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新型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合成与表征

2022-05-27姚彬张文存张玉荣王兰

应用化工 2022年3期
关键词:碱化氧基丙基

姚彬,张文存,张玉荣,王兰

(陕西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省工业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54)

硅铝复合絮凝剂作为新型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同时具备聚合铝和聚硅酸的絮凝特性,如pH适用范围广、吸附架桥能力强、絮体大而密实等,在水处理行业已有广泛应用[1]。由于絮凝剂中的硅组分在水溶液中大多以Si(OH)4形式存在,易与硅羟基或羟基铝的络合物发生缩聚,形成网状凝胶[1-2],影响絮凝剂的稳定性。

本研究利用硅烷偶联剂独特的有机基团,即Si原子通过 —O— 键,能与Fe及Al发生共聚[3],利用共价键将无机和有机组分相结合,制得了新型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充分发挥了无机和有机絮凝剂的协同增效作用,增强了硅铝复合絮凝剂的絮凝性能和稳定性能。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氯化铝、盐酸、氢氧化钠均为分析纯;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98%),工业品。

BT-100恒流蠕动泵;JJ-1电动搅拌器;ZNHW-II控温电热套;DHG9030A恒温鼓风干燥箱;FA2104电子分析天平;PHS-3C酸度计;VERTEX7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ZEN3700Zeta电位仪;SU3500扫描电子显微镜。

1.2 新型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制备

采用微量滴碱法。用氯化铝、去离子水和浓盐酸配制总铝浓度AlT为0.2 mol/L的氯化铝溶液。向三口烧瓶中加入Si/Al摩尔比0.6的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氯化铝溶液,使用电动搅拌器快速搅拌,直至两者混合均匀。在室温下,使用智能蠕动泵缓慢滴加碱化度B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完毕,使溶液熟化,即得到总铝浓度 0.2 mol/L 的新型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

2 结果与讨论

2.1 实验因素的确定

铝系絮凝剂在水中的铝形态分为单体铝形态Ala、中等聚合形态Alb和其它不可测定形态Alc,通常认为起混凝沉降作用的是羟基铝形态的Alb,其含量越多,代表絮凝性能越好[4]。而影响硅铝复合絮凝剂中Alb含量大小的主要因素则是Si/Al摩尔比和碱化度B值,是影响絮凝剂性能的重要参数。

Si/Al摩尔比表示硅铝复合絮凝剂中硅和铝的比例,随着硅含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絮凝剂吸附架桥能力,使絮体变大,处理效果变好。但由于聚硅酸易产生凝胶,硅含量过高时会使硅铝复合絮凝剂稳定性下降。碱化度B值可表征铝的水解程度,在硅烷偶联剂存在的条件下,碱化度的增大,则显著提高了铝的水解聚合度,使絮凝剂的结构单元增大,铝形态也逐渐由低聚态向中高聚态发展[5]。通常认为碱化度越高,硅铝复合絮凝剂的絮凝性能越好。

硅铝复合絮凝剂的稳定性是影响其能否成功应用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传统硅铝复合絮凝剂大多采用硅酸钠作为硅源,其Si/Al摩尔比最高值为0.1,控制总铝AlT浓度在较低水平(<0.2 mol/L),可制备出性能稳定的絮凝剂溶液。本实验控制总铝浓度AlT为0.2 mol/L、Si/Al摩尔比为0.2~0.6、B值为1.0~2.5,将絮凝剂的稳定性作为衡量指标,进行制备实验研究。

2.2 Si/Al摩尔比的确定

2.2.1 Si/Al摩尔比对合成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影响 Si/Al摩尔比对制备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影响见表1。

由表1可知,在B值为1.0时,Si/Al摩尔比大于0.4,易产生凝胶状沉淀;B值为1.5和2.5时,Si/Al摩尔比大于0.5,易产生凝胶状沉淀;B值为2.0时,Si/Al摩尔比在0.2~0.6均可保持稳定状态。

表1 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制备结果Table 1 Results of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organosilicon-aluminum composite flocculant

通常认为当Si/Al摩尔比增大时,即硅含量较高,吸附架桥能力越强,处理效果越好。但由于硅源本身具有易凝胶的特性,硅含量过高时,会使制备过程中易产生凝胶,使絮凝剂变得极不稳定。因此,为保证絮凝剂具有较好的吸附架桥能力和处理效果,在保证絮凝剂稳定性的条件下,优选B值2.0,Si/Al摩尔比0.6的制备条件进行后续实验。

2.2.2 Si/Al摩尔比对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pH值的影响 Si/Al摩尔比对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溶液pH值的影响见图1。

图1 Si/Al摩尔比对无机-有机硅铝复合 絮凝剂pH值的影响Fig.1 Effect of Si/Al mole ratio on pH values of inorganic-organosilicon-aluminum composite flocculant

由图1可知,对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pH值随Si/Al摩尔比的增大而增大,Si/Al摩尔比越大,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pH值越高。

分析认为,对于硅铝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而言,絮凝剂的酸性越强,越不易凝胶。Si/Al摩尔比越低,制得的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稳定性越好。本研究制得的絮凝剂pH值在4.0~5.5之间均为酸性,因此,制备的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2.2.3 Si/Al摩尔比对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Zeta电位的影响 电位是衡量胶体粒子稳定性的重要参数,是对颗粒之间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的强度的度量。分子或分散粒子越小,Zeta电位的绝对值越高,体系越稳定,即溶解或分散可以抵抗聚集[6]。相反的,Zeta电位越低则越易凝结或凝聚,即吸引力超过了排斥力,分散易被破坏而发生凝结或凝聚。Zeta电位与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大致关系见表2。

表2 Zeta电位与胶体稳定性的关系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Zeta potential and colloid stability

絮凝剂的荷电特性将直接影响到它的电中和性能,通常情况下,絮凝剂的Zeta电位越高,带有的表面电荷越多,则絮凝过程的电中和能力越强,絮凝效果好[7-8]。为了解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荷电特性,分别测定了不同条件下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Zeta电位。Si/Al摩尔比对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Zeta电位的影响见图2。

图2 Si/Al摩尔比对无机-有机硅铝复合 絮凝剂Zeta电位的影响Fig.2 Effect of Si/Al mole ratio on Zeta potential of inorganic-organosilicon-aluminum composite flocculant

由图2可知,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Zeta电位在38~50 mV,即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且Zeta电位随着Si/Al摩尔比的增大而降低。当Si/Al摩尔比大于0.3时,Zeta电位的降低趋势开始变得缓慢。这是因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引入降低了絮凝剂中不同铝形态的电荷密度,絮凝剂中硅含量越高,吸附架桥能力越强。但由于聚硅酸易凝胶,过高的硅含量也会使絮凝剂体系的电位降低而变得不稳定。

综上所述,制备新型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适宜Si/Al摩尔比为0.6,碱化度B值为2.0。

2.3 B值的确定

2.3.1 B值对合成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影响 B值对制备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影响见表3。

表3 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制备结果Table 3 Results of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organosilicon-aluminum composite flocculant

B值的增大表示有更多的碱促进Al3+的水解,提高了水解聚合度,使铝的聚合结构单元增大,使Al的形态由低聚态向中聚态发展,即Ala逐渐向Alb转化[4-5]。达到一定碱化度或理论水解度时,产生的Alb最多,同时Alc以某种形式分解,当生成的Alb与Alc达到分解平衡,则制备的絮凝剂溶液表现为稳定的外观状态。随着B值逐渐增大到超过Alb的理论水解度时,将导致Alb含量降低,这时Alc的生成速率大于分解速率,Alc含量升高,逐渐生成 Al(OH)3,则产生凝胶状沉淀,从而使絮凝剂溶液变得不稳定。

分析认为,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三个乙氧基和一个氨丙基,乙氧基的存在使其水解能力增强,而氨丙基能够阻碍硅铝与羟基作用形成大分子量的网状凝胶结构,使其更趋向于形成线性聚合物,大多为中聚体形态。氨丙基可结合一个质子带正电,水合铝离子或羟基铝离子也具有正电,两者的电荷斥力可阻止体系中的铝由中聚态向高聚态转化[6]。正是由于空间位阻效应和静电排斥的共同作用,使得中聚体成为合成产物的优势形态。此外,氨丙基易吸引质子,可加速铝盐水解脱质子的过程,促进羟基桥联的聚合反应,合成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因此,在适当的Si/Al摩尔比0.6和碱化度B值2.0条件下,制备出的絮凝剂溶液表现为清亮均匀的外观和稳定的状态。

2.3.2 B值对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pH值的影响 B值对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溶液pH值的影响见图3。

图3 B值对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pH值的影响Fig.3 Effect of B values on pH values of inorganic-organosilicon-aluminum composite flocculants

由图3可知,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pH值随着B值的增大而升高。碱化度B值变大代表聚合反应中加入了更多的碱,可促进Al3+的水解聚合,并达到较高的聚合度。B值越大,絮凝剂聚合的程度越高,同时体系中H+减少,也导致溶液pH值升高。

2.3.3 B值对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Zeta电位的影响 B值对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Zeta电位的影响见图4。

图4 B值对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Zeta电位的影响Fig.4 Effect of B value on Zeta potential of inorganic-organosilicon-aluminum composite flocculant

由图4可知,随着B值的增大,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Zeta电位逐渐降低。B值的升高引起絮凝剂中主要形态的粒径变大,然而随着B值升高,絮凝剂的荷电逐渐变少,因而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Zeta电位逐渐降低。

由上可知,B值以2.0为好。

2.4 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表征

2.4.1 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红外光谱表征 选取B值为2.0、Si/Al摩尔比为0.6的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在真空干燥箱内低温(<60 ℃)烘干,研磨后,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定样品的红外光谱,测量谱区为 25 000~20 cm-1,分辨率为 0.4 cm-1,结果见图6。同时选取文献中聚硅酸和聚合铝的红外光谱(图5)进行对比[9],研究本絮凝剂的键位特征及官能团组成。

图5 聚硅酸和聚合铝的红外光谱Fig.5 Infrared spectra of polysilicate and polyaluminum

图6 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红外光谱Fig.6 Infrared spectra of inorganic-organosilicon-aluminum composite flocculants

由图6可知,1 629.2 cm-1是Al—OH或者 Si—OH 键的作用结果,1 495.83 cm-1是C—H键的弯曲振动,1 224.79 cm-1是Si—CH2上的C—H弯曲振动,1 122.18 cm-1是Si—C键伸缩振动,928.29 cm-1是Si—O—Al和C—N伸缩振动作用的结果,667.81 cm-1代表有碳氢长链。

结合聚硅酸和聚合铝的红外光谱,并对比图6可知,制得的絮凝剂既有代表有机的特征峰Si—C键,又有代表无机组分的特征峰Si—O—Al和 Al—O—Si,说明制得的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中有机和无机组分是以共价键结合在一起的。

2.4.2 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形貌 为研究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形貌结构,将氯化铝、氢氧化钠和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进行复配,制成无机-有机复配型絮凝剂,同时选取B值为2.0、Si/Al摩尔比为0.6的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将两种絮凝剂的场发射扫描电镜进行表征并对比,检测结果见图7和图8。

由图7和图8可知,无机-有机复配型絮凝剂的表面相对平整,空隙少,呈块状,有少许凸起。有文献表明,PAC呈层状叠加结构,层与层之间连接紧密。而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整体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网状结构,表面的不规则突起使其具备较大的比表面积,提高了絮凝剂的吸附架桥能力。

图7 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SEM图片Fig.7 SEM images of inorganic-organosilicon-aluminum composite flocculants

图8 无机-有机复配型絮凝剂的SEM图片Fig.8 SEM images of inorganic-organic compound flocculant

由图可知,有机絮凝剂中硅源的加入,能够显著提高絮凝剂的聚合度,使聚合程度较铝系絮凝剂更高。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呈现空间网状的密实结构,这与硅烷偶联剂结构有关,推测该絮凝剂的混凝机理主要是吸附架桥作用。空间网状结构比层状叠加或其它分支结构,具有更好的吸附架桥能力。因此,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絮凝特性更加优越。

3 结论

(1)采用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作为硅源,氯化铝为铝源,合成新型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最佳条件为:总铝浓度AlT为0.2 mol/L,Si/Al 摩尔比为0.6,B值为2.0时,制备的新型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pH值在4.0~5.5、Zeta电位在38~50 mV,该絮凝剂可保持稳定状态。

(2)新型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pH值与B值、Si/Al摩尔比均存在正相关性;Zeta电位与 B值、Si/Al摩尔比均存在负相关性。

(3)新型无机-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既有代表有机的特征峰Si—C键,又有代表无机组分的特征峰Si—O—Al和Al—O—Si,说明絮凝剂中的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是以共价键结合在一起的。硅烷偶联剂的引入,使该絮凝剂呈现空间网状的密实结构,比表面积增加,提高了絮凝剂的聚合度,吸附架桥性能更加优越。

猜你喜欢

碱化氧基丙基
碱化对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2-碘-3-(对甲苯磺酰氧基)苯基醚的选择性合成
QuEChERS提取-EMR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养殖鱼中的乙氧基喹啉
2-丙基庚醇的发展前景
羟丙基化对高直链玉米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碱化”膀胱不得癌
1-[(2-甲氧基-4-乙氧基)-苯基]-3-(3-(4-氧香豆素基)苯基)硫脲的合成
秸秆环保处理方法
益肝愈瘿汤联合丙基硫氧嘧啶治疗甲亢性肝损害的疗效分析
鱼腥草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