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啊,不靠拼命靠长命
2022-05-27叶倾城
图:视觉中国
每天我都会在附近大学的操场上散步,在那里我会遇到许多锻炼者,有半身不遂、整个人哆哆嗦嗦但风雨不辍的老人,也有年轻矫健、如一只只羚羊的学生。
有一天,我遇到一位教练在带一群中学生练跑步。一个女生一马当先冲了出去,跑完一圈,计时是1 分30 秒,教练很诧异:“这么快?”
快还不好?不就是越快越好吗?我再走过一圈,那个女生早已跑完,瘫软在草地上喘气,教练说:“4 分02 秒——跑400 米和800 米是不同的。”
叶倾城专栏70 后,作家,编剧,广播电台主持人。
学生们聚拢过来,教练讲解:“如果是400米,直接火力全开,一个字‘跑’就可以的。当然了,更高水准的运动员也会分出层次来,每50 米的速度都不一样。但你们年轻,就算冲200 米后没劲了,也能坚持跑完剩下的200 米。然而跑800米,你从一开始就要分配好体力。你要考虑到,你的爆发力、肺活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在第一圈耗尽了,之后就没的用了。所以刚开始一定要悠着点儿跑……”
有学生问:“教练,那跑马拉松也这样吗?”
教练说:“你们觉得,跑马拉松需要什么?”
这题学生们会呀,他们异口同声:“坚持。”
教练被他们逗笑了:“跑个800 米就累成狗,怎么坚持跑马拉松?你们指的坚持是‘爬也要爬到终点’吗?马拉松7 小时关门,你们坚持爬7 个小时,也到不了终点。马拉松讲节奏,更讲体力和精力的分配,不是光靠‘我一定要坚持到底’的信念完成的。”
学生们吱吱喳喳地议论起来,我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差点儿想插一嘴对他们说:“其实,学习,或者人生也是如此。有时候,靠的不完全是坚持,更不是稍纵即逝的热情,而是一种从容,一种节奏。”
我收到过太多这样的来信:
优哉游哉玩过青春期的孩子,到了高三突然“清醒”,发现高考迫在眉睫。于是,他给自己制订了非常严格的计划表,每天只睡4 小时,一种悲壮的姿态,远大于真实的付出。晚上睡得少容易,白天还想保持清醒就难了,多则十几天,少则几天,直接崩溃。
也有这样的情况,突然接触到一门新的课程或技艺,无论是尤克里里还是化学,都像突然进了满是宝藏的山洞,迫不及待地想要在短时间内把它搜刮干净,让它属于自己。于是一天20 小时,想着它,念着它,练着它,自以为能一蹴而就,但奇怪的是,居然渐渐地恶心起来,甚至一眼都不想看它了。
为什么会如此?
因为有一句话——刚不可久。燃烧可能长久,但爆炸不能。江河蜿蜒千里,但瀑布只有几处。越是上来就势不可当,越是容易在短时间用完所有能量与热情。
所以,每一次我都对年轻的你们说:慢一点儿,耐心一点儿。哪怕时间不多,也不要让焦虑感推着你踉跄向前;哪怕真是一生至爱,也要给自己时间,容得花开。
一天工作15 小时的年轻人,容易中年早逝——无论如何,他的成就也赶不上那些一天工作8 小时,最后工作到八九十岁的人。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你会渐渐发现:在现在的你看来一分都不能差的高考,只是阶段性的小目标。
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体育锻炼不是为了应付考试,重要的是你由此获得了强健的体魄、受益一生的健身习惯以及基于此的人生感悟和审美。
人生总有需要拼搏的时刻,但怎么拼,如何在拼之前养精蓄锐,如何让你的速度与激情同你的目标相一致?这些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体验并学会。
人生啊,不靠拼命靠长命。