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滨水绿廊景观设计探析

2022-05-27任丹婷

现代园艺 2022年8期
关键词:滨水廊道生态

任丹婷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滨水空间是城市人文与自然紧密相连的区域,同时,承载着人们生活发展的脉络与生态系统建设。滨水绿廊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韧性、塑造城市形象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滨水绿廊,可有效缓解城市生态安全问题,并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滨水绿廊

景观生态学认为斑块、基质、廊道共同组成了城市景观[1],其中,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带状景观空间,连接不同开放空间,具有通廊和屏障的作用[2]。在城市中,廊道对城市生态环境、经济文化、城市形象都起着重要作用。宗跃光[3]将城市景观廊道分为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两大类,人工廊道以交通干线为主,自然廊道以河流、植被带(包括人造自然景观)为主。车生泉[4]按照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的结构和功能,将城市绿色廊道分为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绿色河流廊道3 种。城市绿色廊道作为线性通廊,连接不同规模形式的绿地,兼具生态功能和社会人文功能,既是生态廊道,又是文脉廊道。滨水绿廊是绿色廊道中的一种,依托河流水系形成带状绿带,滨水绿廊是水陆交接区域,包括部分河道、河漫滩、堤坝驳岸及具备一定宽度的带状绿地,关系着城市和自然生态系统建设[5]。

2 城市滨水绿廊的作用

2.1 生态安全效益

带状绿地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保障了生物多样性;绿化种植带能阻滞和吸附空气中的粉尘,降低噪音,减少雨水对地面的直接冲刷,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滨水绿廊作为水陆交接区,也是雨洪管理系统的载体,能减少地表雨水径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效缓解城市污染和城市内涝问题,增强城市韧性。

2.2 社会经济效益

具备一定游憩活动设施的滨水绿地能服务周边居民,为展示当地文化及科普教育提供空间场所。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健全的服务设施能聚集人气,提升城市形象,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3 城市滨水绿廊建设的目标

近年来,许多大中城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城市设计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自然本底,搭建蓝绿交融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但其中部分城市滨水绿廊受自然气候和以往规划建设不完善的影响,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城市滨水绿廊建设需要实现以下目标:

3.1 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许多城市尤其是新城区没能规划统筹公共开放空间,滨水区域还处于未建设或建设不完善阶段。受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应提高防洪体系标准,在雨量较大的季节,局部地区排水系统不畅,缺少雨水调蓄设施,容易形成城市内涝,因此,滨水绿廊建设需结合防洪排涝要求,加固堤岸,增强调蓄能力,从而保障城市安全。

3.2 实现污染控制

目前,很多地区依然存在排水排污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人们将未经处理的生活用水、工业废水、养殖污水直接排入就近的河道中,导致河水污染严重,环境遭到破坏。滨水绿廊在建设时应调研沿线排水情况,采取截污措施,同时净化水质,实现污染控制。

3.3 保护恢复生物及生境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生境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生境的丰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物多样性。滨水绿廊建设既有助于斑块的连通,提高生物多样性,又可恢复和保护生物栖息地,勘查和治理外来入侵物种,从而维护生态平衡。

3.4 建立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形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需求和人口规模增长,滨水绿廊建设不仅需要承担生态功能,而且要承担一部分社会服务功能。建立相应的基础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满足周边居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位于城市重要核心节点区域的滨水绿廊,还需整合水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打造城市亮点,聚集人气,展现城市风貌。

4 城市滨水绿廊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

4.1 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原则

滨水绿廊规划建设应始终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尊重自然基底,恢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在规划设计中,多方考量项目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和发展走向,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确保物种生态安全,维系城市生态系统稳定,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雨洪安全性原则

滨水绿廊建设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缓解洪涝灾害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因此,滨水绿廊建设需坚持雨洪安全性原则,通过科学的规划解决或缓解水土流失、城市内涝、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一系列防洪措施、雨洪调蓄系统构建水安全格局。

4.3 整体协调性原则

滨水绿廊是城市重要公共开放空间的组成部分,其建设需整体分析区域环境、社会、经济的变化规律,研究生态影响机制及社会需求,使得滨水绿廊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滨水绿廊规划应从城市空间整体性、连续性等角度出发,考虑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延续空间与视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确保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

4.4 功能与艺术相结合原则

在满足生态安全和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滨水绿廊建设应以便民和利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兼顾社会功能,满足人们游憩观光、户外运动、科普教育、城市形象展示等需求。同时,结合美学思想,从新方式、新方向、新角度进行思考,运用创新理念、创新技术、艺术语言,呈现具有滨水区域特质的多元化景观空间,展现自然、功能、艺术三者兼备的城市风貌。

4.5 地域特色和可操作性原则

滨水绿廊建设不仅要展现自然景观,而且要展现人文景观。规划应立足当地生态条件,强化地域文化特色,运用设计语言转化当地的文化特质,从而延续历史文脉。与此同时,遵循当地发展战略,强调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合理开发,提出科学可行的策划指导方案。

5 城市滨水绿廊景观设计策略

5.1 驳岸形式多样化,防洪工程与生态系统结合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城市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驳岸作为河道水域和陆地的分界,主要作用就是防止水土流失和洪水侵袭城市。在以往的防洪工程中,为了提高防洪等级,通常采用混凝土等材料构筑堤坝,虽然增强了防冲刷能力,但也阻碍了水域与河岸绿地的自然生态调节。应结合不同的生态驳岸形式,尽可能保护河道的原有形态,在满足行洪要求和防洪规范的基础上,避免截弯取直。

防洪标准较高、腹地较为狭窄的城市河道,可采用人工驳岸形式,台阶式分层处理,使用生态混凝土、石笼网箱等刚性材料,提高驳岸抗冲刷能力。防洪等级一般的城市内河,可采用自然型驳岸缓坡入水的形式,通过台阶、斜坡、缓坡草地等解决高差问题,提高亲水性。在岸边种植根系发达、固土能力较强的植物稳固驳岸,多选用乡土植物,营造自然野趣的景观特色,同时,降低建设成本[6]。在流速较大,水流冲刷较为严重的城市内河区域,可在坡脚设置松木桩、块石等,提高抗冲刷能力,采用生态驳岸可为动植物提供适宜生存的栖息地,有利于维持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

韩国清溪川河道生态修复项目驳岸设计结合实际情况,河流上游及中游段周边用地以文化、商务商业为主,蓝线用地较为紧张,为保证行洪安全,设计多以2 层退台的硬质驳岸形式保证亲水性。下游段整体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河道较宽且坡度较缓,为恢复自然生态,将原来的硬质工程护岸改为草坡入水的形式。清溪川修复工程将其一条城市暗渠改造成为生态友好,充满活力的城市内河(见图1)。

图1 清溪川河道生态修复项目

5.2 加强雨洪管理与海绵建设,高效利用水资源

滨水绿廊所处位置连接了水体与陆地,系统的雨洪管理可有效缓解城市雨水问题,并依据技术标准,确定雨洪调蓄标准,尽可能实现水资源利用多样化[7]。场地内常规降雨时,可通过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等方式下渗和净化雨水,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8]。强降雨时,可通过场地高差,将雨水引入绿地内的小型湿地或旱溪,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9],净化后导入河道。当雨量过大,超过设施承载量时,剩余雨水导入市政管网进行排放[10],根据场地实际情况,也可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后期可用于场地浇灌或水景等。

新加坡加冷河修复项目是雨洪治理的典型案例(见图2),项目拆除了运河混凝土沟渠,恢复了自然的河道形式。当遇到极端洪涝天气时,加冷河水体上涨,滞留大量雨水后再缓缓排向下游,河流通过植被修复与沉淀过滤水质,一部分净化后的水回收用于戏水池,同时,安装水位感应系统,确保在暴雨和水位上涨前像公众发出警报。项目建成后既满足了城市防洪防灾、改善水质的需求,又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生态场所。

图2 新加坡加冷河

5.3 构建连续滨水慢行绿道,完善城市慢行系统

滨水绿廊通常与市政道路相邻,滨水慢行绿道的构建将很好地连通滨水区域与城市慢行系统,增强滨水绿廊的场地可达性,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通往亲水区域。慢行道的总体走向应顺应河道线型,场地不同区段慢行通道应与周边市政道路预留接口,当沿河场地较为宽裕时,可分开设置骑行道、漫步道、慢跑道。场地较狭窄时,可合并设置骑行及漫步道,或与相邻市政城市慢行系统统筹考虑。骑行道的设置丰富了滨水绿廊的活动形式,能辐射更广的范围,吸引更多的人群进入滨水绿地。美国休斯顿河湾绿道规划了1 条483km 长的线性公园(见图3),将10 条主要水道流域范围内的190 万城市居民连接起来,河湾绿道的每一部分都是基于生态多样性及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建立的,为居民提供实用的休闲娱乐场所。最终的建设成果展现了区域特色,为市民所喜爱,带来经济、环境与人文的多方面收益。

图3 休斯顿河湾绿道

5.4 设置多种功能形式空间,打造全龄友好景观场所

滨水绿廊相较于其他绿地开敞空间,线性滨水景观特质让其更具开放性,绿地服务可辐射范围更广。因此,在滨水绿廊规划设计中,可根据周边地块性质,设置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及业态功能的空间场所,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为各个年龄层的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游憩交流场地。通常采用分层的方式对场地进行规划,根据防洪要求划定水位线,水位线以下可选用耐久性强、易清洁的材料设置亲水步道、亲水观景平台等可临时淹没的亲水空间;在水位线以上可设置儿童游乐、休闲健身类永久性游憩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可设置功能可灵活转换的空间,与周边地块业态共同形成联动聚集人气。与此同时,滨水绿廊还承载着城市形象展示的功能,场地设计应尽可能挖掘当地文化元素,塑造地域特色,打造集防洪安全、全龄友好、文化自信于一体的滨水绿廊。

以四川遂宁河东新区滨江景观带项目为例,其以“优美江岸线为链”的设计理念,为涪江沿岸带来多维度的呈现(见图4),项目通过商业融合、文化传承、生态回归的方式,在场地内设置多个功能区域。其中,(1)运动休闲区:设置水上运动基地、露天海滨浴场、城市休闲公园;(2)生态体验区:利用宽阔的滩涂设计湿地公园,配置生态科技体验中心、植物博览广场、生态茶室等;(3)绿色主题区:依托遂宁观音文化,设立文化展示中心、素斋房、养心轩、圣水天堂等,打造以体验为核心的文旅特色产品;(4)时尚商业区:设置大型庆典广场、滨水观光平台、大型音乐喷泉、特色酒店等标志性建构筑物,结合临湖商业区,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消费中心。通过设置多维度、多功能的场所,为这座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均带来了可持续的赋能。

图4 遂宁河东新区滨江景观带

6 结语

滨水绿廊依托水系及带状生态资源,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公共开敞空间,是兼具市民绿色出行与生物迁徙功能的绿色廊道。其规划设计应以生态保护及防洪安全为本底,综合统筹区域间的廊道连通,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展现城市风貌。科学合理地构建滨水绿廊,对地区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滨水廊道生态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最美城市“绿化带”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发展探究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体现地域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