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安全观下村落防卫与空间的关联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巷贤镇磨庄村为例

2022-05-27贾思怡栗晓晶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3期
关键词:厢房空间布局进士

贾思怡,栗晓晶

(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1 概况

磨庄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巷贤镇,属上宾公路沿线,交通方便,紧邻街道集市,周边阡陌纵横,村口有百年古榕树,全庄因宗谱皆为磨姓而称“磨庄”。磨庄村是一个典型的防卫型村落,该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代民居有87栋,更是广西现存极少的防卫式传统建筑群代表。磨庄村落在空间布局、空间组织和空间营造中,从选址、布局到建造,必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即安全防卫的要求给村落的空间营造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磨庄村落安全防卫与空间形态存在密切的关联是主要目的。

2 选址防卫型体系

防卫和御敌功能是传统村落最为基本的生存保障,磨庄是以血缘关系建立的多姓氏聚居村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防卫体系,可以将其总结为:外围防卫界面、内外交通的门户空间以及预警和反击功能防卫点。研究磨庄村落在选址上的安全防卫模式,磨庄地势上为青山环抱,多个水塘排列村前,虽地势平坦,但防卫便利。村前傍水,便于日常用水和农业灌溉,交通便捷、视野开阔,池塘也充当了自然边界与屏障,可有效延缓、阻碍敌人进攻,加强了村落的防卫功能和领域感。甚至当遇到火攻时,村落四周环山的封闭布局可以形成一道防风屏障,能防止风助火势等次生灾害,且与池塘共同形成了完整的防卫界面,既能阻隔敌人于村外,又能占据便利地势对外反击。

3 道路和建筑防卫型空间布局

3.1 道路肌理在空间防卫中的作用

磨庄的街巷道路布局类似网格状,但网格形状又不规则。村落内部和外部两条主要的线路贯通南北,东西线路分支较多。由于村落内部明清古建筑群多为东西朝向,建筑大多临街分布造成线路分支复杂。南北和东西道路边缘交界处一般设有村民活动场所。磨庄村落有一条南北向的一级道路,宽约4.5m,作为村内的南北交通性主干道,它与贯穿村落东西的线路构成多个十字交叉路口,形成整个村落的主要路网。二级道路宽度多为2~3m,尽头主要连接主道路,方便村民出行。磨庄村落出入口单一,道路狭窄,避免了车辆通行破坏古建筑群,保证了住户安宁。三级道路宽度为1.5m,主要连接二级道路,呈现“丁”字方式,而“十”字出现较少。“Y”字方式将住户之间相互串联,由于是防卫型村落,所以内部线路布局复杂。整个村落建筑集中分布更有利于村民的交流,对外防御较好。3种道路形式共同构成磨庄村落的防御体系。规整的道路网与建筑形制共同构成了村落内部的街巷式肌理,对村落防卫型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见图1)。

图1 街巷线路

磨庄村落全局整合度为0.61(见表1),即空间分布相对聚集。村落内部区域建筑未受到大面积破坏。村落周边也不断地增加新建的村民建筑与休闲设施,村落得到了有效聚集和整合,传统路网格局破坏程度较低,村落依旧具有防卫特征。通达性最好的路段处于村落内部一级道路附近,这是由于村落周边有部分旧房子拆除,村民在传统建筑周边又新建现代民居。而现代民居所在区域是村落人口密度和人流量较大、通达性好、道路宽广区域。磨庄村落整合度较高的路线是南北贯穿的一级道路,道路周边有祖堂、榕树、篮球场、停车场、水塘、小广场、健身器材等,所以人流量较大。村落整体呈现良性发展趋势。

表1 磨庄村落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值

在Depth map软件中,选取磨庄村落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两组数据做线性回归分析,可得2020年磨庄村落的协同度(见图2)。

图2 2020年磨庄协同度分析

磨庄村落协同度2020年的R值为0.608 575,大于0.5,即从节点感知整个村落空间的能力较强,表明村落整体与局部发展同步。磨庄村落布局比较紧凑,较好地继承了村落传统街巷格局肌理。由于村民的保护意识较强,并且是一个防卫型的村落,因此道路没有遭到较大的破坏。人们对村落整体形态感知较好,能够快速找到村落的节点。选择度较高值主要出现在村内一级道路和二级道路区域,选择度和整合度较高区域基本重合,这表明磨庄村落历史发展道路网未受较大破坏,村落线路连接住户密切。村落外围通达性好,建筑布局相对内部更为宽松,而内部建筑布局紧凑,街巷连通较好,串联性强。因此,磨庄村落整体空间布局逐渐向周边发展。

3.2 建筑空间防卫型特征

本文利用空间句法技术对磨庄村落两栋代表性建筑清代文武进士第和清代防卫大门进行空间防卫分析。

清代文武进士第建筑平面布局呈现东西方向轴对称性。过道在建筑间起到联系纽带作用,贯穿4栋建筑大门,遇到突发火灾时也是重要的疏散通道。从空间句法上可以得出过道的可达性和交通便利性在整栋建筑中处于突出地位。从院落联系的角度来看,过道将主要入口和次要入口串联在一起,成为一个交通枢纽。过道的深度值较低,便捷度好,私密性差。深度最高值主要在厅堂左右侧卧,厢房私密性好。从建筑防卫功能上可得出,卧室和厢房的安全度最高。右边的两栋建筑比左边两栋建筑的选择度值高,证明右边的两栋建筑空间穿行的可能性大,被人流穿行的次数会增加。通过分析可知,整栋建筑是单侧围合型。过道是整栋房屋可达性最好的区域,起到建筑内部与外部间隔作用和串联作用。连接大门的整排建筑相比于4栋祖宅在可达性和便利性上较好,但在防卫功能上较差,安全系数低。分析认为,侧面整排建筑是道安全保护屏障。根据实地考察,右边第一栋建筑厅堂后墙设置有门,厢房侧面过道与右边第二栋建筑过道设置有侧门,证明两栋房屋在古代是串联的。

清代防卫大门从平面上看是并列围合型,两栋较为完整的建筑在中心,周边主要由厢房、厨房、粮仓房进行围合。中间两栋建筑形式基本一致,但在大小上有差异。清代防卫大门里过道整体形状为字母E形。最大值在两条过道的交会处,根据磨庄村民口述,清代防卫大门曾同时居住过上百人,而从集成度分析,居住人员主要从大门出入,并且过道的通达性比较好。根据实地考察,清代防卫大门与文物进士第相连,房屋与房屋有暗门相通,可组成安全防御网。南北方向的过道要比东西方向的过道对周围建筑空间的影响力强。南北方向的过道空间渗透性更好。从深度上看,堂屋及耳房可达性较差,需要经过多次转折,相对于外围房间安全性较好。从选择度可见外围建筑空间穿行度低,人流穿行主要集中在中部祖宅。

清代防卫大门和清代文武进士第两栋建筑在防卫安全布局上差异较小,在建筑朝向方位上差异性较大。

1)相同点 ①清代防卫大门3条过道和清代文武进士第的过道都是通达性和交通最好的位置,均起到将祖宅和厢房串联的作用;②祖宅建筑内部的隐蔽性比外部厢房高,安全功能好;③清代防卫大门和清代文武进士第两栋建筑在平面布局上都是外围整排建筑相连,中间由走道隔开。外围建筑保护内部建筑。

2)不同点 [1]房屋大门朝向不同 清代防卫大门在东面,清代文武进士第大门在南边。根据实地调查,两栋建筑大门朝向和街道方向有密切关系,大门方向都是临路而设。清代防卫大门临南北路,并且大门东边即为磨氏组堂的偏门,为参加祭祀等活动提供方便。清代文武进士第大门临东西道路。[2]两栋建筑在外围设置联排厢房的位置不同 清代文武进士第东南北由三排厢房围合。清代文武进士第只有南面厢房围合,西面设置为牲口棚围合。根据实地考察,清代文武进士第建筑西面临路并设置有侧门,方便出行。两栋建筑串联,清代防卫大门在清代文武进士第东侧,所以形不成四面都被厢房围合。

4 防卫与空间的关联形式

从磨庄村落空间布局可以得出村落内部和外部防卫布局呈现外松内紧的防卫规律。从建筑空间分析防卫功能可以得出外低内高的防卫布局规律。具体分析为:村落外部受到自然地势和区域池塘的影响,在空间上侧重于防火、防洪等防卫功能。磨庄村落外部群山环绕,地势平坦,在空间上属于密闭型村落,外部相对安全。村落内部道路肌理复杂,空间呈现网状布局,有利于村落内部防盗。而村落建筑主要是并列或串联形式,其原因是村落家族结构关联,每栋建筑属于相同姓氏,兄弟分家导致建筑空间形式。建筑外围多为一圈低矮房屋,主要功能是厨房、卧室、杂物间、牲口棚等,从建造时间上可以推断为后期家族人口增加后建造。而内部建筑形式围墙较高并且建筑形式基本一致,或者设置炮楼,建筑内部空间相通,具有利于战争逃生等防卫功能。

5 结语

磨庄村落建筑受独特的环境地貌、空间布局的影响,加之多元化特征明显,村落空间形态呈现多样丰富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而不同。村落防卫和空间的关联形式多样,主要可以从村落内外空间布局、道路、建筑内外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规律。由于我国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民族文化的特色艺术逐渐融合,传统村落特色保留濒临危机。这种现象在防卫型村落中尤为突出,防卫型村落的发展与建设不应该与普通村落一样变成千村一面,而应该保留防卫特色,开发规划防卫型村落特色空间布局。

猜你喜欢

厢房空间布局进士
浅谈通信基础设施(传输部分)空间布局规划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室内环境空间布局优化系统设计
绝 句
四进士(上)
下午愈加忧郁(二首)
寿星(外一首)
沈阳故宫的营建与空间布局特色分析
自然与建筑
进士桥
巧改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