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构
2022-05-29朱睿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趋向于内容多、时间少、要求高。文章认为,教师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精心备课,制定教学目标;注重导学,灵活教学方式;合作学习,搭建探究平台这三方面做起,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认识图形
高效课堂是指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效率的最大化与学习效益的最优化,“低耗能、轻负担、高质量”是高效课堂的基本体现。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倡导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模式为主,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导入、教学和反思等环节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体验的平台,以提高教学成效和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精心备课,制定教学目标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做无把握之事”,这句话对当今的课堂教学而言也同样适用。教师将每一节课都当作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是高效课堂形成的前提。而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提则是教师的精心备课,而备课又包含了备教材、备学生等。因此,只有完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第一位不是教学生背书或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自主地去思考[1]。”因此,“备学生”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根本因素之一。不论教师设计出多么精彩的教案,只要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就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契合学生所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其认知水平也不高,但他们对事物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教师在备课“认识图形”这一课时,应尽可能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案。
在教授“认识图形”这节课之前,笔者随机调查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情况。调查了10名学生,发现有8名学生能说出基本图形,只有2名学生对图形完全没有概念。针对这个现状,笔者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将原计划从“面在体上”提炼平面图形的方案,更改为直接指认图形的方案。为了照顾到那20%的存在认识偏差的学生,笔者设计了实践活动的流程,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与同伴交流中获得对图形的认识。
这样,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既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又为高效课堂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导学,灵活教学方式
所谓“高效”除了体现在低耗能、轻负担之外,更体现在高质量上。高质量的课堂自然是智慧、灵动、交互且具有生命力的。此类课堂的模式应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基于师生、生生的和谐互动,基于核心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唯有如此,数学教学才更有可能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优质与高效。
导学课案,是以学生的认知和教学内容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设计的。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对大纲的分析,再结合学生实际创设一个方案供学生预习。因此,导学课案不仅体现再创造的过程,还凸显教师独有的教学风格,同时它还与新课标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契合。
关于“认识图形”这节课的导学,笔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了逐层递进的导学课案:一是辨知,让学生辨认几种常见图形,并说出自己的辨认方法和各种图形的名称;二是寻知,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寻找常见的(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几种图形,并在寻找中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感受图形“面在体上”的规律;三是探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绘制图形的方法,充分体验“面从体来”的规律,并学会与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四是检知,让学生及时反馈,来检验他们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以上导学过程,是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对图形的自主探索与认识,逐渐获得绘画图形的方法,并在与同学的合作与交流中拓展思维,展现自己独有的见解与发现,最后获得相应的学习感悟。于是学生在低起点、小步子的导学中,不仅可以切身感受新课标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还可以在操作与实践中促进思维的发展,为高效课堂的建构夯实基础。
三、合作学习,搭建探究平台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设定不同的教学方式,是践行高效课堂的起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思维,想要实现“认识图形”教学的高效性,教师需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于低龄段的学生,什么样的合作学习模式更适合他们?二是用什么办法能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深入探究的状态?三是在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教学片段
师:通过之前的学习,同学们都学会了从立体图形上找出平面图形。现在请各位同学以小组的形式通力合作,想办法将立体图形上的平面图形画到自己的本子上,好不好?(为每组提供水彩笔、剪刀和印泥等)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基本都找到了办法。)
组1:我们组是把文具盒放在本子上,用水彩笔沿着文具盒与本子接触的地方描一圈儿,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这个方法不错,利用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文具盒描出了一个长方形。
组2:我们组将魔方放在本子上,和第一组一样用水彩笔描出一个正方形,然后将这个正方形剪下来(作品展示)。你們看,漂亮不?
生(众):漂亮!(鼓掌)
师:看来大家都非常认可组2的方法,的确是一个漂亮的正方形。
组3:我们组在圆柱形的积木底面沾上印泥,再印在纸上,就像盖章一样,得到了一个圆形(作品展示)。
师:这个方法不错,轻轻松松就得到了一个圆,值得赞扬!
组4:我们组和组3差不多,在三棱柱的底面沾上印泥,再印到本子上就得到了一个三角形(作品展示)。
……
师:同学们太棒了!想出各种方法将认识的图形“搬”到了本子上,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由体到面”是教材对本章节的学习所提出的要求之一,但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因此,笔者在学生对“由体到面”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这部分知识。
将立体图形中存在的平面图形“搬”到本子上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生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性。因此,笔者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各组学生开动脑筋,让他们在与同学的沟通中体验动手的乐趣,并在整个活动中感悟图形的性质。这种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了从具体事物提炼出抽象图形的思想。学生在制作图形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此过程,不仅体现了教学由浅入深的层次性,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在深化学生对图形特征理解的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充分体现几何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要发展学生的几何空间感与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在过程性教育中感受几何的价值。”在“认识图形”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生活经验的回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开放且具有挑战性的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效地深化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总之,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构,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需求,根据教学需要革新教学理念。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精心备课和设计导学课案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能力,为其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万祥.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朱睿(2000—),大专学历,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