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言诗少为哪般?

2022-05-27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杨建华

中学生天地(C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西江月虚词王维

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 杨建华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图/榆木先生

中国古诗中为什么少六言诗?留意古典诗歌体式发展的同学可能常会有这样的疑惑。

中国古典诗歌,四言诗,有《诗经》和曹操诗为代表,其艺术成就独步天下;五言诗,前期有《古诗十九首》和陶渊明诗为代表,所取隆名震古烁今;七言诗,其经典作品则更是数不胜数;唯独六言诗,似乎爹不疼娘不爱,既不入作者法眼,也不受读者待见。六言诗的真实状况或窘况是:写作六言诗的诗人不多,传世的六言诗不多,选录六言诗的选本也不多(如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等知名诗歌选本,均不见六言诗踪影)。

著名学者顾随先生给出了一个答案:六言诗“俗”。顾先生在评价《西江月》词牌时说:“此调之俗,一因小说中用俗了,一因此调本身即俗,盖因六言之故。”

对于顾先生的观点,同学们可能会质疑:为什么古典白话小说喜欢“用”《西江月》?为什么六言诗句会显得“俗”?他的观点有科学性吗?下面,我们做一点分析和探究。

《西江月》是词,上下阕共8 句,其中6句为六言,可以马马虎虎算作六言诗词。《西江月》在古典白话小说中确实“用”得极其频繁。比如,“三言”“二拍”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喻世明言》)、《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初刻拍案惊奇》)就都以《西江月》词开篇。又比如,《红楼梦》中最早亮相的词作就是《西江月》,并且是两首联袂登台:“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我们选取《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所“用”的开篇词,对《西江月》做一点了解。

西江月

南宋 朱敦儒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稍加吟咏、品鉴,我们就可以感知并概括出六言诗句的两个特点。

其一,六言诗句的诵读节拍均为二字一拍,一句三拍,节奏比较简单,缺乏变化。把视野扩展到其他六言诗,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六言诗的“标配”。至于像曹植的《妾薄命》“携玉手喜同车”句,南朝宋谢晦的《悲人道》“悲人道之实难,哀人道之多险,伤人道之寡安”数句,确乎是“逆天”了,违背了六言诗的上述诵读“规律”。但这仅是个案,极其有限的例外,并且这一例外产生有其特殊的原因:曹植句本质是三言诗,按正常的标点应为“携玉手,喜同车”;谢晦的三句则完全是采用排比手法的散文,几乎不能算是诗歌。诗歌是文字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艺术讲求灵动且富有变化,蕴藉具有弹性。六言诗“二二二”的吟诵节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诗歌的音韵变化之美,压缩了诗歌生发的弹性空间,所以顾随先生说六言诗“俗”,并不是苛责或刻薄。

其二,由其一引申而来。因为六言诗节奏比较单一纯粹、铿锵有力,因而表达的语气显得比较肯定斩截,而语气肯定,会产生比较浓厚的下论断意味,所以六言诗特别适合发表评论。上引朱敦儒“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等句,就有明显的论述意味;《红楼梦》中“批宝玉极恰”的“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等六言句也是如此。即使是叙事写景的句子,也呈现明显的“判断”乃至“说教”意味。例如北周王褒的六言诗名作《高句丽》。

高句丽

北周 王 褒

萧萧易水生波,燕赵佳人自多。

倾杯覆碗漼漼①,垂手奋袖婆娑②。

不惜黄金散尽,只畏白日蹉跎。

【注释】①漼(cuǐ)漼:涕泪齐下的样子。②婆娑:盘旋舞动、姿态优美的样子。

其中写景句“萧萧易水生波”读起来似乎是评论易水的特点,而叙事描写句“倾杯覆碗漼漼,垂手奋袖婆娑”读起来似乎是在评论所写的场面、场景。

至此,“为什么古典白话小说喜欢‘用’《西江月》?”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古典白话小说,特别是话本小说,为了满足社会“教化”的需要,也为了满足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的阅读需要,往往需要用简明、易记的韵语,如诗词,提示、揭示作品的主旨或暗含的道理。由于六言句特别适于发表意见、表达观点,而《西江月》多六言句,所以成了小说作者争相取用的香饽饽。但是,诗意或诗美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仰赖于读者的想象和感悟。《西江月》将诗歌含义兜底掏出,极大地压缩了读者的联想空间,从而导致诗歌余味不足,诗歌也因此显得浮浅甚至粗糙。这是顾随讥之为“俗”的主因。上引朱敦儒《西江月》,初读时,读者往往觉得它精警、有趣,但咀嚼之后,则会微微失望,产生“也不过如此”的想法,其原因就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典诗词评论是不把纯粹说理的韵语视作诗歌的,仅称其为“理语”,如道学诗和禅宗诗偈。其理由正如上面所述。

在表达形式上,六言诗天生具有某种缺陷,那么,它有没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有。它的描写特别容易形成画面感。其原因主要在于,六言诗的词句(有时可以表现为意象)安排容易形成并列、对称的关系。这种并列和对称有时体现在同一句子中(五言、七言诗句就基本上做不到这点),有时体现在上下句之间。我们以号称六言诗魁首的王维《田园乐(其六)》为例予以说明。

田园乐(其六)

唐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四个句子,一句一帧画,且画中套画,画面如在眼前。所以南宋胡仔评价:“每哦此句,令人坐想辋川春日之胜,此老傲睨闲适于其间也。”画意的产生,当然和王维的艺术修养有关,但也和六言诗的特点有一定关联。用六言铺排意象以创设画面的技法为后人继承,最典型的例子是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数句。

上引王维诗获得了很多学者的称赞,比如宋代黄昇称其“最为警绝,后难继者”;元代方回评价它“举世称叹”;清代潘德舆则说“此六言之式(标准)也”。这除了该诗画面感强、意境优美等原因外,还因为它回避了六言诗板实有余、弹性不足的天生缺陷。王维是采用什么方法规避这一缺陷的呢?答案是,在诗中加入虚词。有学者认为,《田园乐(其六)》,诗歌意境不错,“可惜写得俗。若把‘复’字、‘更’字去了,‘家’字、‘山’字去了,便不一样。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朝烟。花落童未扫,莺啼客犹眠。这便好得多。”这个评价不对。事实上,王维原句中的“复”“更”两个虚词,是本诗的神来之笔。两字极大地拓展了诗歌意蕴:灼灼桃花,灿烂鲜艳,本就很美,再(“复”)经宿雨点缀,则更觉其娇艳欲滴;盎然柳色,氤氲成阵,本就迷人,又(“更”)经朝烟点染,则更觉其朦胧醉人。去掉两字,则那倍增而生的“美”便无着落,不能表现。后两句中,“家童”要比“童”更显出亲切之意,而诗歌所表现的田园之乐、隐逸之乐,包含着这种和善亲近的人际关系,所以“家童”更加切题,符合诗歌意境。“山客”是主人公隐士(可以视为作者王维)自指,假如删去“山”字,则一变而为“外客”。“莺啼客犹眠”,如果是表现来客的放诞不拘礼节,这样表达当然可以,但是诗歌要表达的是主人公自己隐逸、隐居的闲适之情,那么,删除“山客”之“山”,不唯刻板,也显得不合情理了。

也许,王维以及众多的六言诗作者并未明确意识到“加入虚词”对六言诗创作的救偏补弊作用,但事实上,流传广泛且为人称道的六言诗句往往得益于虚词的加持。比如,“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北周庾信《怨歌行》);“只疑落花慢去,复道春风不还”(庾信《舞媚娘》);“但觉胸吞碧海,不知身落南蛮”(南宋杨万里《宴客夜归六言》)。我们仔细品味“应”“更”“只”“复”“但”等虚词,很可能会像司马迁评冯唐论将帅一样,说:“有味哉!有味哉!”

【牛刀小试】

阅读下引《谪仙怨》,进一步体悟六言诗词的艺术特点。

谪仙怨

唐 刘长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①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释】①长沙:汉代贾谊曾贬至长沙,古诗词中常以“长沙”代指贬谪或遭流放的官员。

《这些,你一定知道》本期答案

1.A

“夸父逐日”最早出自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原文是“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2.A

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据三国时期吴国大儒阚泽记载,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

3.C

A 项句式杂糅,“并将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实施”和“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杂糅。B 项偷换主语,句子前一部分的主语是“他”,中间部分却被偷换成了“《子夜》这本书”,最后主语又变成了“他”。D 项语序不当,“所”应放在“带来的效益”前面。

4.C

参乘:亦作“骖乘”,指古代乘车时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猜你喜欢

西江月虚词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西江月·农家早春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西江月·新秋写兴
신기질(辛棄疾)─서강월·밤에 황사도를 지나며(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西江月·乡思》创作心得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