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毛笔:书写600年春秋
2022-05-29许倩
许倩
浓墨如刚,淡墨如柔。刚时遒劲有力,柔时行云流水。笔管不及寸的圆周上,镌刻巧妙的山水人物,描绘海水山石的气势。这是位于文房四宝之首的毛笔。
土炕上老人梳理着各种尾毛,窗下是妇女们制管刻字的身影,男人们则包装成袋,肩挑驴驮,远走府州县城,足迹踏遍白山黑水、长城内外。这是明清时期莱州朱桥热闹的毛笔作坊图。
作为北派之首的莱州毛笔,传承600多年始终恪守着工艺标准。
左手掐,右手抽,双手一抖一抖韵律十足。莱州“状元笔”也在跌宕起伏的变迁中惊艳了时光。
历史悠久的“状元笔”
在烟台莱州市,有着“北派”之首之称的莱州毛笔,因其高品质而享有“状元笔”的称号。
其實,莱州毛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莱州毛笔是掖县的传统工艺产品,发展到清朝初期,这里的毛笔曾是当地四大贡品之一。到了清康熙年间,掖县已经存在制笔作坊,从事专业化生产。
之后,莱州毛笔迎来了一段时间的辉煌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开花。上世纪40年代,天津市就有五家笔庄是由掖县保旺乡的笔工创办的,包括“盛山斋笔庄”“成文堂笔庄”等,还有大连的“同记笔庄”、哈尔滨的“五星笔庄”、海城的“牛庄笔庄”,以及北京、河北等地的笔庄。
好景没有持续多久,当地的制笔艺人散居民间,这门技艺便不复当初的火热,直到上世纪70年代。1972年,苗家公社率先将散居民间的制笔艺人组织起来,建立了掖县制笔厂,辉煌时期笔厂制笔工匠达到400余人,慕名而来的书画家络绎不绝。从那时起,当地就沿袭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利用莱州湾沿岸特产的黄鼠狼尾毛来制作毛笔。
基于当地特产原料的高品质,并集百家之长,莱州毛笔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当地的原料黄鼠狼尾毛,加上优质的东北元尾、貉子针毛,可以生产出各种优质狼毫笔、兼毫笔,此外还学习了湖笔、宣笔的制作经验,生产出增强了笔腰健性的长锋羊毫笔。
1978年莱州毛笔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友人;1982年,在全国第二次毛笔质量评比中,莱州毛笔荣获总分最高分数,被誉为“状元笔”,也因此受到诸多书法家的青睐。
世纪沉浮中结缘毛笔
如今,对于莱州人而言,毛笔已经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对父辈们风骨的一种传承。在莱州市朱桥镇保旺秦家村村东,有一处散发着浓郁古风的去处,就是“沼清笔庄”。这里不仅记录着王沼清的笔工生涯,也是莱州毛笔变迁的见证。
受父亲的熏陶,自高中毕业以后,毛笔就成为了王沼清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岁的时候,王沼清进入莱州制笔厂,那时候还是当学徒。慢慢地,他的手艺也逐渐熟练起来。
梳贴子、圆头、覆毛、绑头、栽笔……看似简单的一支毛笔,却是用前后120道步骤,择料、水盆、修笔、刻字、包装五个大工序累积起来的。毛笔制作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之首是取材羊毫的“湖笔”,“北派”之首则是莱州毛笔。但在工艺流程上,二者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南笔”几乎全是干作,而莱州笔的制作离不开水,水的使用增加了灵性,莱州笔也因而具有了“圆、健、尖、齐”等特点,因而备受青睐。
在众多工序中,最考验功夫的就是齐、垫、圆。在制作时,要把用石灰水脱脂清洗后的笔毛捏成一撮一撮,挑起一撮,在水里浸润之后,左手捏笔毛,右手捏梳子,一点一点把杂毛剔除。随后要用左手持一块木板,右手持笔毛,一根一根地将笔毛贴服在木板上,以达到对齐笔毛的效果。左手掐、右手抽、一抖一抖极富韵律,水洗后滑亮的笔毛在木板上次第铺开,油润而富有光泽。
也就是这“齐”的一步,决定了笔工是否合格。如果“齐”是基本功,那么“垫”则是考验笔工的悟性。莱州毛笔开峰尖细,书写流利,含水不漏,欲滴不能,靠的就是“垫”的功夫。
在毛笔制作过程中,每一位笔工的全手工制作,靠的是手摸、眼看,凭的则是经验和悟性。
古韵遗产绽放光彩
在600多年的传承积淀中,莱州毛笔形成了290多个规格,400多个品种。按头长度分,有大楷、中楷、小楷;按笔头材料分,有狼毫、羊毫、兼毫、紫毫、金鸡毫、石獾毫及胎毛笔等;按用途分,有字笔、画笔、修像笔、眉笔等。而这其中,代表品种则是狼毫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莱州毛笔在全国很风光,秦家村周围几十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手工制笔,从业人员达数千人,远销海外。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莱州毛笔又一度陷入困境。也就是这个时候,王沼清萌生了要创新的想法。1992年王沼清离开了莱州制笔厂,开办沼清笔庄制笔。在传承制笔工艺的同时,还要根据时代发展进行创新。于是他借用了西方油画用笔的绘画功能,进一步改进了毛笔,使之更适合现代作画。
随着当地毛笔书法课的恢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门传统文化的底蕴,将莱州毛笔重拾了起来。2006年莱州毛笔被烟台市政府录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莱州毛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状元笔展示基地成立,凝聚零散毛笔手工作坊和手工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