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个会讲故事的人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写作任务

2022-05-27朱昌元

中学生天地(C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点灯指挥家莫言

张 乐 朱昌元

【任务导引】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察与批判”,本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叙事要引人入胜”。学习本单元,既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小说的独特魅力,同时,还要学会模仿,用小说家的眼光去观察社会人生,并借鉴小说的写作方法去创作故事,将自己平时积累的阅读、观察、思考、写作等经验融合于写作中。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写作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来构思,这些都为你提供了原始素材和模板。你可以“写实”,描述一段真实的经历,也可以“想象”,创作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你要学会用艺术的手法使日常生活得到升华,叙述的故事要超越生活、引人入胜。

在叙事时应注意:第一,做生活的有心人;第二,做事件的讲述者;第三,做情节的设计师。

【训练案例】

→情境创设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身着胸前绣着“莫言”两字红色篆字图案的深色中山装,面对着200 多名中外听众,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

莫言在演讲结尾时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莫言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把他的“故事”讲给了全世界听。让我们跟随莫言先生,做个会讲故事的人。

→训练一: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

——莫言

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故事,寻找一些可以激发创意点子的契机,并不断加以运用,比如:

1.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可供写作的素材,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熟悉的事。

2.重塑你认识的人,他身上可能会有哪些让人意外的故事?

3.向大师取经,复述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模仿作品讲述自己的故事。

4.重构熟悉的故事,让你来主宰故事发展的方向和人物的命运。

……

首先,要善于观察生活。要“写好”小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如果不熟悉自己所要写的题材,那就不可能指望写出什么好故事来。因此,你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选择那些你喜欢且擅长的题材,既能激起自己的写作热情,又能保证小说的质量。

其次,选题要有独特性。当你在司空见惯的内容中发现了别人不曾发现的亮点,这本身就具有叙述价值,这意味着你传递的信息是独特的,能对读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也能帮助读者丰富人生经验。

再次,作品要高于生活。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才使小说有了阅读的价值。如果小说写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完全相同,那就根本没有读的必要。所以要发挥你的想象,加以合乎情理的虚构,使你的小说与众不同。

→训练二:做事件的讲述者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

——莫言

1.回忆课文《百合花》中的内容,思考“19 岁的小战士”“文艺女兵”“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些身份设定有什么作用,能替换为“老兵”“护士”“大娘”吗?

2.《祝福》为什么选用“我”作为叙述者?文言小说《促织》部分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也融入了成名的有限视角,结尾部分还用“异史氏”的视角进行点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

3.如果换一个视角或人称来讲述故事,这个故事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讲故事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看“故事”,不如看“叙述”;讲故事,要选好“角度”。我们要跳出“情节”或“故事”,思考如何“讲述”和“叙述”。由谁叙述?为什么由他叙述?应该怎样叙述?为什么要这样叙述?这些都是你在创作小说时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比如《百合花》中,“我”是文工团的女兵这一设定,使作品有了独特的女性视角,既剔除正面战场上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场景,也决定了作品不太可能选取高大全的战斗英雄来塑造人物。作品将重点放在了战争后方军民间的人性之美,以“美好”与“美好的消逝”来侧面衬托战争的残酷性。

同样,《促织》从成名的视角构建情节,使细节逼真、情境真实,给读者带来亲历式的震撼;运用全知视角使得时空自由切换,使读者了解故事的全貌;从异史氏视角的融入,虽是传奇,却让人相信是纪实。

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叙述角度,将直接决定故事的内容和故事的呈现方式。我们也要学会共情,笔下的人物仿佛就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事件仿佛真切地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这些思考对提升作品的真实性与感染力都非常重要。

→训练三:做情节的设计师

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

——莫言

1.如果小说中没有了意外,没有了“突发事件”,那故事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2.你会如何组织你所讲故事的情节,使你讲的故事引人入胜?

讲故事的过程中,注意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一部精彩的小说离不开情节的设定和安排,我们要避免故事的平淡无味,从而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小说中的“突发事件”,往往是情节生动、故事发展的动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沧州偶遇李小二,李小二夫妻得知陆谦密谋加害林冲,草料场草屋恰巧被大雪压倒;《祝福》中,被卖到深山、生活相对安定的祥林嫂,丈夫却意外“断送在伤寒上”,儿子阿毛又“给狼衔了去”;《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从睡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这些情节的设计,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而独特的支撑。

你也可以在小说情节上做一些设计,让故事跌宕起伏。比如“蓄势陡转”可以让平淡的情节顿起波澜,“抑扬”之法使文势曲折多变,“伏笔与照应”使小说结构珠联璧合,“悬念与延宕”让读者欲罢不能,“欧·亨利式结尾”可以惊人耳目……

【习作展示】

点灯人

俞方舟

他们常说:“命运,绝不会辜负每一丛六点亮起的灯光。”

一条曲折的道路,连接着黄昏与破晓。每一次掠过那些花草,雪生都披着清冷的月光。一位位点灯人的故事,随着黑与白的相互渲染而融化,沿着足迹流淌,委婉而悠长。

“嗒、嗒、嗒、嗒……”5:30,鞋底与石阶轻轻碰撞,脚步声于晦暗中向前奔跑,在楼梯的拐角处和回响遇到。雪生走至紧闭的门边,打开了手中的单词表,向一个新的英语单词问声早上好,再过十分钟,那一位头发斑白的点灯人,将在她身边将无数个酣梦点亮。雪生称点灯人为“贵妃”,不只因为这位体态丰膄的中年妇女喜欢用干荔枝泡养生茶,还因为她嘴边常常念叨着《长生殿》唱段。

“大闺女,这么用功啊。”贵妃会这样向雪生问好,并轻车熟路地拉下电闸,其间两人头上的灯会“咔”地亮起,一如戏台上的名角登场。“我当年要是有一半的劲儿,现在就可以……”思路被铁门声打断,贵妃没有出现,反倒是一位抱着单词本的女生从身边一闪而过。雪生揉了揉眼睛,在黑暗中辨认校服。贵妃的缺席,致使雪生的身旁一片昏暗。但她没有等待,小步追上。

转过梧桐统治的街角,雪生拾起一片叶,发觉自己失去了目标,5:40。她望向琴房的窗,三脚钢琴立在房间中央,她将目光定格在门的方向。再过十分钟,那一位意气风发的点灯人,将在她面前将茫茫黑夜点亮。雪生在心中给点灯人命名为“指挥家”。指挥家所弹奏的,不像是一人的钢琴曲,而像是整个交响乐章,往往先是《月光》,再是《日出》,接着是《G 弦上的咏叹调》。

“早上好!”指挥家会朝雪生微笑。与此同时,声控的灯盏在作曲家巴赫对太阳的赞歌中明灭,黑白琴键和指尖在闪烁中舞蹈。“又是一轮新的太阳,不是吗?”身边有脚步声经过,雪生看见女生拿着一片梧桐叶,出现在十步外的路灯旁。指挥家似乎没有起床,忘记为世界带来阳光。雪生于是转过身去,向着女生的同一方向奔跑。

然而,雪生还是没能赶上轻快的步调。5:50,她走在教室外的楼道上。一切都沉睡于寂静中,等待暮鼓晨钟的奏响。再过十分钟,那一位一骑绝尘的点灯人,将用一曲《满江红》将夜的黑色撕碎。雪生只觉点灯人是一位“将军”,无论是一篇《出师表》,还是数不清的物理符号,由将军口中冲出,便如垓下十面埋伏,赤壁曹营火烧。

“一大早来,不是让你孤芳自赏的!”将军曾毫不留情地对雪生讲,让望着摘抄本发呆的她无地自容。将军常常从走廊另一侧行来,一手《论语》为盾,一手油条作矛,感应灯在将军身后一一亮起,只好似英雄赫拉克勒斯从天而降。而此刻向雪生走来的,不是将军,而是那个一手拿着词汇本与摘抄本、一手拿着梧桐叶的女孩。

“还有十秒。”女孩示意雪生转头,而下一刻,在晨曦将至的六点整,灯火顿明,天地仿佛失去界限,星辰被灯光与晨光尽数染上光明。惊艳之中她回头望,可女孩站的位置,早已空无一人。

雪生记起,点灯人皆已在清晨离去,唯她一人,在黄昏与破晓时刻驻足。

她追随过去的自己,被曾经的雪生从黄昏带向白色的黎明。她在每一个六点整见证点灯人的故事,也在六点整的对岸送走夕阳,迎来万千星辰的光芒。最终,她也成了一位点灯人,她称自己为“学生”。

雪生提起手中的笔,点亮午夜,点亮黎明,点亮那迷雾环绕的前方。

图/张小乔

【点 评】

这篇小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敢于追梦和坚持追梦的故事。这个故事紧紧围绕着三位点灯人和主人公生命中的一些交集,而延伸出“点灯人是一个群体,而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叙述理念,为我们揭示了点灯人成长的精神轨迹,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这位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贵妃”“指挥家”和“将军”的形象都有鲜明的特点。描述“贵妃”,通过简单的“用干荔枝泡养生茶”和“常常念叨着《长生殿》唱段”的细节,以及她的那句“当年要是有一半的劲儿”,我们不禁能够想象她年轻时追求梦想的一些点滴。

第二位“指挥家”给人感觉所弹奏的是整个交响乐章,他先从《月光》开始,再到《日出》,最后是《G 弦上的咏叹调》,让我们感悟到追寻梦想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位指挥家,他在“巴赫对太阳的赞歌中明灭”,这种语言非常富有表现力,让我们能共情这位点灯人年轻时的梦想。

对于第三位“将军”的描写,那就更加具有个性色彩了,尤其是他从走廊那边行来,一手《论语》,一手油条,就会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梦想和现实之间的某种神奇的糅合,三言两语就把这位点灯人——“将军”对于梦想永不放弃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最后的影子是和一个“一手拿着词汇本与摘抄本、一手拿着梧桐叶”的女孩进行了某种重叠,就跟“一手《论语》为盾,一手油条作矛”是一样的,象征着现实和梦想的一种诗意结合。

小说最让人动容的部分,是虚设了“一手拿着词汇本和摘抄本、一手拿着梧桐叶”、象征着现实和梦想诗意结合的女孩,使两个不同时空的雪生相伴相携、相互激励。最后,把自己称为“学生”。这个称呼和前面的“贵妃”“指挥家”“将军”形成了一种呼应,每一个不同身份的人,在自己的航道上,都需要同样的追逐和前行,这就把我们“从远方的世界”“拉到自己身边的世界”。

最后,“点亮午夜,点亮黎明,点亮那迷雾环绕的前方”这组排比句,删繁去冗,为我们留白,让我们自行去想象,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猜你喜欢

点灯指挥家莫言
嘻哈音乐课:用牙签指挥的奇葩指挥家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没有绝对的天分,也没有绝对的天才——指挥家陈琳专访
乐师
超级指挥家
星星点灯
星星点灯
星星点灯
点灯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