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台艺术的探索

2022-05-29李静

民族文汇 2022年20期
关键词:戏剧舞台空间

李静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随着观众审美需求日益提高,为了更大程度的满足观众的需求以及更好的为舞台演出服务,将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运用到舞台表现中,科技催生了舞台设计的大爆炸,舞台演出中,根据戏剧的情节、演员的动作调度、激昂或抒情的唱段、空间丰富的舞美场景以及虚实功能转换的影像不露声色的串联,形成一个完整且风格统一的视听感受。如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追求全球化的状态下。艺术的发展也需要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时代,我们更应把握好艺术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理念,更好的对艺术进们全球化的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舞台上可使用的表现手段也不断进步发展,舞蹈与影像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态相遇结合,将舞蹈艺术与影像视听语言巧妙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审美属性的艺术形态,产生1+1>2的艺术效果。

舞台设计是空间的创造者,这也许是一切舞台设计者的共识。正如帕特里斯·怕维斯所说:“舞台设计的任务在于组织舞台空间,安排舞台空间、布景空间和表演空间的位置和比例,并且调整舞台与大厅的关系,后者对于把握剧场的总体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空间表现是以人为中心的,宗白华先生对此的见解有:“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虽然以上并未直接提及舞台美术,但是对我们研究舞台美术中空间的讨论有着重要的意义所在。

对于戏剧空间,其被建构为四位一体的结构整体:动作空间—以演员作为角色的创造者为中心形成动作空间,即一个能满足表演者动作需要的表演场所,及实用空间。审美空间—以演员的创造对象,角色为中心形成审美空间,及符号空间。知觉空间—以作为接接受者的观众为中心形成知觉空间,是观众对符号空间生成的审美世界。交往空间—以观众作为与演员共同在场的参与者为中心形成,是观众与演员交流性身体为中心的演出场所。舞台设计基于这样的空间架构下进行创作。

纵观舞台美术设计的历史,无论是从一开始的绘景技术,再到后来逐渐加入的转台等机械装置,以及投影等高科技手段的加入,但是其所追求的空间概念是一直所不被动摇的。

文艺复兴时期所推崇的透视画景是在舞台上创造的奇观,可以使观众的眼睛一连很长时间受骗,但是由于透视画景是二维的,而演员身体是三维的,他们本身产生了一定的排斥,随着电光源进入剧场,更多的相斥问题迎面而来。

著名舞台美术设计师斯沃博达在20世纪50.60年代提出:幻灯和电影投映技术可以使得平面结构迅速变化。随之,在《达利波》中,将悬挂在吊杆上的景片用作投影幕,与布景、转台、灯光等元素结合,形成了“流动的空间”,通过舞美的运动,形成“能动演出”。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手段不断被运用再舞台演出中,影像的加入,促进了舞台视觉呈现的效果,增强了舞台的表现力,再舞台空间的塑造上极大程度的进行了大的跨越。再对于舞台效果的呈现上面,影像的加入,无论是再实用空间还是再装饰空间,都有了其一席之地。

舞剧《英雄儿女》灯光设计,选用了浓烈的色彩、强烈的光感,通过战争的鲜红与情怀的幽兰形成对比,利用光影、通道形成独特的灯光叙事方式,完成舞剧的灯光语汇构建,结合多媒体影像以及舞美形成有机的多层次的视觉空间,在舞台上,完成史诗化的画面和人物塑造。舞台整体美学风格以油画质感为主,辅助前后景的氛围投影,让叙述环境在浪漫中不失悲壮,写实且充满英雄主义情怀。影像为了增加观众的沉浸体验,通过空间层次感的设计,在视觉上打造前后景关系叠加的效果,还能为道具的形象提供更多可能性,丰富环境光线。

同时再音乐剧《灵魂摆渡》中,我不止一次对舞台上方区域接连呈现的视频影像所惊叹,画面并非是对某一实在场景的还原再现,而是对当时情节环境的外化,采用不同的形状元素进行重组结合,最终以动态的影像背景与舞台前区的表演相结合。

《神鼓·影》将现代舞、机械臂、鼓、呼麦和马头琴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这不是简单的混搭而已。鼓声是最原始的力量,深沉充满生命力的声响;呼麦和马头琴空灵的声音是人与自然、宇宙进行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现代舞是最具有哲思的身体语言,身体是我们能够拥有的世界的总的媒介;冰冷的机械臂代表了中国前沿的科学技术成果,也是科技文明的缩影,三种最有力量古老的语言与人和机械进行了一场跨时代的对话。

科技的飞速发展,对艺术创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思想的进步,跨界的手法越来越被大众所认可,新媒体时代,为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丰富的舞台设计,高科技的普遍运用都为传统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活力,例如:王亚彬所表演的《墨韵》,将古典水袖舞、现场的书画表演以及多媒体视觉动画有机结合,创作出一幅美轮美奂的舞蹈画面一虚一实的舞者,让人对科技的发展所感叹。伴随戏剧理念的逐步发展,戏剧手法也随之进步,无论是再现、表现还是写意,似乎戏剧都游刃有余,顺应时代潮流。古典主义时期对现实的再现,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提倡戏剧是生活的真实再现;现代派戏剧中注重人本质表现的表现主义戏剧、被称为“站在椅子上大喊大叫的戏剧;中国戏曲写意性的追求,注重虚拟性等一系列戏剧的发展,都是戏剧主体—剧作家在不同的思想潮流影响下尝试的不同表现手法。

斯沃博达:一个剧院总是可以让人想起一艘船上的船员,甲板下的锅炉工、普通水手、船员、船长、担负着在特定时刻非他莫属的角色,共同协助船长安全的从一个港口驶向另一个港口。在舞台上,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各部门利用多种新型的技术与元素,但是仍然需要注意视觉呈现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遵循这个,才能够使得视觉呈现效果更加强烈,引起观众的情绪起伏与更多的感受思考。剧院应当是我们时代需求的、有组织的技术性手工劳动。

在当下全媒体的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提高,传统艺术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但传统文化依旧是艺术發展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在传统文化的支持下通过高科技手段的运用 以及传播途径的增加,传统艺术定会走上更加现代,快速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戏剧舞台空间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有趣的戏剧课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吧啦吧啦小舞台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