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2022-05-28马景林

中小学校长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质量学校发展

□马景林

进入新时代,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公平基础上如何开展高质量基础教育是时代命题,更体现出国家和人民的迫切追求。身处不同教育阶段、不同领域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此有各自维度的认识与研究、观点与主张。笔者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站在公立学校的角度,结合本校实践与探索,谈一下对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思考。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有两种基本形态,即公立基础教育和私立基础教育。公立基础教育在现阶段是基础教育的主流,是广大人民可以选择的主要形态,因此公立基础教育承载的压力之大和期望之高,可想而知。如何认清和界定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不仅需要考虑国家、社会的需求,也必须兼顾家庭、学生的愿望。

一、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认识

探讨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逻辑起点,必须首先明确基础教育质量的内涵。

(一)基础教育质量的内涵

基础教育质量如何界定,在学界缺乏明确的共识,因此对高质量基础教育内涵的理解也很难达成一致,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和侧重呈现差异化的解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刚、辛涛根据研究认为,基础教育质量是多要素、多层面的,其核心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且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本文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思考正是源于这样的认识。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教育的各个方面,共同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二)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认识

没有对教育根本规律的坚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其中,对教育的双重属性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教育政策引导与内涵发展的统筹兼顾,对于中小学的管理实践来讲,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一定会体现教育的人本属性,如人们常提到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一定会体现教育的社会属性,如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两种属性在基础教育中缺一不可。另一方面,教育政策层面的改革,大部分是解决阶段性的问题;而教育的内涵发展,从长期来看有助于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从微观层面看,学校关注政策的红利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出现新的不公平;从宏观层面看,如果教育行政部门不关注内涵发展,就会影响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对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思考

在基础教育中,该如何尊重规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呢?结合实际工作,笔者总结了“1、2、3、4”共十条实践经验与大家探讨。

(一)“1”个指路标

“1”个指路标,即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难点在于设立有效的实施路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要求,要增强学生的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社会属性和人本属性的完美结合。北京市第四中学的路径是: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让有社会责任的学生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并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本文仅以“乡村社会实践课程”为例,谈谈课程活动设计的初衷与学生的转变。

“乡村社会实践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国情和社情民意中认识中国,感知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自我驱动的内在动力。参与课程活动设计的师生,一共深入7 个省(市)的29 所学校,进行了乡村支教活动。这些活动的实践宗旨是:不是去玩耍,而是去体验;不是去施舍,而是去陪伴;不是去改变世界,而是去思考世界;不是去参观,而是去生活;不是去支教,而是去学习。角色的转变,让师生学会了换位思考,体会到了教师的艰辛与教育的价值。在深入乡村,看到贫困地区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环境后,北京市第四中学的学生更加懂得要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学习的机会,同时生出强烈的助人意愿并付诸行动。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了不同的社会角色,见识了更多差异,收获了以广博胸怀认识生活、体悟人生的经历,充实了内心,坚定了理想,点燃了积极的生命火种。

2019 级的A 同学在他的社会实践总结中写道:“我突然明白一件事,四中讲 ‘家国天下的情怀,舍我其谁的担当’,并不是抽象的。它的具体表达,就是我们胸中这颗跳动着的赤子之心。它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和困难,不过就是把我们对待周遭、对待他人的热忱、真诚和感动保存足够长的时间,并将其转化成一种更高远、更长久的心灵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仅和个人发展挂钩,更和我们亲眼所见的世界,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联结在一起。”

(二)“2”个发动机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离不开专业的教师队伍和科学开放的课程体系,这也是教育内涵发展的两项重要内容。教师的专业发展,向上要依托更高质量的大学师范教育;向下要建立专业性更强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与观念;向内要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树立“育人为先、依托科研”的工作思路;向外要有更高要求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在新的发展阶段,一所学校投入最大的不再是硬件,而是通过制度和文化的革新,去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将更多的资源投向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等更具生长性的领域,把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中的行为,作为其绩效评价、职称评定、评奖晋升等的重要依据。[2]

课程体系建设,不应再追求数量,更该关注学生成长需要。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在课程活动设计中,要力争突出课程的科学性与开放性,解决好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真正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才能建立真正的高质量课程体系。

北京市第四中学于2017 年建立“教师发展中心”,以科研为依托,以实践为先导,以现实为基础,明确教师的校本培训体系,开发了《北京市第四中学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标准》,使《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本土化,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解决教师专业标准落地难的问题,使教师专业发展有方向,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有依据(见图1)。

图1 “教师发展中心”工作结构图

另外,北京市第四中学在深挖课程价值内涵与学生培养需求这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人文基础、科技特色、多元发展”的课程建设原则。在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的建设中,努力做到四个统一:把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紧密统一起来;把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全体学生的多元发展统一起来;把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统一起来;把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的构建与教学环节、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统一起来。在任何一所学校中,如果解决了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就如同安装了两台优质的发动机。

(三)“3”个助推器

“五育”并举不是新提法,经过历史沿革又一次被着重提出,具有现实价值与意义。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德育和智育,大家对其重要性的理解无须更多解读。需要重申的是,体育是基础,美育是内涵,劳动教育塑造人。如果基础教育领域真的开始重视且能够按规律把这“三育”做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其他“两育”的发展一定有很大帮助。如果能脱离升学考试的束缚,“三育”更会彰显其魅力。教育无论从国家、社会层面,还是从家庭、个人层面考虑,都应该始终坚持“五育”并举,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对人才培养会有所侧重,社会发展对公民素质有不同要求,家庭对子女成长的期待有所不同,孩子的自我追求也有差异,公立基础教育需要且必须承载、平衡多方压力,尽可能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给予适当、适时、适量的教育,因为有些教育错过了就无法弥补。我们国家在很多领域已经从过去的“跟跑者”,成为现在的“领跑者”;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教育期待从“找工作”“提升个人价值”再到“欣赏和改变周围世界”不一而足;新时代的孩子更加勇敢,追求个人兴趣、爱好和梦想,具备了成为“领跑者”的意识、潜质和能力,而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恰在此时,能助其解决困难和现实追求。

康健、灵活的身体需要不断的体育训练与劳动教育,优雅、强大的心灵需要持续的美育滋养和劳动教育的锤炼。身心教育是教育变革的重点和基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灵是基本目的。心灵教育是学生拥有美好生活的前提,也是难题。对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既要会学,更要会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必要的紧张度,又要有足够的闲暇时间,让他们的思想畅游,让美好的梦想得以萌发。目前,基础教育中充斥着太多所谓“有用”倾向与实践,缺乏“有趣、有爱”的生活体验。

体育可以增加更多有趣的运动和游戏,除了必要的身体素质训练和考核外,更要为孩子们提供“玩”的机会。“玩”是孩子的天性,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往往精力充沛,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玩”是非常减压的方式,也是一种科学的休息方式。和同伴一起玩,在学校区域内合理、形式丰富、有趣地玩耍,对孩子来说,既愉悦身心,又磨炼意志、培养品质,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艺术修养或审美情趣的培养,不一定要求掌握多少实用技法,要利用每一节课,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美,如何欣赏美,怎样做到美。生活中美育无处不在,老师更应该教会孩子们发现和鉴别生活中的美与丑,过一种充满美的生活。

劳动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情绪调适和意志品质培养的教育,不仅可以通过真实的劳动,让学生习得独立的生存和生活技能,还会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从最初面对问题、挫折时的六神无主,变为镇定自若,学会克服困难、应对危机,逐渐获得成功与自我认同的意志品质。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学习或能力学习,更应该教会学生爱生活、会审美。从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发展环境看,教育的目标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因此,“五育”并举,特别是对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三个方面的重视,是当前基础教育必须要做的工作,是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助推器。

(四)“4”个解锁器

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些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讲,阶段性地“锁”住了教育,现在必须进行解锁!靠什么呢?笔者认为,要靠因材施教、把握教育规律、家校社协同和人事制度改革这4 个解锁器。

首先,因材施教是高级别的教育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升学的机会需要公平,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殊性,实行推动教育公平的政策,无可厚非。但是,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而实施的教育,才能体现更高级别的公平。换句话说,基础教育既要考虑大多数人受教育的公平,也要考虑部分人对教育的特殊需求。目前,政策已经为入学公平设置了诸多的保护性条件,同样也应该考虑教育本身的规律、学校的特色发展,以及特殊人才的培养。综合两方面情况而出台的政策,才会呈现高质量的教育公平。

其次,把握教育规律,用教育的方法解决教育的问题,是实现政策引导和内涵发展统筹兼顾的解锁器。教育人要坚信一个使命:教育应该引领社会,努力避免社会舆论过多地干预教育。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教育现代化是先导。因此,能用教育手段解决的问题,尽量别用其他方法解决。通过教育的内涵发展,以教育的手段解决教育的问题,既可以保证教育的效果和独立性,又可以保证受教育群体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的稳定性。当然,针对教育的社会性问题,政策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第三,家校社协同是有效的育人机制。大家都清楚,教育要家校社三方协同发展,但怎么分工?怎么分权、分责?只有制定相关法律,搭建平台,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会使各方责、权清晰,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目前看,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立法划清学校教育的责任边界,要让学校教师知道自己工作中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哪些必须做,全社会也必须了解这个边界,不可以无限制地把责任推给学校;而另一方面,学校应该牵头,统筹社会资源,联合家庭,建立一个更广泛的交流平台,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要努力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教育场景下,接受协调一致的教育。2020 年12 月8 日,北京市第四中学成立了“学生发展中心”,对此做了一些探索(见图2)。

图2 “学生发展中心”工作结构图

第四,改革学校人事制度,是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的解锁器。现有的学校人事制度过于僵化,无从谈治理;而多数学校实行以课时为计算单位的工资制度,有计件工资的性质,不符合教育评价的推进要求。针对这些弊端怎么改?多样化的聘用方式是选择,办公经费和人员经费一定程度上的打通使用也是选择。2020年9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强调要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增强学校发展动力,提升办学支撑保障能力,充分激发广大校长、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师生才智充分涌现、学校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倘能如此,学校治理能力自然会提升。

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应是十分丰富的。笔者认为,“1、2、3、4”十条实践经验,对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至关重要。

进入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所需、民心所盼。教育人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教育规律,努力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构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以教育引领社会,以教育现代化助力国家现代化。

猜你喜欢

高质量学校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学校推介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