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城市综合体与城市的融合
——以北京中关村壹号D区工程为例
2022-05-27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朱克勤徐楠楠徐小辉
文/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 廖 利 朱克勤 徐楠楠 徐小辉
0 引言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以往单一功能的建筑物已难以满足人们的实际使用需求,未来建筑应同时具备商业、办公、展览、餐饮、会议、居住等功能,以使大多数人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生活模式到工作模式的相互转换。基于此背景,高效的、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应运而生,如何使其与城市有机融合,是建筑师应思考的问题。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在《负建筑》里提到:“建筑物一旦与人类分割开来,那么建筑物就只能是一个抽象的结构体,所谓的形式化也只是人们从上而下俯视建筑物的方式而已。”
1 建筑概况
2010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为加快落实国务院及北京市关于中关村核心区的批示精神,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决定启动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聚集区首批重点项目,中关村壹号项目基于此背景启动。项目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包括6个地块,占地约24.9hm2,拟规划面积约100万m2。D区工程项目位于中部的Ⅱ-22地块,距中关村科技园核心区12km,距市区15km,用地性质为教育科研用地,具备浓厚的产业氛围和创新氛围。D区工程总建筑面积10.40万m2,其中地下3层相连,建筑面积约36073m2,地上由3个独立建筑组成,建筑面积约67927m2(见图1)。裙房部分2层,主体部分为13~19层,其中建筑最高78.54m。
图1 D区总平面
2 设计理念
清晰有效的建筑设计理念是城市综合体发挥高效集成的优势并最终与城市有机融合的关键,D区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单体建设均有明确的设计理念。
1)大尺度的中央开放空间形成区域商务商业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利用连通的地下停车库提供足够的停车位,利用大空间的裙房部分形成展厅、陈列区、银行、接待区等公共服务空间。
2)以复合的多功能手法打造集商业办公、生活、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为形成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区核心,建筑物将多种功能融合,为人群使用提供便利。
3)整齐、模数化的城市网格系统,有利于建筑合理布局,提高地块使用效率,且可获得更多的绿化空间,最大化发挥土地效能。
4)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与屋顶花园,提高使用整合度。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同时,打造屋顶花园,在有限的城市空间营造相对优渥的室外绿化环境,提升城市综合体整体品质。
5)高层建筑错位布局,提供最佳视线和日照条件,形成错落有致的外部空间和天际线。充分利用建筑朝向、使用人群、用途等因素凸显建筑特征,使综合体中的各单体建筑同中求异、相互辉映,建设趣味性城市空间。
6)构建连贯的沿街建筑界面,打造连续的步行商业街。优质的城市综合体为人服务,项目打造产业集群以形成集聚效应,而商业街是留住人群的有效方式。
7)平面布局与立面造型体现数字感,建筑风格简洁大方,沿北清路立面强调通透感,体现科研类建筑灵动、现代、高效的理性主义建筑风格。
8)打造绿色、低碳、环保的节能建筑。环保节能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出路和根本,也是城市综合体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该项目建成后达到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星级标准。
3 空间建构
建筑整体呈矩形布置,D区位于Ⅱ-22-2地块的南端,顺应建筑物,道路布局呈“田”字形,高层建筑物均设环形消防车道,东、南方向设3个出口与城市干道相接。车行道围绕建筑物四周,车行道与建筑物通过外廊及人行步道等方式连接,保留足够的人流停驻空间及消防扑救空间,既满足消防要求,又保障车流、人流交通顺畅,便于应急疏散。机动车出入口均设于D区东侧外环道路。D1、D2、D3楼组成半围合状,在内部形成中心广场(见图2,3)。3栋建筑虽相互独立,但其地下空间连为整体,设置3层地下停车库。车辆通行沿D区四周车道及内部车道,访客可经由办公大堂进入并沿环路迅速离开,便于实际使用和管理。
图2 从地块西南侧看D区
图3 建筑围合的中心广场
地上建筑物平面基本呈矩形,其核心筒位于建筑中部。1~2层裙房主要用于配套商务等用途,如展厅、陈列区、银行、接待区等,3层及以上部分均为科研用房。在单体建筑设计中,对低层公共区域部分和高层科研用房部分的出入口进行分离设计,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建筑大堂跨1~2层,其他楼层为科研用房,根据使用需求划分为开敞式办公隔间。
中关村壹号工程绿化主要集中在D区西侧中部,多为实土绿化(覆土深度大于3m)。考虑用地紧张现状,D区裙房均设计种植屋面,地下1层设计2处下沉庭院,形成局部露天景观空间,景观设计为穿梭D区的人员提供更舒适、更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
4 立面及细部设计
中关村壹号工程围绕中心公园打造优美且具有标志性的城市天际线,精心塑造标志性建筑,突出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核心地位。利用建筑的起伏,空间的开敞、围合形成连续且丰富灵动的沿街建筑立面,活跃该地区的城市空间。建筑以现代化理性主义风格为主,高层塔式建筑错落布置,整个区域风格统一。
D区单体建筑造型秉承项目简洁、有序的风格,同时自身又有鲜明的特点,仅在裙房部分有适当变化,造型方面均为各种“虚”“实”体块的拼合、穿插、叠加,尽量减少“面”元素,以增强建筑的体量感、力量感。考虑建筑与人的距离,对细部进行差别化处理。建筑立面整体以具有现代科技感、强调竖向分隔的玻璃幕墙为主,辅以局部体块化的米黄色陶板,使建筑群更显稳重、挺拔。根据商业特性,在裙房立面细部处理增加变化,局部辅以金属百叶,在幕墙上确定合理的广告牌位置,整体造型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后期因商业广告的植入破坏建筑的整体感(见图4)。在D1楼、D3楼的12~13层架设连廊,既使相对独立的建筑物在物理方面建立联系,又为D区营造更丰富的精神空间,将人们与建筑的距离拉近,让综合体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4 建筑裙房立面
5 结语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曾说过:“建筑物毕竟不是永久停留在图纸上或人类的大脑里的,它终究会被建造在土地之上,人类将会进驻其中,它会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一种东西,人们不再俯视它,而是放低视角来亲自体验它,这正是建筑物的归宿。”对照此项目的设计过程,如何让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和谐对话,更恰如其分地融入城市并最终合为一体,为大众服务,是未来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