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音乐课堂
2022-05-29张羽
张羽
摘 要: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够在实现对学生音乐兴趣激发同时,将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基于此,教师应当将构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摆在突出位置,并善于运用教学情境、寓教于乐以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双向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产生良好音乐素养的基础时期,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音乐的魅力,并且从类型多样的音乐内容中提升素养。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以往的小学音乐课堂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无趣,学生只会机械式地跟着教师了解音乐知识、学习歌唱方法,不仅教学效果不佳,也没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思维,善于利用各种新型教学模式,抓住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突出优势,为学生打造趣味横生、身临其境的高效音乐课堂氛围,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得以有效培养[1]。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代入感
构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有赖于多样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有效的音樂教学情境,能够将静态的音乐知识以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激发学生的代入感的同时,将学生的多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全面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应当巧妙利用信息技术中视听结合、声情并茂的突出优势,以教材音乐内容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切入点,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感受音乐的魅力。
例如,在进行《茉莉花》这首歌曲的教学时,由于这首歌曲速度适中、情感真切,并具有很强的江南画面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为学生展示了烟雨江南的图片,将学生的视觉感官调动了起来,也使学生直观化的认识到江南的美好,对“如丝烟雨杨柳风,江南美景不胜收”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笔者还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播放了《茉莉花》的MV视频,创设可视化的教学情境,再次促进学生代入感的提升。之后,学生就会自觉的跟随着歌曲的旋律进行哼唱,从优美动听、宛转悠扬的韵律中感受到了音乐的美感,此时笔者再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教学,就能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融入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积极性
构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还有赖于落实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改善学生学习质量的强劲推动力。因此,教师应当抓住小学生有着强烈好奇心的特点,通过引入趣味活动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
例如,在进行《京剧行当》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笔者就将学生耳熟能详的《唱脸谱》带入到了课堂上。这首戏歌语速稍快同时富含着京剧行当的艺术特色,所以在教学时,笔者首先给学生阐述了京剧艺术中不同脸谱所代表的的含义,使学生对歌词中所描写的人物产生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播放的音频进行练习,并且随着音乐歌唱歌曲的某些经典片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度。接着,笔者引导学生采用领唱和齐唱的方式,在寓教于乐中进行歌曲练唱,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笔者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设置了课堂阐述内容,即任选一张脸谱,并说明与之对应的个性特征,这也有效的深化了学生对脸谱的认知,产生了较强的趣味性。
三、开展小组合作,增强学生获得感
构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同样离不开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也能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合作能力的提升,共同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最终达到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深化认识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从科学划分音乐小组、合理布置探究任务、积极开展交流活动三个方面素手,从不同的角度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而增强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获得感[2]。
例如,在进行《欢乐颂》这首歌曲的教学时,这首歌韵律欢快、节奏鲜明,十分适用于小组合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将学生划分为了若干个音乐学习小组,并形成了“梯次搭配,互学互鉴”的基本组合形式。而后笔者引导学生在多媒体视频的引导之下对歌曲的进行深入了解,并给学生播放了以这首歌曲旋律为创作基础的各种歌曲。最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这首歌曲的旋律进行填词,并在课程的最后进行演唱,如此一来,不仅学生的参与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了解了音乐内容,进而将构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总而言之,构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不仅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必然之举。所以,教师要重视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通过创设情境、寓教于乐以及小组合作等有效教学方式的运用,充分增强学生代入感、提高学生积极性以及增强学习的获得感,切实为学生音乐学习的高效性奠定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蓉.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教学机制探究[J].山西教育(教学),2022(03).
[2]谢国刚.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