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研三定 六策统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初中)》教学探微

2022-05-27关墨莹浙江工业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2年13期

关墨莹|浙江工业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为了有效展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初中)》(以下简称“《读本》”)教学,笔者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调研,发现存在理论基础薄弱、课程目标盲目、实践策略欠缺等问题。下面,笔者以《读本》第7 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阐释“三研三定 六策统筹”教学策略。

一、三研三定,聚焦目标

(一)研方向定素养:素养立意,目标导学

《读本》教学要明确育人大方向和小目标。大方向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它是教师教授《读本》的初心和使命。小目标,即课程目标,教师要结合感性体验和知识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基本政治判断和政治观点。教师还要强调政治素养启蒙,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理论本质,建立四个自信。

第7讲聚焦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领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形成胸怀天下的情怀。教师可根据这些认识确定对应的学科素养:1.政治认同,即了解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2.责任意识,即对国家和人类拥有责任担当精神。

(二)研《读本》定内容:统筹整合,特色构建

教师要把握原著精神,读原文、悟原理,整合归纳《读本》与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教材”)的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凸显初中学段特色(如图1,见下页)。

图1 《读本》第7讲与统编教材对应内容的整合归纳

整体解析《读本》:《读本》以“八个明确”作为理论框架,以“十四个坚持”作为实践指南,二者共同构成了《读本》的核心内容。

解析《读本》与统编教材的共通点:《读本》和统编教材在内容上有重合部分,教师可统筹整合两部分内容,也可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讲解。

研读《读本》框架脉络:第7讲共分为两部分:1.“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从中国方案提出的背景和内涵两个方面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从“一带一路”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现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行动。即从理论到实践,从是什么到怎么做,从认识到行动。

(三)研学情定方法:学为中心,以学定教

学情分析是精准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找准学生兴趣点,清楚学习盲点,预设学习支点,追求学习增长点。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应根据学情确定学习方法。如根据对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确定如下学习方法:1.他们兴趣浓厚,一知半解,对于我国的国情有所了解,关心国家发展,但是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为缺乏认识,因此教师可选择最新发生的焦点国际时事作为切入点;2.他们动力十足,能力不足,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理性分析、知识迁移的能力尚待提升,因此教师可选择真实时事情境中的两难问题评判作为突破点;3.他们善于表达,行动滞后,关心时事,但学以致用的能力尚不足,因此教师可采用课堂感悟分享和课后的微项目任务作为学习的增长点。

基于三研三定,教师就可以清晰地确定该讲的具体学习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浏览回复中国的“朋友圈”,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髓,增强政治认同感,这是学习重点;2.通过时事新闻评论,分析中国处理国际问题的立场,培育学生对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感,增强担当精神,这是学习难点。

二、六策统筹,以生为本

(一)优载体:贴热点、契目标

优载体是课堂的支撑,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或创设逻辑主线,帮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增强求知欲的教学设计策略。教师设计一个贯穿课堂始终的贴切契合、层层递进的载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学习目标。

【案例1】

笔者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大国‘朋友圈’”为载体(如图2),以“‘朋友圈’观天下→‘朋友圈’评是非→‘朋友圈’智回复→‘朋友圈’悟真理→‘朋友圈’趣践行”为课堂教学的逻辑主线,以“导学课堂:话题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提升→项目实践”的思维路径开展教学。同时,笔者增加了“习语点拨”环节,展现原著、原文,让学生学得更透彻深入。

图2 《读本》第7讲载体设计

【设计要义】

贴热点:载体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可让高大上、国际范的中国方案更加接地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契目标:“大国‘朋友圈’”这一载体契合该讲主题,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一个载体贯穿课堂,教学活动更能一气呵成、流畅合理。

(二)趣任务:创体验、指难点

趣任务是课堂的动力源。教师设计有趣的课堂任务,可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调动知识、能力和品质完成任务、体验成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案例2】

为了让学生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笔者增加了“俄乌冲突问题”“共战疫情”“进博会”三则国际国内焦点时事资料,让学生代表中国在国际朋友圈中留言,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外交立场,感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1)俄乌冲突发生以来,中方一直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劝和促谈。中国红十字会已经向乌克兰提供了三批人道援助物资,包括食品、儿童奶粉、睡袋、棉被、防潮垫等。

某国某社记者:中国会向乌克兰提供防御性武器吗?

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截至2022年3月19日6时30分左右,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467586013例,累计死亡病例6092060 例。全球单日新增确诊病例2091236例,新增死亡病例6240例。

世卫总干事谭德赛: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病毒本身,而是缺乏全球和国家层面的领导力和团结,每个人都要反思!

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届进博会将于2022年11月5—10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参展商线上报名通道已开启,“一带一路”国家参展热情高涨。

阿根廷:我国不在“一带一路”沿线,但是我们也想加入“一带一路”,可以吗?

智利:我们国家也想来!

中国回复阿根廷/智利:______________。

【设计要义】

指难点:在合作探究中深入剖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培育政治认同感,突破学习重难点,提高教学实效。

图10-图12所示为3个小曲拐应力应变的等值云图。小曲拐两端的轴颈插在轴承之中,因此,小曲拐两端轴颈的应力应变很小。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曲拐的发生最大应力、应变的位置在小曲拐退刀槽附近,两端的轴颈应力应变很小,符合之前小曲拐刚性区域的建立。

创体验:在合作探究中培育团队合作的能力和意识,在评论展示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感和成就感。同时,活动应有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指导,不能流于形式。

(三)创思辨:设探究、精点拨

创思辨是课堂的点睛之笔,也是突破学习重难点的重要一环。教师可创设思辨性活动,激发学生在情境中辨析探究的欲望,并在参与思辨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能力、品质等解决问题。为引导学生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笔者设计了如下思辨活动。

【案例3】

小强说:“我们只要维护好自己国家的利益就可以了,不要去管其他国家。”小丽说:“中国有句古话‘独行速,众行远’,你懂吗?”你支持哪个同学的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设计要义】

设探究:以探究问题的辨析,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上问题很多,需要各国携手共同努力。在《读本》教学中,笔者发现,思辨活动应具有探究价值和探究深度,需要在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引导他们通过合作学习逐步内化知识,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精点拨:以生生互评、教师点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面对这些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而必须通过对外合作来解决。在学生解读思辨问题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偏差,以点评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进而增强政治认同感。

(四)巧设问:问盲点、设梯度

巧设问是课堂的推进器。设问要难度适当,层层深入。教师可在准确把握教材、教学目标和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关键问题,并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案例4】

活动一:面对世界上的众多问题,中国要如何回应?请选择朋友圈的内容,以中国身份进行留言,并说明理由。

关键问题:(1)你觉得中国会如何回应?(2)中国为什么会这样做?(3)如果不这么做会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活动二:结合所给资料(略),通过表演(课本剧、新闻发布会、访谈等)、海报、说唱等方式展示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做法及影响。

关键问题:(1)我国是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2)这样做对我国和世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要义】

问盲点:该讲内容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远,教师可通过课前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盲点,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用问题支架展开设问。设问时,既要把握好教学目标,问题指向重难点,又要把握好学情,问题问在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

设梯度: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安全感和积极性,教师在设问时要把握梯度,层层递进,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实现其能力的提升。梯度设问要让学生有话说、有成长、有收获,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核心知识。

(五)深拓展:多形式、巧评价

深拓展是《读本》学习的落脚点。教育倡导知行合一,拓展活动的设计也应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最终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案例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笔者设计“联合国青少年领航计划成员招募”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和激励他们。

项目背景:为更好地支持《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青年2030:联合国青年战略》,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联合国青少年领航计划”,旨在促进传播有关气候、经济和社会、科学和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同时鼓励青少年关注环境、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通过训练、研究与实践等方式提升青少年的创造力、领导力、决策力、协作力、沟通力与执行力。现招募中国的青少年成员。

项目活动:请在环境、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中,选择一项,查找相关资料,撰写一份_________问题治理的中国方案。

项目实施:(1)_____________问题治理的中国方案(可另附页);(2)我可以为________问题治理作出的贡献(可另附页)。

项目评价:(1)执行力:积极主动参与作业任务,态度认真;(2)协作力:积极合作,主动承担任务并认真完成;(3)创造力: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断提出问题,努力寻找答案,永不放弃;(4)沟通力:思路清晰、逻辑顺畅地与人交流。

项目指导:(1)从环境、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方面选择一个问题,在百度搜索引擎、“学习强国”等平台查找资料,可采用视频、绘画、海报、思维导图等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展现中国方案;(2)个人贡献应是具体可操作且青少年力所能及的做法。

【设计要义】

多形式:设计微项目实践任务,目的是引导青少年立足中国,关心世界,增强责任意识。拓展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

巧评价:通过指向明确的微项目评价量表,让学生在自主践行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培育,突破学习难点。如此,可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在对外交往时应该秉承的态度,进一步巩固思想意识层面的价值观。

(六)勤归纳:理关系、巧整合

勤归纳是《读本》教学的精髓。《读本》知识概念新、理论性强,如何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理解概念是教学的难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提炼关键词可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知识、理解概念上事半功倍。

【案例6】

笔者将该讲板书关键词提炼为“和”与“合”,并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深入解读,不断地丰富其内涵,以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图3)。

图3 《读本》第7讲板书设计

【设计要义】

理关系:“和”与“合”,这两个字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与该讲内容联系紧密。关键词的提炼既要整合核心知识,又要简单明了。学生也可以参与关键词的提炼,将个人对概念的理解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表达出来。

巧整合:教师的授课活动围绕关键词展开。整合课时、单元、主题的内容以设计关键词,可让《读本》变“薄”。而理解了板书中的关键词,也就抓住了《读本》的思想精髓。

三、课后三思

笔者使用“三研三定 六策统筹”教学策略,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充满兴趣的阶梯式的《读本》思想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趣味、思辨和挑战中落实知识、锻炼能力、形成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实施这一策略可以使课堂更接地气,使学生的知识生成更有深度、温度和高度,使核心素养的落实更高效。

(一)悦读有温度: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

有学生初遇《读本》,一翻开便被深刻的内容吓退,但在笔者运用该策略讲授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课后,学生的态度有所改观。有学生给笔者发信息,说:“老师,我今天把这节课回去给我爸爸上了一遍,他听了我讲俄乌冲突的中国立场,还表扬我呢!”由此可看出,这种集载体贯穿、趣味任务、思辨活动为一体的教学,不仅能让高大上的理论接地气,有情感的温度,还能引导学生爱读、读懂、读透,并爱学、乐学、善学,真正实现《读本》的悦读。

(二)学习有深度:从刻板教学到素养培育

《读本》讲的是大思想,会影响学生的大未来。如何深入浅出地将大思想传递给初中生是一个难题。在该讲教学中,笔者设计的“习语点拨”环节,将原著中与这节课契合的语句鲜明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理解原文,领会精神实质。笔者通过探究任务设置、问题支架设计、关键词提炼等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发掘思维的深度。

(三)教法有高度:从枯燥单一到多元创新

《读本》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找到与《读本》主题契合、与学生特点符合的教学策略。教师既要有为党、为祖国培养接班人而埋头做事的踏实和勤奋的态度,又要能仰望星空把握好教学的大方向,带领学生打开视野,提升思辨能力。而在《读本》教学中运用“三研三定 六策统筹”策略,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可实现学习目标,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紧跟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