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建构与运用微点训练策略
2022-05-30张卫民
张卫民
摘要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教师可以从“抓住修辞手法,实现读写结合;领悟特色写法,实现读写共通;品读文章结构,达成读写共生”三个方面,由点到面训练学生语言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
语言建构 微点 训练策略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最基本的核心素养。平时教学中,面对文本中大量的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个性化的语言,不少教师只是带领学生从文字上浅表性地滑行,缺少对语言文字的深入品味。那么,如何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呢?本文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为例,浅谈如何巧搭微点训练这个“支架”,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抓住修辞手法,夯实基础训练,实现读写结合
1.走进文本。
本单元课文中比喻句子信手拈来。《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形象地表现了景物的艳丽色彩;《济南的冬天》中“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生动地写出了济南城的温暖慈爱;《雨的四季》中“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细腻传达出花苞里滴出来的水滴姿态娇媚。
本单元课文中拟人句子随处可见。“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表现了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热闹场面;“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这是水对济南冬天的情意绵绵;“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長”,体现出花草的勃勃生机。
本单元课文中排比句也是俯拾皆是。譬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它们分别表现春雨的绵密以及四季雨的诗意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春》,然后找出比喻、拟人、排比修辞各一句,朗读给同学听,品味其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教师采用由扶到放的策略引导学生品味《济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语言上的特点。
2.进入学生。
经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学生掌握了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要进行拓展训练,才能活学活用。
(1)你看,春雨淅淅沥沥从天空降落,像绣花的针,像___________ ,像 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
(2)池塘边的五棵垂柳,挥舞着柔嫩的臂膀向我招手,我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书像阶梯一样,开启心灵的大门;书像灯塔一样,照亮学子们前行的路;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经过三分钟思考,有学生举手回答,答案分别是:柔亮的发丝,绵密的针线,春天的使者;走近它与它握手,与它拥抱亲昵;书像老师一样,默默奉献着青春年华。
二、领悟特色写法,做到迁移运用,实现读写共通
1.走进文本。
《春》一课第四节描写春天的花朵,先实写,具体运用了比喻、排比手法。后虚写,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对春天花草的喜爱之情。
《济南的冬天》第三节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济南冬天温暖的特点。先用比喻手法表现济南冬天可爱的特点,然后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表现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用“可爱”和“慈善”两个词把济南冬天写得富有感情。
《雨的四季》第四节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秋雨净美、开阔的特点。先是真实地描写秋雨的各种形态,后运用联想和想象描写秋雨,表现秋雨高邈、深远以及纯净人的灵魂。
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问题。(1)朗读《春》的第四节,思考本节运用什么表现手法。生1:联想和想象;生2:虚实结合;生3:夸张。经过教师引导辨析,学生得出本节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表现手法得从整体着手。(2)朗读《济南的冬天》第三节,概括段意。生:写济南冬天的“可爱”和“慈善”。(3)作者是如何表现“可爱”和“慈善”特点的?生: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4)朗读《雨的四季》第四节,概括秋雨的特点。生:描写秋雨的净美、开阔的特点。(5)本节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生:本节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现的。
2.进入学生。
经过研读品悟,发现这三段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当学生理解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后,还需强化训练,达到内化语言的目的。
3.练习训练。
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描写校园一角的景物,需要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下面一段是一名学生的仿写:我们校园西南角像一幅山水画。池塘周围站着一圈垂柳,春天到来的时候,垂柳枝条绿意盎然。在春风的吹拂下,柳条舞动着柔嫩的臂膀。池塘里的鱼时而欢游,时而休息,我想到了《小石潭记》里的描写:“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头顶不时飞过成群的燕子,它们像春天的使者,好像在说:“我们来了,你欢迎我们吗?”
4.教师点评。
以上片段是一位学生的仿写,他运用了比喻、拟人、想象和联想的表现手法,描写校园西南角景物。写景层次清晰,手法细腻,语言优美。
三、品读文章结构,全面习得内化,达成读写共生
1.走进文本。
经过分析,发现这几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对景物描写的过程中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根据这个特点,教师拟定训练的主题:巧用修辞,点亮语言;调动感官,写出情味。
拿到一篇文章或一个片段,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品味语言美感,悟出作者情感。接着,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或段意,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然后,师生互动,分析讨论文章或片段的表现手法。
2.进入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模仿是初学写作最好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借助《春》的写法仿写相似的文章《夏》。
3.学生作品。
盼望着,盼望着,夏天的脚步近了。终于要见到盼望已久的小凉河了。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杨柳婆娑,枝条飘舞,两只黄莺站在摇晃的枝头上亲昵碰头的画面。野鸭时而觅食,时而嬉戏,时而演唱。
4.教师点评。
这是学生模仿《春》的前几段写的《夏》,我们还可以模仿《春》的主体部分设计五幅图:“蜻蜓立荷图”“野鸭戏水图”“山鸡散步图”“锦鳞游泳图”“孩子打水图”。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点题:抒发小作者对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夏天的赞美之情。
通过由句到段再到篇的微点训练,学生的语言建构有了名篇的影子,理解内化有了自己的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初级中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初中写作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编号:18A3J2SQ23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