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与非遗文化传承的融合
——以陕西省康家卫村为例

2022-05-27张艳芳

现代园艺 2022年8期
关键词:杜康村落景观

张艳芳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湖北武汉 430223)

1 康家卫村传统村落景观特征描述

1.1 康家卫村传统村落简介

白水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处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东隔澄城县,南接蒲城县,西接铜川市,北邻延安市,是中国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全县国土面积986km2,下辖7 镇1 街道办,124 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远古时期,白水这片土地上出现了仓颉造字、雷祥造碗、杜康造酒、蔡伦造纸等华夏文明。

杜康镇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杜康镇位于白水县城西北,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境内地貌可分为黄土台塬和河谷阶梯2 种类型(见图1)。东与城关镇、雷牙乡为邻,南与蒲城县高阳镇接壤,西与林皋镇毗邻,北与尧禾镇相接。辖区总面积59.95km2。杜康镇是酒圣杜康故里,杜康名酒产业基地,煤炭主产区和白水苹果营销集散地。

图1 康家卫村区位

康家卫村位于杜康镇东部,杜康镇位于白水县的西北部,两者相距15km(见图1)。康家卫村属白水县杜康镇管理,距离县城7km,村内有6 个村民小组,紧邻杜康沟。全村面积9km2,村民居住区域沿杜康沟以线状分布。辖区内交通网络完善,公路四通八达,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景秀美。村落位于白水河北岸,杜康沟、清河水绕东北双边,西通西北各个村落,三面临水,由杜康镇管辖。县道307 是通往康家卫村的主要道路。

2018 年12 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在各省(区、市)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委员会审查,拟将康家卫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 年6 月6 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1.2 顺应自然的村落布局

康家卫村的组织规划较为有序,整体可划分为2 个部分:一类是开放式空间,如纵横交错的各种道路、休闲广场等,其主要特点是连接居民居住的村落和外部的自然环境;一类是居民们因生存需求,聚集在一起形成的院落空间,主要是各种类型的居民建筑,往往较为密集且呈现出某种特定的规律。在空间序列方面,康家卫村的排列方式是以“耕地——民居——街巷——耕地”为特点进行布局,207 县道和村里的各类道路形成了天然的分割线,将康家卫村划分出别样的街巷空间特点。

1.3 错落有致的街巷空间

街巷是每个村落最为基础的用于划分空间的结构,可以称之为村庄的“骨架”。康家卫村的街巷和道路系统可以大致分为3 类。

1.3.1 村口道县。村口道县是东西方向主轴,宽度约为5~6m,是村落内部与外部环境连接的通道。东西主街道贯穿村落、杜康沟、杜康酒厂3 个区域。县道分割开村落成为主要车行通行道路。

1.3.2 主街。主街宽度为3~4m,是连接村落整体结构的“骨架”,两侧为村内的民居建设或农田,是村民使用和生活的主要交通要道。康家卫村的街巷呈“一字型”或“十字型”布局。整体方正,但由于村落建设不完善,街巷道路未成完整回环。

1.3.3 民居建筑之间的窄巷道。宽度不等,多数为1~3m,常见形式为“工字型”“丁字型”“L 字型”“十字型”多种形式,巷道的形式多变,往往与主街和巷道两旁的建筑样式有关。

1.4 特色鲜明的建筑院落

从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来看,康家卫村的院落序列是典型的关中地区序列。关中地区的主要特点是三分式结构,从前到后,分别包括前庭院、正房和后庭院3 个部分。经过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变化,康家卫村的关中地区序列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康家卫村现有的建筑院落序列结构主要由以下3 种构成。

1.4.1 传统的关中地区院落序列。即前庭院、正房、后庭院。正房部分包括正厅和厨房,后庭院包括后院和杂物间。从院门进入后,房子的主人一般会在前院栽种一些花草和果蔬,穿过院子往里走就是正房的正厅,正厅一般还会带有厢房和厨房,它们分布在正厅的两侧位置;厨房往后走是后庭院,后院往往用于养殖家禽或建造厕所和杂物间。

1.4.2 不带前院的建筑院落类型。这类建筑只有正厅和后庭院,一般临街而建,门前就是大街,正厅就是门面。至于厨房、后院和杂物间也是依次往后排列,功能与前一种院落类型类似。

1.4.3 建筑主体建设与宅基地的中间部分。按照主人的生活方式,前院有的设置为花园绿地,有的则为全部硬质地面,用来晾晒粮食等。穿过前院之后是后院区域,整体的院落空间序列较为简单。

1.5 零散分布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分布在密集的街巷空间和各类建筑群中,平衡着村落的布局,也为当地居民提供集会和游玩活动的场地。康家卫村的公共空间大体可以分为2 类:一类是村落中的街巷公共空间,通常是三面或两面环墙;一类是遗址公共空间,如杜康庙前广场。

村落的核心活动地,位于村落东西轴线和南北轴线的交界处,整体由建筑和夯土墙体两面围合,连接路面成为一个长12m、宽8.5m 的矩形区域,斜对面东北角是村落的小卖部。广场目前为村民健身活动区,设置有挡车石和健身器材,是人们主要的休息场地。

康家卫村小学前有一块空地,三面被建筑包围。正对小学大门,两边新建建筑没有了建筑传统风貌,地面没有铺装,黄土地裸露,碎石满地。场地除了小学门口种植2 棵松树外,其他植物都是原场地草本植物,空间整体没有使用,缺乏文化气息。

杜康庙位于杜康沟的东侧半山腰,依台塬地形而建,南侧有一块空地,灰色砖石铺装,与水泥路区分开,广场一般用作人们集散或举行大型集会使用,庙正后方开了窑洞,里面供奉着酒圣杜康的雕像。和杜康庙隔路相望的是杜康亭,杜康亭紧邻着杜康泉,旁边有碑文雕刻“上古神泉”。

1.6 类型丰富的景观绿化

康家卫村的景观绿化可根据功能作用不同主要分为4 种:(1)农田型的面状平地绿化,其特点是面积广阔。(2)街巷两侧的线性绿化,主要是以种植各类树木和灌木丛为主。(3)街角或空地节点的点状绿化,一般以花坛形式呈现。(4)杜康沟内地形自然立体绿化,主要是长满草的小土坡。虽然有以上4 类绿化作为点缀,但整体来说,康家卫村的景观绿化没有得到合理规划,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如绿化区域的植物种类较少,单一且缺乏合理的搭配,显得乏味。另外,康家卫村的点状绿化带没有专人负责打理,易出现杂草丛生或土地荒芜的情况。

2 康家卫村现有非遗文化概述

2.1 工艺类非遗

明清两代,白水酿酒业,传承手工作坊工艺,惠及万民,其生产工艺和规模均较为繁盛。杜康酒因酒祖杜康始造而得名,因杜康泉水清醇甘甜,形成独特的酒体风格。杜康酿酒传说形成于夏,出名于秦汉,兴盛于明清,杜康酒的酿造技艺却在现代逐渐传承消失。之后白水县又重新组建了恢复小组,并重新建起了杜康酒厂,这一项手工艺也成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2 表演类非遗

康家卫村的传统曲艺有秦腔和大戏。每到节假日或农闲之时,村里就会请来秦剧团,在村里空旷的广场或大院里搭戏台,群众热情高涨、台上精彩纷呈,有时还会吸引其他村子和镇子的人来观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2.3 民俗类非遗

杜康古庙会是康家卫村特有的民俗活动,清代《白水县志》记载:“正月二十一日,男女老少带着祭品到杜康庙集会祭祀。”祭酒祖杜康仪式,祭祀对象为酒祖杜康,场所为杜康庙及其周边公共空间,有各式各样的祭祀活动,已发展成为一种传统。以前的杜康庙会极其热闹,家家户户带着祭品和酒水等到广场参加集会。参加庙会的除了当地居民,还有来自其他地方和周边村庄的村民,因为这一天往往被酒家们当作赛酒的日子。参加赛酒的酒家们把精心酿造的酒浆装入酒坛,然后系好红绸带。在酒坛上标注好自己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地址和酒的名称等,送给庙会主事的社家。主事的社家通过组织品酒会,邀请本地乡绅和各方群众品尝,根据品酒人的反馈,评选出当年庙会贡酒的前几名。赛酒成了杜康古庙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庙会结束之后,外地来的酒家会用贡酒的空坛灌满杜康沟的泉水带回家,用来制作酒曲。

康家卫村的婚嫁习俗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靳公嫁女。靳公嫁女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故事中的一些婚嫁习俗也逐渐被模仿和传承下来,逐渐演变成为当地特色的婚嫁习俗,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六礼”。“六礼”的内容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项历程,呈现出严谨细致的仪式感。目前,各地区的婚嫁习俗已经慢慢简化,很多流程都合并在一起。如将请期(商定迎娶日期)并于纳吉(送礼订婚)中。

3 康家卫村非遗文化融入传统村落景观设计的策略

3.1 立足战略发展,实现可持续性保护

传统村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也迫在眉睫,传统村落的景观作为提升人居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在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担任举足轻重的位置。保护传统村落的根本目的是使得传统村落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景观空间中得到记忆的传递与保护。

3.1.1 保证村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完整性。在保护村落时,不能仅关注物质层面,更要挖掘非物质的内涵和文化。只有物质和非物质组合在一起,才形成了整体的传统村落,缺一不可。

3.1.2 尊重历史痕迹。不要为了视觉的美观过度修复与美化古老建筑和文物。历史的痕迹是文化的沉淀,也是历代人们生活习惯与生活痕迹的体现,思考如何保护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痕迹,是维持传统村落景观设计原真性的基础。对部分损坏较为严重的建筑物和文物,要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修葺,但修复手法要符合传统手工艺的特点,尽量保证建筑和文物的原真性。

3.1.3 凸显村落的地域差异。地域差异是一个地区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村落景观。每种景观都带着当地的特色和文化特点,在进行景观更新时,要充分尊重这一差异,放大其特色,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就地取材,不仅可节省成本,也可加强景观与环境的适配性,突出地域特色。

3.2 凸显地域特色,打造适配型景观

3.2.1 传统手工艺融入景观设计。杜康酿酒技艺是康家卫村最突出的非遗特色,根据酿酒技艺的特点,这项传统手工艺与景观的融合主要以景观小品的形式体现。祭祀广场位于杜康庙一侧,常用于村民和往来游客祭祀酒祖杜康使用。空间现状采用青砖铺设,场地不规则,且不具有任何非遗文化元素。更新设计中需特别注重祭祀空间整体的庄重肃穆之感。铺装材质采用青灰色大块石材整齐铺装,采用对称的形式以表现庄重,广场两侧设置非遗文化元素景观柱,上书村落古籍记载的纪念杜康的诗文,并雕刻民俗文化的浮雕。场地边角可放置青铜古酒杯雕塑,铺设酒坛酒缸等景观小品突出文化性。场地边角两侧对植松柏。

3.2.2 地方传说融入景观设计。靳公嫁女是康家卫村最为著名的故事传说,可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进行活态传承,使当地的古老传说能在现代社会持续传承。可联动闲置的院落和无人居住的老房子,改造成一处关于靳公嫁女传说的展示空间,一方面,可根据物质空间特点,采用固定的布景还原靳公嫁女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另一方面,可加入参与式表演体验项目。为游客提供表演的服装和道具,让这处景观兼具观光型和体验型的双重作用,充分利用物质空间进行文化传播。

3.2.3 民俗活动融入景观设计。杜康古庙会是康家卫村的重要民俗节俗,有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现存的杜康庙依然热闹,保留了部分传统内容,且增添了许多新时代的内容,如杂技、歌舞、服装模特、书画展、研讨会、卡拉OK 大赛等。如今杜康庙会活动虽然也很隆重,却放弃了赛酒和点眉等活动。除庙会之外,人们还于初一、十五在寺庙中上香添油,求杜康神保佑平安,消灾免病。而旧时的大酒坊中,均设有杜康祭坛,每天晨昏,人们必焚香叩拜。对这些独具特色的活动形式,可以以插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细致描绘每一项庙会活动的活动场景和特殊含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方位展现杜康古庙会文化。

4 结语

乡村地区的人们创造了大量体现当地特色和精神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原生态的文化遗产依附乡村这一充满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故土,繁衍生息世代传承至今。如今,在乡村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但却给依靠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去了威胁,思考如何在建设中保护传承文化遗产非常重要。以康家卫村为例,在康家卫村美丽乡村设计过程中,提出了以村落的物质空间作为承载基底,以当地的各类非遗文化作为纽带,乡村建设中不破坏原有村落空间结构,同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

猜你喜欢

杜康村落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景观平面图》
商标之争 害了“杜康”
创意涂鸦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品牌杜康,何以解忧?
杜康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