描绘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光景,而是一座名扬世界、四通八达的文化名城。加之,成都的生活环境十分悠闲、宜居,这里拥有一大批喜欢各类不同风格音乐的人群,听音乐,享快乐,现已成为成都市民普遍追求的生活品质,使这座城市自然无不充满着“八音克谐”的意蕴。其中之“九”,作为数词,它表示事物的数量和顺序,“泛指多数,数量大”,可引申为“富裕”;作为形容词,“九”表示最高数,与“久”谐音,正好寓意成都人民生活的富裕与安定。在澳方艺术家看来,其中之“八”,象征着物质层面,而“九”则是一个精神化的概念。“八和九之间”这个有趣的“区间”和其中的可能性,丰富了东西方音乐的对话,无论从乐理到实践,还是在数字与空间的关系上。①这便是所谓的数字“八”和“九”“源自中国哲学”的解读,认为“在中国数字学中8代表着生活的和谐和繁荣,9 代表着在更高精神层次上取得成就。”②可见,该项目所表现的不仅是中国成都的茶文化,而是更高的哲学层面。也即是“八”和“九”两者之間更广阔的空间。于是,该项目又在原《成都茶馆》名称的基础上做了新的调整,也就是后来在中国成都的四川省歌舞剧院舞台正式展演的剧目《成都茶馆项目——八和九之间》。
(二)创作元素
在音乐元素选择上,《成都茶馆》要求既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西方音乐的大小调音阶和传统和声,也采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不协和和声;既使用中国的四川民歌和川剧打击乐为素材,也使用西方流行音乐中的爵士音乐和布鲁斯音乐元素。在语言使用上,《成都茶馆》要求演员分别使用英语、普通话和四川方言。其目的无疑想让具有英语背景、汉语背景的观众,从中能感受到一种本国文化的亲近感和他国语调的新鲜感,以便使该剧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澳大利亚的演出中,均能获得一种成都茶馆文化的现场感,使它的音乐更加贴近生活。
由此可见,《成都茶馆》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歌、说唱、戏曲音乐,西方音乐中的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爵士乐、布鲁斯)和现代派音乐于一体。由于该项目使用的音乐元素较多,这意味着该作品的总体音乐风格较为多元,说明它并不是一种单纯表现四川地域风格的作品,而是一部置身于当今国际艺术舞台,一部跨地域风格的作品。它所体现的应是一种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精神。力图反映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成都与墨尔本之间,观众与表演者之间,会议室和餐厅之间,茶馆与咖啡厅之间,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乐器之间,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之间,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生活场景与现场表演之间的一次跨界融合。
三、创作设计与表演要求
(一)创作设计
《成都茶馆》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取得双方艺术家的共识,合作团队要求每位演员预先创作一幅个人构思的图画乐谱,并要求作画者将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意图向大家做出解释。之后,每位演员再根据整个作品创作的总体要求,结合个人对乐谱和成都人文环境的熟悉程度按创作意图去进行表演,以便为现代歌剧《成都茶馆》的集体创作提供最终的音乐版本。通过每一位演员的前期工作,再经集体对所有个体乐谱进行仔细分析、思考和认可后,该项目的总体音乐设计也就比较明朗化和情节化了。通过这一群策群力的方法,既调动了双方演员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了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使各自的角色已经不单是表演者,而且还是一位创作者。经过双方演员在创作上达成的默契,这就为现代歌剧《成都茶馆》在创作、表演方面注入了中西文化的多种元素,从而力图达到从中国人和澳大利亚人的角度去反映成都茶馆文化之目的。
与传统歌剧相比,现代歌剧《成都茶馆》的创作设计非常自由。由于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它在音乐表现形式上,充分发挥表演人员的艺术潜能,让他们在各自表演的乐器中尽可能发挥其想象力。例如,合作团队要求双方担任声乐表演的演员,各自采用本国语言歌唱,并在歌唱中尽量少唱歌词而唱音高,有时模仿鸟叫,有时模仿睡梦中的打呼声,好似一部超越传统的现代歌剧;而担任器乐表演的演员,有时采用独奏,有时采用重奏。在表演过程中,可以听到西洋乐器小号与中国乐器二胡的对话,而合成器、笙和鼓则为具有布鲁斯音乐风格的二胡旋律提供伴奏,电子合成器则伴随中国乐器笙的独奏,运用不协和的和声与五声音阶的交替演奏,为现代歌剧《成都茶馆》的表演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歌剧的音响与音乐效果,给大家带来一种全新的听觉体验。
就音乐创作而言,即兴创作在该项目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为了达到预期目的,中澳双方演员在项目初期便一起有针对性地排练与磨合,以此来培养各自在即兴音乐演奏方面的能力。值得肯定的是,在即兴音乐方面,澳方音乐家相对更强,他们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经验相对较早。因而,这方面的训练,通常由澳大利亚音乐家做主导,这就给中方音乐家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在排练过程中,从短小的乐句到较长的乐段,甚至相对复杂的乐章,双方演员都无不聚精会神地反复练习,直至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止。
(二)表演要求
《成都茶館》是以中国人和澳大利亚人的角度,用现代歌剧的形式来反映成都人的茶馆文化。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在声乐演员和乐器演奏员的选择上采用了中西合璧的组合形式。其中,中方的4位演员从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歌剧合唱系、民乐系和现代器乐系选用,分别为:男民歌演员,由康彦龙担任;女民歌演员,由朱荟钱担任;二胡演奏员,由郭思岑担任;打击乐演员,由王帅担任。他们当中,除1位是彼时在读本科生外,其余3位均为彼时在读研究生。澳方的4位演员包括:电子合成器兼玩具钢琴演奏员,由玛德琳(Madeleine)担任;小号兼电脑音乐演奏员,由蒂姆·汉弗莱 (Tim Humphrey)担任;声乐兼手风琴演奏员,由卡洛琳·康纳斯(Carolyn Connors)担任;笙兼笛子和葫芦丝演奏员,由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王正亭担任。
为了保证该项目的演出质量,中澳双方在建立合作团队时,对参与表演的所有演员提出了相应要求。
其一,针对中方演员,在挑选歌唱演员时,特别注重演员对中国民歌唱法和对四川方言的掌握;在挑选打击乐演奏员时,特别强调乐手应对川剧打击乐有一定了解;在选择二胡演奏员时,特别注重演奏员的即兴演奏能力。
其二,针对澳方演员,在挑选歌唱演员、电子合成器、玩具钢琴、小号、手风琴、笙、笛、和葫芦丝演奏员时,要求他们除具有较高的创作能力外,还应具备即兴表演、随机应变、大胆创意的能力,有在国际舞台上长期参加交流演出的表演经验,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与表演优势。
四、演出实践与舞台呈现
(一)演出实践
2015年7月中下旬,中澳双方相关人员在四川音乐学院的精心组织安排下,一方面到四川成都的都江堰市青城山、双流彭镇、成都宽窄巷子等著名景点的茶馆参观、调研,一方面在四川音乐学院提供的排练场所,集体参加《成都茶馆》的创作、构思和排练,最终于7月24日上午,在成都望江公园茗惋楼举行了首次演出实践。由于现代歌剧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歌剧,剧中包含有很多即兴表演成分,每次演出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此次首演实践,该项目以中澳双方预先认同的剧目——现代歌剧《成都茶馆》展演,其内容侧重反映成都的茶馆文化和市民的悠闲生活。鉴于此,首演内容大体按三个场景展开。
第一场景,通过男女对唱,穿插口技表演,加上笙、竹笛、二胡、钢琴、小号等乐器伴奏的形式,表现茶客去茶馆路上的喜悦心情。
第二场景,在第一场景基础上,除运用与第一场景相同的表现手法外,还增加了用茶盖叩击茶碗的音响,演奏电声乐器,拨奏钢琴内部琴弦和吹奏竖笛的声响,以此描绘茶馆中品茶、聊天、闷瞌睡等悠闲、自在的场景。
第三场景,歌唱演员以反复吟唱四川民歌的方式,结合相应的背景音乐,借以表现茶客离开茶馆时的愉快心情。
演出场地选择在成都望江公园茗惋楼的茶楼为天然舞台,由于形式新颖,表演随意,情景有趣,受到诸多前来成都望江公园游玩的群众的极大好评。①尽管此次展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中澳双方艺术家仅将它视为一次初步的演出实践,并非最终定稿的演出版本。2017年3月,作为一次回访,四川音乐学院4位演员登上了去澳大利亚的飞机,在墨尔本与澳方4位演员齐聚一堂参加排练。通过双方演员的再度交流与合作,又在原有基础上对作品的表现内容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新的设计,从新的角度分别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卡萨镁和墨尔本进行了展演。
在澳洲的展演,是现代歌剧《成都茶馆》在异地的第二次演出实践,经过双方的友好合作与交流,大家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创作思路。除在原剧基础上融入了“八”和“九”的哲学含义外,还在表现形式上采用西方数学概念“斐波那契数列”或黄金分割的造型积木,来营造一种演出氛围。为这部作品赋予了更深层的文化含义,使之成为一种能代表成都茶馆的文化符号。
(二)舞台呈现
经过在中国的成都和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的数次演出实践后,现代歌剧《成都茶馆》,最终以正式定稿的演出版本——“用一杯茶对话艺术——《成都茶馆项目——八和九之間》”,于2017 年8月25日,在四川省文化厅的指导下,由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成都贝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四川宸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澳大利亚驻成都总领事馆、青羊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四川省文化院团联合会支持下,在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的四川省歌舞剧院舞台正式呈现。
此次舞台呈现,《成都茶馆》运用现代歌剧形式,通过声乐、器乐、道白,加上舞台道具的辅助,向观众展开了一场独特的成都茶馆文化艺术场景。它以原创的表现形式,汇集了中西传统乐器、电子乐器、电声装置和歌唱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西方的传统空间理论。因为是一种歌剧,必然可以采用道具、说白等一些在音乐会中不太常见的表现手法来辅助。此次演出,《成都茶馆》使用的主要道具,一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八仙桌8张,二是茶具8套,三是类似于几何图形的积木8套。表演过程中,每张桌子坐10人,1位表演人员和9位观众,构成了一台戏由8位表演人员和72位观众组成的表演阵容。把演员和观众放在同一个桌子,使表演人员与观众一下拉近了距离。当演出接近中场时,表演人员和工作人员还为观众送上热气腾腾的茶和香甜可口的糖果,这时的观众可以与演员随意聊天。当演出进行时,演员会要求观众辅助他们转动圆桌中间放有积木的转盘,以便让演员和观众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演员和观众的参与下,整个演出流程,不仅通过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塑造出一系列动作,而且将声乐、器乐、道白等音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制造出《成都茶馆》所需要的艺术效果。这样处理的方式,自然将演员和观众融为一体,可以让观众感觉他们既是观众也是演员。
为了营造舞台呈现的现场感,此次《成都茶馆》在中国成都的正式演出,还特意选用了产自成都的中国高端茉莉花茶——碧潭飘雪作为此次演出的指定用茶,其意“是想用一杯花茶的时间,与艺术对话,从味蕾到身心,体验一次前所未有的高品质的感官享受。”②
结 语
《成都茶馆》以现代歌剧的形式,在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大国际舞台上呈现,一方面反映了成都的茶馆文化,一方面揭示了茶馆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内涵。通过中澳双方的合作,既促进了中澳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与音乐交流,也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一方面宣传了中国成都的茶文化,加强了文化自信;一方面让澳大利亚人民感受了成都茶馆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文化魅力,从中领略到生活在天府之国这一富饶、美丽土地上的成都人民所拥有的悠闲、安逸的生活状态。通过该项目的创作与舞台呈现,它从多个方面颠覆了我们对现代歌剧的认知,兹小结如下:
其一,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该项目颠覆了传统歌剧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艺术形式,现代歌剧《成都茶馆项目》没有传统歌剧原有的多种艺术形式,除保留了音乐和舞美艺术形式外,其中的戏剧、文学、舞蹈几乎完全省略。
其二,在表演场地的选择上,该项目不像传统歌剧那样,主要在歌剧舞台上表演,而是除舞台之外,还可以在公园、会议室、餐厅、茶馆和咖啡厅等场合表演,让演员与观众直接参与其中,融为一体。
其三,在脚本创作上,该项目不像传统歌剧那样,有专门负责剧本创作和音乐创作的剧作家与作曲家,而有的只是其中最有表演经验的演奏家作为主导,所有表演者参与创作构思,充分发挥大家的才智进行即兴创作和表演。
其四,在表演角色上,该项目的表演者不像传统歌剧那样,有具体、明确的人物角色,有的只是担任声乐和乐器唱奏的表演者和自由出入的观众。
其五,在内容表现上,该项目不像传统歌剧那样,有一个具体的内容去展开故事情节,有的也只是意向性的简单艺术情景呈现。
其六,在语言使用上,该项目不像传统歌剧那样,基本上只使用某一国或某一地方语言进行道白和歌唱,而是让演员分别使用英语、汉语和四川方言表演。
其七,在音乐风格上,该项目不像传统歌剧那样,有一种基本统一而单纯的风格,而是一部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多音乐元素的跨音乐风格作品。
其八,在记谱形式上,该项目除了采用传统意义上的简谱、五线谱外,还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使用了现代意义上的图画谱。
作为一项创新,该项目于2018年获提名为澳大利亚“绿房子”(演艺奖)奖中的最好项目奖和最好现代实验音乐奖。同年还获得澳大利亚音乐艺术奖中的实验音乐优秀奖。2017和2018年,该项目应邀在成都现代艺术节、澳大利亚亚洲太平洋艺术节和澳大利亚卡萨镁艺术节上演。它的部分音乐还在“中国四川省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结为友好关系”的仪式上演出,为推动两国友谊和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篇责任编辑 何莲子
收稿日期:2021-01-10
基金项目:2015年度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音乐研究中心重点项目“现代歌剧《成都茶馆》的创作与舞台呈现”(xxyy2015004)。
作者简介:甘绍成(1957— ),男,博士生导师,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四川成都 610021);
王正亭(1955— ),男,博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中国器乐部主任,四川音乐学院特邀研究员、厦门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四川成都 6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